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誠軒拍賣2019春拍中國書畫專場正在北京國貿大酒店 群賢宴會廳舉行,于非闇(1889-1959) 《海棠草蟲》,以350.75萬成交。

于非闇(1889-1959) 海棠草蟲
于非闇(1889-1959) 海棠草蟲
立軸 設色紙本
丙戌(1946年)作
估價(人民幣):1,500,000-2,000,000
題識:丙戌春二月,作于玉山硯齋。非闇。
鈐印:于照之印、非闇
尺寸:100×34 cm。 約3.1平尺
出版
《中國近代繪畫叢刊·于非闇》第92至93頁,(臺北)雅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名作抉微·于非闇·花鳥》第40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2月
紀錄
(香港)榮寶齋、協聯古玩拍賣會,1991年5月17日,編號50
簡介
《海棠草蟲》作于1946年,描繪各色蜂類十四、螞蟻二十八、蜘蛛一,昆蟲數量可稱于非闇傳世作品之最。更為難得的是,偌多昆蟲通過精心的布置,顯得繁而不亂,生動特出,可見畫家獨具匠心,對藝術趣味有著巧妙的掌握力。
民國畫壇擅繪工筆草蟲者,齊白石和于非闇兩家可謂各有千秋,若說齊氏主逼真而富拙趣,那么于氏則是主提煉而富逸趣。他的工蟲得力于五代黃荃的《寫生珍禽圖》,曾經完整地加以臨摹,在晚年仍然對黃荃“用淡墨暈染出翅膀顫動的輪輻”此一絕技念念不忘。可以說,這卷名跡中的數種蜂類正是本畫的淵源所自。
除了臨習《寫生珍禽圖》,于非闇亦不乏自己的轉化和創造,不僅增多了飛蜂的形態和色彩,在細節的表現上,例如胡蜂黃黑交替的腿部,既簡潔明快,又引人注目,反映出于氏繪畫語言的豐富和精到。另一方面,此卷所畫之蛛、蟻,雖微若芥子,卻筆筆分明,絲毫不亂,如果不仔細觀察,很容易將其忽略,但它們實為本幅的點睛之筆。太湖石上的蟻路,孔洞中的蛛網,本是歷代罕以入畫之物,于非闇卻因為對日常生活體察入微,將它們攝進紙面,成為動人的藝術形象,令觀者嘖嘖稱奇。
在1949年以后,于非闇雙鉤線條的韻律感逐漸增強,裝飾性的特征日趨明顯,回看此前四十年代的作品,可以發現其勾勒雖然同樣爽健流麗,不過粗細變化尚非夸張,以此線質描繪海棠顯得別有清姿。值得注意的是,此畫的海棠花蕊倶以濃粉點就,高出紙面,既是對徽宗的成功效法,又吸取了瀝粉技巧,可堪師法。
畫作下方的太湖石亦格外奇古,源自緙絲藝術。于非闇曾表示“無論是沈子蕃、朱克柔那些緙絲名家,或是宋代一塊裙角,一塊袍服,那些優美婉麗的花紋,自然逼真的色彩,都能給研究花鳥畫的人一些啟發……使我們學習到圓中有方,熟中有生等樸實的做法,借此倒可以去掉一些油腔滑調”,這段話實可為此畫之注腳。細察太湖石的勒邊,為了效法緙絲的層次感,局部竟然可以分辨出五、六層顏色,用力之深,出人意料。欣賞全畫,可見于氏技法成熟爛漫、揮灑自如,不獨筆精色妙,更見精神抖擻,誠有“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之感,足令觀者流連忘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