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多來,得到國內外學界熱烈響應。充分發揮中外智庫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智力支撐作用,是“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提振全球經濟、推動全球治理、促進多邊主義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
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設置“智庫交流”分論壇,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智庫、媒體代表,圍繞“共享人類智慧,共促全球發展”主題深入交流,達成共識。與會代表一致認為,要把思想轉化為行動,把智慧轉化為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創新,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強化“一帶一路”智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要做到智力先行,強化智庫的支撐引領作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緊扣“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創新合作形式,深耕“一帶一路”政策研究、決策服務、學術研討和輿論引導,不斷推出智慧產品,成為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力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以“一帶一路”為研究主題的智庫類機構已超過300家,出版“一帶一路”研究圖書400多本。
近6年來,中國智庫結合專業所長,建構相關評估評價指標體系,連續推出系列藍皮書,成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的《“一帶一路”藍皮書:“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報告》,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網絡與中國戰略支點布局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的《中國“一帶一路”投資安全藍皮書》,國家信息中心連續三年發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等,從不同維度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撐。
各類中國智庫針對“一帶一路”重點建設領域成立專項課題,開展專項研究,形成專項成果,服務科學決策。例如,國聲智庫聯合“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課題組,推出涉及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一帶一路”文化旅游、遺產保護、經貿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科技創新、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專項課題,舉辦絲綢之路智庫峰會、三屆“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論壇、“一帶一路”核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智庫論壇、“一帶一路”國際貿易投資發展論壇等品牌論壇,組織近百位專家學者為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各項工作,特別是為西安“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建設建言獻策,形成了寶貴的思想成果。
國聲智庫“絲路文庫”專項成果收錄了《一帶一路言論集》、《一帶一路案例集》、《絲路人》等系列叢書,將于今年推出《智庫中國2035》、《全球化時代的西安與倫敦》。“絲路文庫”通過匯總、收錄、梳理、展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涌現的優秀成果,將政策解讀、理論研究與實踐案例相結合,為各界人士把握“一帶一路”時代機遇提供了智慧讀本。
媒體是智庫天然的伙伴,為智庫的“一帶一路”研究提供傳播渠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智庫交流”分論壇上指出:“要加強智庫和媒體的溝通對接,實現智力資源與輿論資源的互聯互通、互學互鑒,為‘一帶一路’工筆畫著墨增色。”在數字經濟時代,智庫與媒體創新融合發展已成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提高學術引導力和輿論影響力的必然選擇。由國聲智庫聯合多方共建的“云媒國際”全媒體平臺正是在新型智庫的學術指導下的國際化、開放式全媒體平臺,以全球化視野和智庫思維搭建傳播新范式,致力于為新興產業提供全方位、系統化的服務,構建“多元一體”的產業生態體系,推動“產業生態鏈”高效升維,為“一帶一路”產業發展和話語體系建設作出了貢獻。
國際智庫:研究“一帶一路”已成文化現象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國際組織接受和認可,眾多外國學者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研究中來,國際智庫對“一帶一路”的廣泛研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
在“智庫交流”分論壇上,新華社社長、新華社研究院院長蔡名照表示,當前不僅關注“一帶一路”的智庫數量持續增加,成果產出逐年上升,領域也在不斷拓展。“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巴基斯坦、英國、俄羅斯、比利時、新加坡等國智庫持續發表一批研究成果,以色列、意大利、希臘、荷蘭等國智庫的研究也在近兩年日趨活躍。智庫專題報告從2013年的70篇,增加到2017年的384篇。研究重點則從發展愿景、價值理念、意義內涵,逐步延伸到政策對接、效益評估、風險管控,覆蓋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面。
在研究領域上,俄羅斯和中亞一些智庫較關注“歐亞經濟聯盟”“光明之路”等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及周邊安全問題;歐洲一些智庫側重分析“一帶一路”框架下歐洲各國可發揮的作用,及其對歐洲一體化的影響;東南亞和南亞一些智庫主要關注“一帶一路”項目實施情況和本國政府對華政策走向;美國一些智庫更多研究“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影響和實施等;非洲和拉美智庫更多聚焦“一帶一路”與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高峰論壇期間,眾多國外智庫學者主動發聲,從不同視角展開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正面解讀。澳大利亞前外交部長、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院長鮑勃·卡爾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和世界的對話。“一帶一路”的理念擁抱多邊主義,體現了中國以參與者的姿態融入全球,對世界開放。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在現有國際體制內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中國是國際體制的改革者、補充者、完善者。
在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作者馬丁·阿爾布勞看來,“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構成了人類文明共同體的價值底色,也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豐富的文化、智慧滋養。
南非獨立傳媒集團執行主席伊克博·瑟維認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中國充分尊重非洲國家的多樣性,既推動經濟共贏,又注重民心相通、情感連結,中非關系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注腳。
為展現世界各國智庫學者對“一帶一路”的共同認知和一致行動,由中宣部指導、新華社出品、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承制的紀錄片《“一帶一路上”的智者》在高峰論壇期間上線。從大雪紛飛的莫斯科到山海交融的好望角,從歷史悠久的英國倫敦,到熱情如火的巴西里約,紀錄片跨越全球五大洲,采訪了31個國家的86位學者,講述了14位學者投身“一帶一路”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故事,為全球眾多“一帶一路”智庫研究者勾勒出一幅時代的縮影。
中外智庫交流合作:匯聚全球智慧
共建“一帶一路”是一項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事業,需要凝聚各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開展中外智庫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智庫的專業研究能力和民間外交的影響力,有助于深化互信、凝聚共識,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更高水平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強調:“要發揮智庫作用,建設好智庫聯盟和合作網絡”。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外智庫交流合作再次寄予厚望。他表示,中國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衛生、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未來5年,中國將邀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政黨、智庫、民間組織等1萬名代表來華交流。還將設立共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新聞合作聯盟等機制,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打造智庫發展聯盟是中外智庫交流合作的一個有效途徑。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的“絲路國際論壇”和“絲路國際智庫網絡”是在國際范圍內構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網絡的較早嘗試,經過數年經營,取得了顯著效果。作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絲路國際智庫網絡54家國際成員和伙伴共同通過了《關于推進絲路國際智庫網絡發展的三年工作計劃(2019-2021)》。
2015年4月,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牽頭,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截至2018年,該聯盟擁有國內理事單位137家,國際理事單位112家,“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主流智庫基本都參與其中,有效統籌了國內外智庫資源。
國聲智庫聯合多家權威機構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智庫共同體”創新智庫合作模式,強調與智庫外部機構和專業人士多方合作。“絲綢之路智庫共同體”以新型智庫為支撐和引領,聯動智庫、專家學者、企業、媒體、政府等國內國外資源,以“開放、共建、共享”為原則,各方共同參與和合作,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企業,整合配置社會資源,以實際行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及經濟社會發展。
4月24日,由新華社研究院聯合15家中外智庫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來自近60個國家、130多家智庫的專家學者出席成立大會。“一帶一路”智庫合作委員會致力搭建學術交流平臺、課題協作平臺、信息共享平臺,推動“一帶一路”相關課題研究和思想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的建立,為各國智庫加強思想對話、進行決策咨詢提供了重要平臺。希望合作委員會深入開展學術交流,推出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的成立是對中外專家關于搭建合作平臺、推動“一帶一路”學術交流機制化常態化共同意愿的積極回應。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部長翁詩杰表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是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這種多國智庫合作機制,有助于消除一些偏見和誤解,在更廣范圍傳播“一帶一路”理念,提升“一帶一路”全球影響力。
“目前,一個全新的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正在形成,‘一帶一路’將是促成這種秩序的因素之一。”捷克前總理、社會民主黨前主席伊日·帕魯貝克認為,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需要可靠、全面且深刻的研究,需要建立智庫并相互協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