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虎


上為筆,下為墨。
它們不是書法,
是曠野里的稭桿,
是自然線條的攝取,
我們就其圖式可以發現,
書道線條的筋骨靈肉,
可以上接陶文、甲骨,下接篆書、楷書,
誠為天示書道之今朝。

序
書道之本身既意味著不斷創造、變革和發展,漢字書寫史本身就是證明。書寫新的探索見之于一代代中國人心性的期待中,而當代則涌現出一大批有志于書道的后來者,這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這意味著書道將會有一種劃時代的變革。
書道的發展離不開書道之資源,歷史上的碑帖只是其中之一,書道資源之二當是對甲骨、陶文等上古文獻的發現所引發對書道根源性的追問,第三是自然萬物之精神呼喚新的時代所給予的書道的要求。
毫無疑問,書道是時代精神之產物,『六書』是前人對字道的解讀,而書道是字道的書寫延伸,隨著對漢字的不斷發現,或許會有『七書』『八書』對漢字的神性解讀,一切真實的對漢字書道真理的洞見,與中華文心覺醒和中國文化復興,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石虎自畫像

它們不是書法,
它們是思維意義上的書性的源頭。
事物以紋象予人,
人以紋象觀天地,
那便是創生期漢字的元魂。

書道之元魂,當顯于造字之初,包括甲骨及形成甲骨的亞文字種種圖示。在那里你可以發現漢字美學的玄秘文心,是以后篆、草、隸、楷皆不能舍棄的書道內涵,亦為明日書道發展的內在生命。

無盡悠遠,無盡意味。那永遠逝去了的神性時代,留給了我們唯一的財富——最原始的文化,啟迪著人類文明的永遠。

作同一觀的書寫繼承乃真正的繼承傳統,那便是傳之如統,既見甲骨,又見陶文,又見篆、草、隸、楷,當然最重要的是了悟它們,從自然及生活中去悟得神示。

此為閉目倒書,意在天目書為。
沒有臨帖,便不歸體。
沒有歸體,便有我書。

探索書道之未來性,必尋于書寫之原始性,尊重百家,從大自然萬類靈華中取得應心之構象,探索心所期翼的書道。

反向倒書宜其字象重構,詭異豐實。

用筆如楷,
其美取于自然。
見黍稭橫呈于狂野。
書風必感物而發。

關于篆印之思想遠遠沒有展開。
篆石可以不字不刻而印,既成墨方。
可以成為書畫中一方很持重的語言。
篆印之法可以引入『六書』,如會意、轉注等。
如圖所示 ↑
打破界限常規,會意為鄉鎮、城廓亦不防,
即書即篆,呈現書道之錦華詩意。

書不是賣弄已有的東西,而是拓攫以前沒有的東西。

書家要懂得現代藝術,
書家要占據線條資源。

書道是一種宣言,
它無聲地宣示著這個時代的精神。

率性者,中己之真性情也。書道探索,不管你背后有多么沉重的裨穎,你一定要自心出發,從自家田地里長出東西來,那才是真正的文心率性之道。

書法是一種理想,一種以漢字為載體之自由書寫,或許只有這門藝術可以如此豐富地展現線條精神。


寫出夢幻。
從母語出發。

我們無法知道書寫能夠衍生出多少故事,
那隱匿于書寫背后的無限拓展和穿越的意蘊。

▲ 黃華菊問菩薩地。

心中什么也沒有,只管寫,別人之看法不重要。

書思直指茫茫星燦之宙界,大因元由之空性。書寫是一種憧憬、夢幻,一種期待之達成,讓生命蠻初之自為況動得以解放,讓殊獨之秘語興言進入殿堂,由個人文心情感所激發之一切荒唐具有恢復藝術的權力,借此而趕走我們長期所忍受的淺陋、庸俗和壓抑。

心象之交疊錯嫁非當下不可認讀之,心象之書寫承天神示,非知性所可抵達,其意義在藝術性,它是漢字藝術特殊存在價值的顯明例證,是字象神性的空性表述,玄秘而豐實,悠遠而深邃。

沒有書性之解構,便沒有書法之自由。

這不是字,是字思維所書寫的畫。
其實這不是在言說畫,是在言說畫中的書道。

靈的書寫史:評《書道今朝 》
陳量
現代中國人一旦面對傳統,便自然會有一種,魯迅在《野草》題辭中的心境:“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天地靜穆,傳統似乎觸不可及,繁雜的現代信息,裹挾著知識和道理襲來,遍地野草。人類的知識一層一層覆蓋,從有關事物的認識,到有關事物的認識的認識......認識事物之本來已經變得非常困難。而過去的一切寂靜無聲,它僅以文字、制度、器物和民俗的形式殘碎地存在著。言說書寫之道,更加困難。

石虎新著《書道今朝》
而從古到今,幾乎所有的書史皆是在探討書法的體變和審美批評的相關知識,而忘記了承載書法之核心---漢字。而現代學科分類,又將小學、金石學與書法分裂成不同的科目,以至今日書法史的書寫失去本源之水,僅成干枯的知識,“這實在比死亡與腐朽更其不幸”。

內頁1
石虎先生新著《書道今朝》,乃是當此境下,一部極其重要的“漢字書寫史”之著作。若論學術,“漢字書寫史”的寫作在知識結構內很難實現,原因在于,現代知識體系、學術規范不允許一個既包括漢字,又囊括書寫這么兩個龐大混雜的系統來進行寫作。所以至今我們看不到一部對書寫和漢字同時探討的文本,有的只是瑣碎,而言不由衷的書法理論。而石虎先生繼承了古賢"述而不作"的文字方式,將書寫實踐手稿和書道感悟并置一處,恰如其“字思維”之字字并置,其象萬千。

內頁2
若讀過一通,你就會發現它又不僅僅是一部“漢字書寫史”這么簡單的構成。石虎先生在書中疾書:“書道之元魂,當顯于造字之初。”這便是在告訴讀者,單以現有的書法理論和知識來理解書法,會愈來愈偏離書道。而在石虎先生看來,漢字之靈才是書道核心。而此靈深在何方?石虎先生寫到:“神覺高端,取于自然。”這讓我想到丟勒的話,他說:“藝術藏在自然中,這共有的經驗啟示諸人。”而如今,人心層層蒙蔽,對知識和技術的依賴代替了對自然的感知。《書道今朝》正是通過對汲自然靈光的書寫之闡述,呼吁重建現代人對于自然的感知力。

內頁3
對自然的感知,何止是藝術啊!所謂理者原是玉石之紋路,文者乃是鳥獸毛羽皮膚的色彩,文理或倫理與藝術一樣,到了極致之處無非是讓萬物自身的理路和文采顯現。讀罷《書道今朝》,方覺它是以書指文理,以書寫闡明事物真理的道言。

內頁4
"真理即整體"——黑格爾也曾經直接表達了這一有力而感人的嘗試。《書道今朝》摒棄了規束漢字書寫和事物認知的層層框架和概念枷鎖,追溯中國思想家整合歷史碎片的認知,并重新提出解決方案的努力和實踐。我們在《書道今朝》中看到了朱熹式的“格物致知”,又似乎能看到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等思想,但這些并不是此書思想的核心。石虎先生通過大量對“靈魂事物”的敘說和舉例,重構由“象”與“六書”以來的漢字思維所支配中國人的認知和信仰體系。正如石虎先生強調的那樣,在中國人的思想中,認知的維度很難與自然、倫理和政治的維度分開,而此認知的維度又常常與漢字的思維互相映照,因而重新闡明漢字思維,就更能明晰什么是中國人,和什么是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在時間長河中的隱秘軌跡。

內頁5
心理學家榮格曾致力于研究人類的心靈結構,通過大量考察,他認為無論原始部落人還是現代都市人皆有統一結構的心靈。而《書道今朝》多處談及心靈,“大自然萬類靈華”、“敲擊心靈”、“顯象筋骨靈肉”等等。由之可見,《書道今朝》的寫作也可以理解為,是借漢字書寫來言說中國人的心靈結構,這么來說,似乎與榮格的工作相類。而終其一旨,本書所有的圖文寫作,皆是對將來的希冀,它指向“寫出夢幻”的“書道未來”。
2019年2月13日晚于大足

《書道今朝》
石虎 著

長按二維碼可購買
定價:158元
(折后128元,包郵)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8.12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