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儼少
在近代山水畫壇中,陸儼少以其風標獨樹的“陸家山水”稱譽藝壇,其山石輪廓、行云流水,在行筆線條中極富動感,頓挫之勢和明初被譽為“浙派繪畫開山鼻祖”的戴進如出一轍,可謂繼先賢遺脈又有獨立風格之典范。宛若翁在畫學上的貢獻,是于傳統和現實中的變格領悟,作為開啟一種山水面貌者,其作品堪稱雄視古今。
游歷山水之際,先生從不苦做速寫記錄,他說:“我外出游歷......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氣,并記在胸。”他的足跡遍布東南山水之間,嘗與山川風露為伴,所得自然之奇趣早已化于胸中,而終能沁乎筆端。憑其天資高邁,孜孜以求的藝事態度,他對山水構成的研究和呈現方式總能開人耳目,令人觀之叫絕。

陸儼少 (1909-1993)?廬山姊妹峰
鏡心 設色紙本
180×95.8cm
出版:《希齋集珍》第129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來源: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Lot.1739

《廬山姊妹峰》出版物
廬山自古以來就以其秀美的景色而聞名于天下,無數畫家都曾描繪過廬山,要想在表現廬山上有所突破決非易事。《廬山姊妹峰》創作于 1986 年,尺幅近16平尺。陸儼少描繪廬山千巖萬壑,林密溪深的景色。采用了全景式構圖,畫崇山峻嶺環抱而起,山石樹木雜處叢生,扶搖直上的山勢很有欲凌空飛去的動感。茂密蒼郁的林藪和湍急清澈泉水,更是增強了畫中的生機與活力。整體上充分展現了大師全方位的筆墨能力,可謂詩情畫意。

《廬山姊妹峰》局部圖

《廬山姊妹峰》局部圖

《廬山姊妹峰》局部圖
陸儼少采用獨創的積點成墨的畫法,增強和豐富了山石的體積感和表現力,點染與勾皴相結合,干濕并用,濃墨渴筆點苔,亂中有致,使畫面實而不板,密而不塞,郁郁蒼蒼,滿目靈動。先生作畫無論多大尺幅,從不起草稿,提筆就來,如唐代吳道子對玄宗所言:“臣無粉本,但默記于心也。”他作畫用一枝筆,從頭到尾,中間不換筆,他的技法“近乎道矣”。是幀《廬山姊妹峰》煌煌巨制佳構,尺幅近16平尺,畫面氣勢磅礴、熱血滿紙,經過苦心經營的構圖程序奇絕耐觀,如拔地而起,氣勢非凡。
先生傳統功力之深厚,視野學養之淵深,其總能立足傳統而自創新局,無論是山樹云水的自家筆墨表現與圖式創新,還是意匠氣格的獨特個人抒寫與時代新韻,盡皆無愧為聳峙于中國現代山水繪畫領域的巍巍巨峰。是幀《廬山姊妹峰》煌煌巨制佳構,尺幅近16平尺,此作堪稱陸儼少晚年時期創作的精絕力作,誠屬市場中稀見,估價亦滿富誠意,有識藏家當以拱璧珍之。
同在本場還有一件宛翁 1985 年所書由葉淺予先生撰句的《行書十一言聯》,聯語為:東臨江河綠波浪中觀魚躍,西近龍山白云堆里看鳶飛。上下聯對仗之詞語亦如雙姝之攜手同行,亦若衣袂如聯結伴而歸,同《廬山姊妹篇》可謂珠聯璧合之絕配。

陸儼少 行書十一言聯
立軸 水墨紙本
179×43.5cm×2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