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
江蘇宜興紫砂興起于明代中期,此后的幾百年間一直馳名中外。宜興紫砂器以茶具尤其是茶壺最為著名,也最為多見,而其他種類的紫砂器物則相對較少見,本文來介紹一件清代陳覲侯款紫砂夔紋大碗。
這件陳覲侯款紫砂夔紋大碗(圖①),高7.5、口徑19.2、底徑9.6厘米,1950年代征集于安徽省祁門縣,現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碗作敞口,弧腹,圈足,上腹部飾一周變形夔龍紋,并以云雷紋為地紋,此紋飾帶下方刻28個三角形開窗,每個開窗內飾相同的變形獸面紋,碗底刻“陳覲侯制”四字印章款(圖②)。

圖②
細觀這件紫砂夔紋大碗,主要采用了凸雕工藝,亦稱“堆雕”“凸花”,其運用堆、貼、刻等技法,使胎體表面出現凸起的紋樣。而此碗所雕刻的夔紋、云雷紋、獸面紋等有仿商周青銅器紋飾的意韻,反映了清代上層士紳崇古之風尚。另外,這件紫砂碗一側腹部至底部有殘破,應該是在50年代入館前就已得到修復,可以看到鋦釘修復的痕跡。“鋦瓷”是傳統民間修復技藝,是用一種扁平的釘子和粘結劑將破碎的陶瓷器進行修補。
陳覲侯作為清代紫砂制陶藝人,在《中國紫砂收藏鑒賞全集》《紫砂鑒賞與收藏》《紫砂收藏入門百科》等多本紫砂圖錄中有所介紹,皆稱:陳覲侯,清代乾隆時宜興紫砂名工,生卒年不詳。工冶壺,亦擅作碗、盤等器皿。所制精細工整,造型優美。并介紹說:香港茶具文物館、臺北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均藏有“陳覲侯貼花夔龍大碗”(圖③),高8.4、口徑20厘米,灰紫梨皮泥,器身薄而堅實,口微敞,高圈足,碗身貼飾夔龍卷草紋和如意花卉紋一周,制作精美。對比這兩件紫砂碗,尺寸大小接近,器型相似,且皆以夔龍紋為主要紋飾,可見這類紫砂大碗為陳覲侯較成熟的紫砂作品。

圖③
不僅如此,中國硅酸鹽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中提及“陳覲侯”款的紅砂雕花觚,《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紫砂》一書中收錄一件宜興窯陳覲侯款凸蓮瓣大碗(圖④),高10、口徑19.3、足徑9.9厘米,下腹部凸雕一周蓮瓣紋。通過這幾件陳覲侯紫砂作品,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陳覲侯擅長在紫砂胎上運用凸雕技法,所謂“貼花夔龍大碗”,其實也是在胎體表面凸雕,使裝飾紋樣具有立體感。

圖④
關于陳覲侯,雖然當代紫砂著錄中多有提及,但相互傳抄,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近來,筆者從清康熙年間刻本曹亮武的《南耕詞》中找到了一篇很有價值的詞句:“誰琢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