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鑒專家:王文秀(內蒙古收藏家協會副主席)
委托人:韓女士
這件銅器是我幾年前與其他藏友交換回來的,雖然在我手中已經很多年了,我卻一直不太清楚它的具體用途。
專家鑒評:
這是一款清代刻銅鹿鶴同春筆插,高10.6厘米,寬3.6厘米,長7.8厘米,在筆插的兩面刻有不同的圖案。一側是一只小鹿在松樹下吃草,一側是一只仙鶴站在松樹上休息,寓意為“鹿鶴同春”。“鹿鶴同春”是古代一種寓意紋樣,又名“六合同春”?!傲稀?,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亦泛指天下?!傲贤骸北闶翘煜陆源海f物欣欣向榮。民間運用諧音的手法,以“鹿”取“陸”之音;“鶴”取“合”之音。“春”的寓意則取花卉、松樹、椿樹等。
對筆插這種文具不太了解的人看著它的外形就會覺得奇怪,像是一個干癟的茶壺,頂端上插了幾個小煙筒。其實這種造型奇怪的文具是明代正德年間發明的一種文房用品,它的形態多樣,難以簡單描述,有扇形的,也有扁圓八方形的,還有一些說不上什么形狀的。筆插和筆筒最大的區別是筆插呈一種奇特的“半封閉狀鼓形”文具,是插筆用的筆筒、洗筆用的水丞結合在一起的產物。
明代出現的筆插多為瓷制,其鼓面圓孔用以插筆或墨塊,筆插腹腔也可盛水用作水盂筆洗。但因其用途過雜,且不能突出主要功能,使用時也暴露出設計上的缺陷與不足,如多孔插筆時,筆桿容易呈散花狀,影響文房陳設美觀,插墨時受墨塊大小尺寸的限制,盛水使用時,毛筆蘸水或涮洗時容易碰擦孔邊,不便于文人墨客使用時乘興發揮;所以,隨著明末清初瓷筆筒、硯床、水丞及木制筆掛等較為實用的文房用具出現,瓷質筆插終因以上原因,淡出了文房用具之列。
到了清代,隨著刻銅文具的興盛,銅筆插出現了,但插筆口普遍減少數量為三至四個,樣式也有所改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