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母style”(組照之一) 張雷

復興號動車組從南京長江大橋上飛馳而過 王璐

“一帶一路”營口港(組照之一) 姚振海

“豆海戰艦” 牛雪亮

云南獨龍江鄉脫貧(組照之一) 王靖生

朱日和閱兵(組照之一) 柳軍

北斗導航衛星發射 梁珂巖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 劉詩平

機翼下的絲綢之路――天池(組照之一) 王金

建設中的港珠澳跨海大橋(組照之一) 雷佳民

鉆井平臺 劉炳源

步步高 韓春生
這是美麗的中國,這是美好的生活。270件(組)攝影作品匯成一曲時代交響,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展廳激蕩、回響。這是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的現場。
復興新征程、強軍新步伐、人民新生活、美景新天地、筑夢新風采,獨特的鏡頭視覺語言,定格了一個個動人瞬間,連綴起細膩壯美的畫卷,講述著生動的中國故事。
這也是近年來攝影創作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和集中亮相。“不知疲倦的腳力、獨特的眼力、涌動的腦力、攝影瞬間的視覺化筆力”,作為文化和旅游部專為此次展覽成立的藝術委員會成員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李樹峰研究員如是描述策展、觀展的感受。
此次展覽緊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主題,充分發揮攝影藝術的即時性和紀實性優勢,聚焦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火熱實踐和壯闊的奮斗圖景,生動表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和祖國大好河山,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時代新畫卷
裝機容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抽水蓄能電站,位于浙江省天目山北麓的安吉縣境內,地處海拔近千米的天荒坪上。這是節能、環保、生態旅游綜合利用的典范,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凌晨的海南儋州南司港,出海歸來的漁船將捕獲的海產品裝卸上岸,漁港碼頭一派繁忙景象;青藏高原,成群結隊的藏野驢奔跑玩耍,塵土起處,遠山靜穆,這是野性奔放的可可西里;大熊貓賣萌撒嬌,電力工人一線作業,桂林漓江山水如畫,貴州苗寨歌舞歡笑;最憶杭州西湖的曼妙身姿,難忘上海陸家嘴的璀璨燈火,更喜藏鄉三月好春光……
在展廳中徐徐而行,這些對時代濃墨重彩的抒寫、對生活蓬蓬勃勃的記錄,撥動心弦,引人駐足。李樹峰告訴記者,此次展出作品以征稿和組稿相結合,從去年11月開始面向全國征集作品,經過兩輪評議,從15000多件作品中選出近200件。同時動員全國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部門、新聞媒體等專業機構廣泛邀約,從2000多件作品中選出近100件。最終,270件(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策展的過程,令人興奮。可以看出,近三年來攝影創作越來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關注現實。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更多新視角觀看下的獨特內容。”李樹峰說,比如無人機的使用,原先難以實現的垂直拍攝,和一些刁鉆的角度都得到了呈現,作品視角更加新穎多樣,觀看方式也更加豐富。
筑夢新風采
騰飛在伶仃洋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是至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跨海工程之一,其沉管海底隧道規模也位居全球之首。這條鋼鐵巨龍連接香港、澳門、珠海三地,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展現當代中國的雄健風采。
中國人建造大橋的身影背后,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攝影創作者們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大國重器”“大國工匠”,捕捉國家發展中的動人瞬間,用精彩的視覺作品描繪發生在身邊的火熱生活,展現自信昂揚的中國。
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總裝下線,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水上首飛,遼寧艦航母劈波斬浪,還有“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可燃冰開采平臺……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串動人心魄的故事,都是一段不尋常的征程。
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鎮,一個風景秀美、古樸寧靜的苗族居住地,創四項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懸索橋橫空穿過。《矮寨暮色》將這震撼人心的美收入鏡頭,傳遞給觀者。談起拍攝過程,羅文翰記憶猶新:“我多次來矮寨拍攝,2018年10月1日上午,我登上位于矮寨大橋對面的山坡上,映入眼簾的是高懸在空中的矮寨大橋與對面山間的盤山公路,我構思,傍晚時刻這里的場景一定會非常壯觀,于是找到最佳位置,當天下午在日落時分來到拍攝點,運用慢門拍攝手法,采取多次曝光后期疊加創作了這幅作品。”
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的脫貧攻堅歷程,陜西省白河縣的第一個烏克蘭媳婦,開山島上的守島英雄王繼才、王仕花夫妻,草原深處走出的烏蘭牧騎……基層的新風貌和人們的精氣神,也在作品中自然流淌。
創作新風尚
“這幾年來,攝影創作者們深入深入再深入,風氣越來越正,作風越來越硬。”李樹峰說,從此次展出作品中可以發現,散拍少了,大專題多了,更加注重攝影作品的系統性、完整性。創作者們紛紛扎到第一線,走到最深處,對自身的要求更高了,用影像反映社會的愿望更加強烈。
比如,有的攝影創作者堅持記錄脫貧攻堅一線黨員干部的日常工作。沈陽市信訪局風險排查評估處主持工作的副處長、前窯村村委會第一書記王婕妤就是這些優秀黨員干部中的一位。照片中,身材嬌小卻意志堅強的她實地為群眾排憂解難,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
有的攝影創作者則持續跟蹤大型工程的施工進展。他們和一線工人們同吃同住,一起水,一起爬山,記錄滾燙的工作與真實的生活。在李樹峰看來,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往紀實的方向走,踏著時代的脈搏,走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做偉大時代和美好生活的記錄者。
攝影藝術的重要意義就是留住今天,告訴未來。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期間的亮點和重點項目,這一次,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和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三大國家級展覽在同一場館同時展出,可以看出當下藝術界創作的整體風尚。方向愈發清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力量更加凝聚――往實處走,往深處走,往心里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以各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抒寫萬里河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