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七言聯 老學不知來日少 幽棲喜與昔日同
羅振玉是為保存中華傳統歷史瑰寶不遺余力、貢獻突出的飽學鴻儒。其晚年在大連旅順生活多年,完成大量著作。他在學術上沒有爭議地被授予考古學家、甲骨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書法家等眾多稱謂,被譽為甲骨研究第一人。其首創甲骨文書法,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繼古創新開辟了新天地。他堅守傳統,內生出新的藝術追求與實踐對當今藝術界尤其具有思考和啟迪意義。
1928年,羅振玉離開天津遷居旅順潛心研究學問。1931年,其在寓所后建起一座三層藏書樓,取名“大云書庫”。他在旅順生活了12年,許多重要著作產生于此。近年來,旅順博物館立足館內羅振玉舊藏,致力于征集、保護其散佚文物。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圖書館、大連市圖書館也存有相當數量的羅振玉舊藏。
2017年7月至9月,“功在不舍――羅振玉與明清檔案”在旅順博物館分館展出,此展是旅博“百年紀念”系列展之一。同時展出的“傳古啟新――羅振玉學術成就展”,集中了國內各大機構的羅振玉舊藏文物精品,包括甲骨卜辭、青銅器、書畫、文獻檔案、敦煌文書、明器、羅振玉書畫等近300件,是70余年來的首次精品集結,規??涨啊F渌l的對羅振玉學術與藝術的再研究一直延續至今。
將甲骨文引入書法藝術殿堂
羅振玉不僅治學成就斐然,亦是一位書法大家。一生遍臨經典碑帖,篆、隸、楷、行、草諸體皆能,書風精嚴工穩。其首創以甲骨文入書,開辟書法藝術新天地。原任大連市圖書館館長、大連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的著名書法家張本義認為,羅振玉的甲骨文書法結字之精、用筆之妙,七八十年后的今人亦難逮其境。
在今日廣受關注的國家級書法大展上,常見甲骨文作品的身影。當代人書寫甲骨文,多取前人成果,更有甚者直接抄寫。當年的羅振玉書寫甲骨文,卻是從零起步。甲骨文書法的誕生和發展與甲骨文研究密不可分,只有掌握一定數量,能夠辨別釋讀甲骨文,并了解其書寫規律,方能進行藝術創作。羅振玉搜羅甲骨文兩三萬片,考證出大量的甲骨文字,推進了甲骨文的識讀工作。對甲骨文的文本內容,他首次進行了分類。在《殷墟書契考釋》一書中,他將卜辭分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漁、卜征伐、卜禾、卜風雨等八類內容,為后世甲骨分類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甲骨文是殷人以刀代筆,契于龜甲獸骨之上的占卜紀事。甲骨文書法則是以筆墨形式進行藝術表達,羅振玉將古奧難識的甲骨文引入書法藝術的殿堂,增加中國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并向社會推廣開來,傳播弘揚漢字蘊含的獨特文明。
書風守正儒雅 多方融匯
學界評價羅振玉楷書學顏骨,隸書習漢碑,行書字體修長,用筆簡遠,具仙風道骨。沈曾植曾對羅振玉說:“學問之事,既為公等壟斷,而公之小行楷書,又復卓絕。我畢生染翰,竟無入處,此關天事,又復何云。”
羅振玉草書作品雖少見,但仍可見其結體修長,間有董意;用筆于側鋒中現出凝重,章法疏朗,一氣呵成,創作意境與所書內容渾然一體。篆書除甲骨文外,擅《石鼓文》和金文。他的書法沒有放縱恣肆的痕跡,充溢法度謹嚴、一筆不茍的書卷氣。
由于甲骨文是契刻文字,許多筆畫帶有尖銳的字口,很多書寫者模擬此類效果。亦步亦趨的臨摹使書寫成為附庸,忽略了其中的意趣。作為文字學家的羅振玉卻注重筆法與筆意,在他的甲骨文楹聯中,以堅挺遒勁的主筆彰顯瘦勁的精神,并輔以略輕松的筆調抒懷達意,墨的枯濕變化富妙趣。
羅振玉的甲骨文書法在毛筆與硬刀、契刻與書寫的陰陽剛柔之間,展現出古老與現代的結合,創造性地體現書家對甲骨文書法的駕馭能力。他擅長將甲骨文、鐘鼎文、碑額、大小篆、秦隸書融匯創作,書風簡潔古樸、秀穎醇雅、自然華貴??涤袨橘澠洹笆桢础保瑮钍鼐醋u其“方整雄偉”,徐樹鈞嘆其“疏散俊逸,別饒意趣”,梁啟超頌其“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
堅守傳統 不慕潮流 穩步出新
羅振玉書法與篆刻藝術造詣皆精深,他始終謹守儒家的中和之美,以書法藝術的實踐傳播當時新出土、新發現的大量書法史料。
羅振玉自幼敏而好學,6歲始讀“四書五經”,17歲治金石文字之學,??薄督鹗途帯?。此后,他??鼻叭酥?、讀碑考釋、訂正史料、發表新發現。碑學研究貫穿了羅振玉的治學生涯??v觀其所藏碑帖,珍本佳拓數量逾萬件,或裱卷軸,或裱冊頁,多有羅振玉題簽、鈐印或考證文字,為后世研究提供便利,并形成自身收藏體系。
旅順博物館館員劉兆程說:“天下名碑拓本盡歸于羅振玉?!绷_振玉所藏碑帖范圍廣泛,內容包括石刻拓本、磚及瓦當拓本、青銅器銘文及全形拓本、買地券拓本、硯臺拓本、甲骨拓本等。其中石刻拓本為數最多,石刻年代以秦至唐居多,名碑拓本鮮有“漏網”。拓本年代自宋拓至清拓,尤以明拓本、清拓本為主。羅振玉在《石交錄》中云:“龍門造像記由魏迄唐,孫、趙著錄才數百品,余家所藏拓本千五百余品?!?/p>
羅振玉畢生殫力治學,著述等身。他的許多著作珍藏于國家圖書館中。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董作賓認為,羅振玉的卓越學術貢獻有五方面:其一為內閣大庫明清史料之保存,總計八千袋藏書、奏折、公文等;其二為甲骨文字之考訂與傳播,著有《殷墟書契》前編、后編、續編及《殷墟書契菁華》等;其三為敦煌文卷八千件寫經卷軸之整理,著作多部;其四為漢晉木簡之研究,著有《流沙墜簡》等著作;其五為倡導古明器研究,撰《古明器圖錄》及大量著作,啟古明器研究之風。
從書法史本身的視角看,羅振玉藝術實踐主張中庸沖和、重傳統,以臨古為書學思想,與當時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崇碑尚態的書壇大潮流格格不入。張本義分析此風氣所趨,可謂根深蒂固,除非時殊世異,待大量新資料涌現之后不可改變。羅振玉深知其理,故未正面登場撥正,而是腳踏實地,充分利用新技術,持之以恒,大量刊行古人法書資料,開啟人們的眼界,以待水到渠成之日,而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看到結果。
學者谷翠峰對羅振玉篆刻藝術做過專題研究,他釋讀羅振玉具備深厚的秦漢印基礎,筑基的厚實,不僅僅是從臨摹創作的實踐中來,更主要是對秦漢印精神的把握和認知,體味漢印平淡中的深義和平正中的變化。感受平正,讀懂平正。在平正中出風格,不過多取巧章法的變化,而是注重對古樸平正的精神氣質的探索。羅振玉在羅福頤《鄣庵印草》的序言中說:“古印璽出于熔鑄,其文字皆爾雅深厚,如對端人正士?!?/p>
叢文俊在《雪堂書法敘論》中有言,書法藝術是中國歷代文人的精神棲息地。書事活動,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重要的人文關懷和修煉??鬃釉缇吞岢觯右爸居诘溃瑩诘?,依于仁,游于藝”?!八嚒辈粌H之為藝,與“道”“德”“仁”并重。
羅振玉所承繼、堅守的中國傳統審美,注重書外學識與修養。此種理念,曾與晚近潮流不合,但羅振玉不為時風所侵染。傳統的積淀與生發正是中國傳統書法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這其中的守正創新值得今人認真反思。
羅振玉(1866―1940年) 浙江上虞人,出生于江蘇淮安。字叔言、叔蘊,號雪堂,晚號貞松老人,松翁。1940年卒于旅順。 羅振玉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甲骨學、金石學、考古學、農學、教育學、出版學、收藏學、版本目錄學、敦煌學、歷史檔案學、古器物學、書法等諸多領域中均有著奠基之功和導夫先路之勞。其對中國科學、文化、藝術、學術頗有貢獻,參與開拓中國的現代農學、保存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倡導古明器研究。其一生著作達189種,??瘯?42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