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術市場》雜志記者 周進
2014年3月雅昌·胡潤排行榜重磅揭曉,25位新人首次入圍。100位上榜藝術家中,共有25位新人都是第一次上胡潤藝術榜。新上榜前兩名分別是涉足中國書畫、油畫的62歲的黃建南和55歲的國畫家李孝萱,分別以6866萬元和4522萬元的總成交額位居榜前。誠然,黃建南又一次成為藝術界所關注的焦點。
黃建南以油畫成名于畫壇,同時涉足水墨畫及陶瓷藝術。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繪畫生涯中,始終堅持“中西融合”的藝術實踐與探索。20世紀以來,“中西融合”一直是油畫民族化、中國傳統繪畫探索的重要方向。出生于嶺南的黃建南,自然地選擇了這條繪畫道路。
黃建南游藝于油畫及水墨畫之間,且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審美樣式和繪畫風格。值得關注的是近些年創作的水墨作品,其中尤以西域景色為題材創作的《大漠》《高原》系列極為經典。無論在題材的攫取、筆墨的運用,還是情感的表達、審美的視角等方面都做了大膽的嘗試與革新。
近代以來水墨畫在中西結合上,經歷了由被動到主動、由間接到直接的探索階段。吳冠中“筆墨等于零”向美術界發起質疑,引發懸而未定的問題。提出第四種態度——“情貫中西”。在破除筆墨異化的基礎上,喚起主題意識的覺醒,用“一個情字了得”立于情?,以情統攝中西方藝術,用“風箏不斷線”立于生活,以中國現代生活為源泉形成民族特色。在多樣中結合,在多樣中區別。在這里,用吳冠中先生的創作精神來概括黃建南我覺得再合適不過。
當然,這只是在創作精神上的延續。黃建南的水墨畫的創作中,做了更為大膽的嘗試——筆墨的運用。在《大漠》《高原》系列作品中進一步弱化水墨畫中的筆墨程式,轉而強化西方藝術的語言色彩,來表達自己主觀的精神世界。同樣也沒有走他另外一位藝術道路上的指引者關山月的繪畫道路——弱化西化特征而強化西畫寫生寫實的原則。通過“筆墨”“色彩”“造景”創造出一種既非“寫實”又非“寫意”的繪畫風格,為當代水墨畫的發展開辟出另一種發展空間。
尼采在自然人生中找到了藝術:“藝術不只是自然現實的模仿,而且是對自然現實的一種形而上的補充,是作為對自然現實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這里,我們不做哲學層面的剖析。在這里,我們從尼采的美學角度去審視黃建南的作品。在黃建南的《大漠》《高原》系列作品中,這些物象是不存在的。是在黃建南遍游山川之后,揣在心里的景象。這種“景象”通過這些年的內在發酵,而產生的一種“人在路途”的過景。畫面沒有過多的去強調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精神,而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之上,造出他路途的另一番“真實”景象。黃建南在藝術中找到了自然人生,即真實情感。
黃建南注重“造景”,融匯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大膽打破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程式,創制出有時代精神、有疆域特色、氣氛神妙超脫、色彩鮮艷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凈的當代繪畫新格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