
編輯:周昌 時間:2019-06-07 10:00
一位中國旅日畫家,憑借中國筆墨,連過36道評審程序,其“日本祭繪畫作品大展”進入了東京奧運會文化支援工程名單。她,就是著名畫家傅益瑤,2019年8月8日將在東京藝術劇場舉辦的這次大展上,傅益瑤創作的14米長巨作《端午頌》將成為唯一一幅反映中國傳統節慶內容的作品,這也是今年端午之際傳來的一則喜訊。

《端午頌》
“傅益瑤日本祭繪畫作品大展”將展出傅益瑤20多年來創作的日本節慶主題繪畫近百幅,其中不乏《御柱祭》、《西馬音內盂蘭盆舞》、《阿波舞》這樣的名作,以及巨作《端午頌》。此次展覽由NPO日本祭禮文化會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提供后援支持。
《端午頌》是第一幅非遺長卷

《端午頌》長卷
傅益瑤表示,《端午頌》是她在端午節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品名錄”之后應邀所作。經過到屈原故鄉秭歸等地多次探訪之后,傅益瑤認為,端午節內涵之豐富,唯有巨幅畫作才能承載。
經過數年創作而得的這幅《端午頌》長達14米、高1.8米。在畫中,傅益瑤借鑒了樂府體詩歌的敘事手法,表現了從屈原發端,到丟粽子、劃龍舟、涂雄黃等端午場景,全景式地呈現了端午節慶豐富的內容。

《端午頌》局部
《端午頌》曾于2016年6月在中國展出,引起轟動。創作課題評審會專家認為,整幅作品大氣、恢弘、既有騷體文的情彩恣肆,又有樂府詩的生活氣息,是國內首次以長卷形式再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品名錄”項目的活動傳承現狀,探索了非遺保護(記錄、傳播、弘揚)的一種有價值的方式。
畫日本祭,中國文化給我底氣
多少年來,日本祭受到高度重視,卻沒有一個畫家能對此進行全面的展現。傅益瑤也說,在她畫日本祭之前,沒有先例可以借鑒。
傅益瑤承認,日本祭是個非常難畫的題材。首先是人物都在動,活動有時間和場景的順序,在一個畫面中很難表達;另外,眾多人物不光有外在形態上的千差萬別,還有人物的內在精神該如何表達的問題。

《三社祭》
“幸虧,有中國筆墨給我底氣。”傅益瑤認為,中國畫在章法上的講究,恰好適合表現日本祭。中國畫講究心游而筆游,時空可以交錯,中國畫還講究多視點透視,這些都給表現日本祭帶來方便。
中國的筆法,也為表現日本祭帶來巨大幫助。傅益瑤說,日本祭里人物眾多,最多的一幅《御柱祭》里,人物竟然多達1200人!

《御柱祭》
人物眾多的超級難題通過中國筆法得到了巧妙的解決。因為用筆方式的不同,落筆時畫家一點點微妙的變化,就可以畫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態。通過水墨方式,傅益瑤輕松愉快地解決了千人一面的問題。
另外,中國的墨法也可以解決日本祭的色彩難題。色彩是日本祭的主題,但是又不能對著照片畫,否則就畫死了。而中國畫里的墨彩技法,用筆下墨時,輕重濃淡,會出現各種變化。比如“”盂蘭盆舞”是在半夜里舉行的,用了中國的墨法之后,會出現如油畫一般的感覺。

《西馬音內盂蘭盆舞》
父親、大哥給她巨大的營養
傅益瑤運用中國畫的方式解決了日本祭在繪畫表現上的巨大難題。有的日本畫家很生氣,對傅益瑤說,我們在肚子里養了二三十年的題材,卻被你畫掉了。

《城南宮曲水之宴》
傅益瑤說,父親的教誨是她創作時的一大營養。傅抱石常叫傅益瑤多讀史,只有沉浸到歷史場景里,才能獲得真切感受。
另外,大哥傅小石也傳授給了傅益瑤畫人物的訣竅。日本祭里全都是日常生活中沒有的人物形態,比如從山上滾下來、拋粽子、從馬上跌下來等等,都需要技巧。為了貼近觀察日本祭在跳舞時腳步的變化,傅益瑤甚至讓警察抓住自己的腰帶,鉆到人堆下面去觀察。

《迎春祭》
忍住腿傷,化身日本祭舞者
傅益瑤在創作日本祭題材時,經常成為眾多參與民眾的一份子,跟參與者們無間隙的交流,從中獲得珍貴的現場體會。畫《阿波舞》時,傅益瑤決定化身舞者,和大家一同起舞。當時傅益瑤腿疾剛愈三個月,仍然時常疼痛難忍,她卻依然堅持參與其間。

《阿波舞》
日本NHK電視臺有一檔“星期天美術館”的節目,只做已故名家的介紹,但是在看了傅益瑤的《阿波舞》后,就決定破戒,專為她做了40分鐘的節目。“星期天美術館”的制作人感慨地說,只有像傅益瑤這樣“膽大不妄為”的畫家才能創作出恢弘的名作。

《京都袛園祭》
傅益瑤也同樣感慨地說,我創作日本祭時,運用的都是中國智慧。我像莊周夢蝶那樣浸入式地創作,用水墨方式解決場景和動態的難題,我畫的是日本祭,但骨子里卻是深厚的中國傳統水墨底蘊。另外,在日本祭當中,我也時常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京都袛園祭》里面山車舞臺上的戲文,講的都是伯牙碎琴、三國、二十四孝這樣的中國故事;《輪島重藏神社大祭》畫中那三丈高的牌樓上,都用漢字書法寫著中國的典籍佳句。

《輪島重藏神社大祭》
“文明的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動力。”傅益瑤能成功入選東京奧運會文化支援工程名單,正是這句話的生動體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