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卷》中歐陽詢行書全文。(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遼寧省博物館珍藏的《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卷》,是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的存世真跡,這一珍貴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去年,《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卷》時隔十余年再次展出,共接待了30多萬海內外參觀者。這一書法神品上有152枚印章,講述了國寶在流傳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禿筆疾書”是誤傳
《夢奠帖》書心全文為行書,共78字,其內容為:“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俱不滿百。彭祖資以導養,樊重任性,裁過盈數,終歸冥滅,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這段話講的是,孔子夢見自己坐在房子正堂的兩個楹柱之間,于是在72歲的時候去世,周文王活到90多歲,他們都不滿百歲;彭祖修道養性,控制情緒,才過百歲,但是最終也是冥滅,沒有能永遠留在世上的。因此,沒有生下來不老去,老而不死的人,人的形體最終要歸于墳墓當中,將神魄歸還給授予者。人生的病痛辛酸怎么能總是掛在心上呢?善惡報應,如影隨形,肯定不會差一分的。
歐陽詢通過引證史事,講述了自己對生老病死的看法。研究者據此推測,《夢奠帖》應該寫成于歐陽詢年邁之時,也是他書法技藝爐火純青之時,更能反映出歐陽詢書體的特征。
歐陽詢有《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傳世。其中,《八訣》對漢字筆畫的寫法進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人們可以在《夢奠帖》中一一找出實例對應。
在資料中,有歐陽詢“禿筆疾書”一說。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董寶厚引領記者仔細觀察《夢奠帖》的清晰圖片,指著其中的“不”“未”“生”等字說:“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字的起筆和收筆帶有明顯的筆鋒,這些筆鋒是那種無毫的禿筆根本無法完成的。”
通過專家指點,記者注意到,歐陽詢的《夢奠帖》每字之間,字的每個筆畫之間都有著嚴格的內在聯系,穩重剛勁,正像后人評說的那樣,如“龍蛇飛動,矛戟森列”。
展出3個月,吸引30萬參觀者
去年8月,《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卷》(以下簡稱《夢奠帖》)在省博物館展出。展覽現場,游客發出陣陣驚嘆聲。
300年前,面對這一書法珍品,時年26歲的乾隆也發出這樣的驚嘆聲。他非常少見地在明代裝裱的手卷紙本引首上,提筆寫下了“真跡無疑”四個大字,然后又寫道:“向已論夢,此文不復贅言。乾隆丁巳孟冬,御筆。”下面蓋“乾隆”白文連珠印。乾隆丁巳年(1737年)為乾隆二年。
董寶厚說:“從書畫鑒賞角度,我們說此帖與史料中記載的歐陽詢字體的風格高度吻合。”為了從不同角度揭示《夢奠帖》的重要價值,不少媒體使用了各種標注這一文物珍品身價的稱謂,包括“十大傳世名帖”等。董寶厚笑了笑:“民間泛泛地憑印象說‘十大名帖’,既不科學,也不可取。”
董寶厚調出了國家文物局在2012年公布的《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書畫類)》,他告訴記者:“第一批目錄中沒有書畫類文物,所以這是目前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書畫類文物。”
在目錄中,遼寧省博物館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卷”排在第四號,目錄中列入的文物只有37件,這足以說明《夢奠帖》的珍貴。
出于文物保護的考慮,這類文物不會輕易展出,《夢奠帖》上一次展出時間是2004年。
因此,早在省博物館策劃布展階段,各種傳媒就做足了宣傳,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據介紹,根據展廳有關統計數據,文物展出3個月間,海內外參觀者超過了30萬人。
在眾多參觀者中,除了被《夢奠帖》盛名所吸引,前來親睹千年文物精品的粉絲之外,還有相當一批書法愛好者,他們借助文物展出的機會,走近歐陽詢真跡,細致體會歐體字的神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