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墨盈尺,書畫入扇,是為雅事。扇不只有引風納涼等功用,隨著扇面藝術的發展,文人以扇言志寄情,珍賞收藏。由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復旦大學博物館與金華市博物館主辦的“一面見君懷——明清江南扇面展”近日開幕。本次展覽展出金華市博物館所藏60余幅明清扇面,呈現江南地區書畫創作與文人交游的傳統。

展廳現場
展覽分為“小扇引微涼”、“鑒古書新意”、“天涯懷袖中”、“相看花影間”、“色墨現佳卉”、“扇送往來風”等六個單元。第一單元“小扇引微涼”著重介紹扇的功能擴展及扇面藝術的發展歷程,為余下單元勾勒背景和輪廓。第二、三、四、五單元則從不同題材與意境入手,展現了明清文人在扇面方寸之間悉心營造,跨越時空的藝術創作及享受,不僅志趣于對話古人,臥游山水,還醉心于閑庭花鳥、芳草佳人。第六單元“扇送往來風”則著重呈現明清文人以扇傳情達意、結社往來的場景,畫派與社團相繼而起,推動著扇面藝術的繁榮。此外,展廳最后還設有一個工作臺,展示當今的扇面制作工藝,為大家進一步了解扇文化提供新的途徑與鏈接。

展廳現場
小扇引微涼
吳門畫派的興起,使書畫合璧入扇的傳統在明清達到巔峰。這深刻影響了江南地區畫家文人的畫扇風格與題扇交游。文人畫家在方寸之間苦心經營,將詩、書、畫、扇融為一體,使扇子更進一步成為抒懷表志、饋贈收藏的佳物。

清胡世雋《山水團扇頁》

明張宏《山水扇面》
鑒古書新意
明清時期,江南文人借扇面揮毫灑墨,既溯古求源,臨習各路碑帖;又與古為徒,品評前人詩文;進而出帖創新,對書體與文本進行雙重創作。他們以書為媒,穿越時空;以文為信,對話古人,于咫尺之間一字見心,傳達出或懷古、或隱逸、或高潔的意趣情懷。

清王鴻緒《行書扇頁》
天涯懷袖中
明清時期的江南文人放眼崇山秀水,用扇面為媒,以山水畫題材與扇譜構圖的傳統為淵,描繪出一幕幕山河圖景;而人們登高望遠、踏訪山林,殊不知自己也成為了宏圖中的一景。同時,亦有文人對山水之中的人物特作精心刻畫,以不同的故事典故寄托品格。

清光緒三十年《林正鐸山水扇頁》

清袁寶鑠《山水扇頁》
從描繪山水,到人的融入,再到對人的特寫,這一逐漸聚焦的視覺過程展現了江南文人的志向、情趣與生活態度,也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思考。馳心域表,臥以游之,案前袖中的展對之間,是文士借以抒懷的隱逸之心。
相看花影間
明清時期的江南文人流連閑庭雅苑,醉心于花鳥佳人。他們延續文人畫傳統,尺幅之上描摹梅蘭竹菊,渾厚蒼潤的水墨之中暈染出素雅高潔的情操。亦有諸多名家鐘情于描繪樹下仕女,佳人與佳木相映相諧,傳達出文人對于瘦弱纖細的女性形象的審美與想象。

清羅浮仙史《梅花扇頁》

清《竹禪松樹藍底扇頁》
與此同時,明清時期的女性不再僅僅是被觀看的對象。她們執筆于畫扇,將自身情致融于紙端,以獨有的細膩描摹百態草蟲,在咫尺間成就女性花鳥畫的獨特魅力。

清碧霞女史《花蟲扇頁》
色墨現嘉卉
在諸多傳統中國繪畫題材里,花鳥繪畫題材最具有賞心悅目的裝飾效果。明清畫家也熱衷于將花鳥題材繪于扇面之上。在扇面上再現花鳥的技法,大致有“水墨寫意”與“工筆設色”兩派,分別呈現出淡雅和富麗的不同效果。從本次展覽的藏品題款中能夠看到,蘇州吳門的寫意花鳥和常州毗陵的沒骨花鳥,成為明清江南畫家相繼模仿的對象。活躍在蘇州、常州、揚州、上海等地的明清畫家,于扇面上暈染出一方閑逸的花鳥世界,既可以“微觀再現”,又用來“唱和抒懷”。

清 翩然道人花卉、吟香女史楷書扇面

清 方薰 《花卉扇面》
扇送往來風
明清時期,扇面收藏鑒賞蔚然成風,作扇、賞扇和贈扇成為文人雅士交游活動中的重要形式,“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等圖景在扇面書畫創作中多有展現。

清沈樹基《楷書扇頁》

清同治三年張熊《花鳥金箋扇頁》
上海開埠以來,各地書畫名家帶著各自的風格、題材與師承匯集于此,在雅集游宴中建立起眾多相對穩定的交游圈。“萍花社書畫會”、“飛丹閣書畫社”和“豫園書畫善會”等百余書畫社團相繼而起,恰似股股支流匯聚而成了“海上畫派”。海派書畫名家在結社往來中,多次開展扇面創作、交流活動,共同推動著江南扇面藝術的繁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