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繪吐蕃人
彩繪打馬球俑中的兩位騎手頭扎幞頭,伏身馬背,雙膝緊夾馬身,馬四腿騰空疾馳。俑左手持韁,右手似揮球杖,做打馬球狀。吐蕃打馬球俑,頭中分辮髻,身著交領綠色緊身衫,腰系紅袍,足蹬黑靴,右手高舉做擊球狀。
馬球發源于古波斯,先傳入吐蕃。唐初,由吐蕃傳入長安,很快風靡于宮廷貴族之間,十分盛行。唐代文獻稱作“擊隆薄4蚯虻墓嬖蠆幌輳據《金史?禮志》記載為:“各乘所常習馬,持鞠杖,杖長數尺,其端如偃月,分其眾為兩隊,共爭奪一球。先于球場南端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囊;能奪得鞠,擊入網囊者為勝”。所用之球“狀小如拳”,皆用輕木韌木枵精細制作成圓形,涂以紅漆,取其堅硬。故唐代女詩人魚玄機有詩:“堅圓凈滑一星流,月杖爭敲未似休”。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太宗對侍臣說:“聞西蕃人好為打隆1紉嗔釹埃會一度觀之,昨升仙樓有群蕃街里打攏欲令朕見。此蕃疑朕愛此,騁為之。以此思量,帝王舉動,豈宜容易,朕已焚此亂宰越搿!彼得髟諤鋪宗時期,吐蕃(西蕃人)將馬球技術傳到長安,宮廷開始流行打馬球,而太宗為了避免上行下效,引發不良風氣,焚球自誡。但馬球并沒有因此而銷聲匿跡,在唐中宗時期又開始流行。《資治通鑒》記載中宗:“好擊攏由是,通俗相尚。”
而到了唐玄宗時期,由于玄宗本人的喜愛,馬球盛行于朝野。唐玄宗本人精于多種技藝,不但是梨園鼻祖,還精通馬術,也是馬球高手。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在中宗時期,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于景龍三年(709)十一月與吐蕃進行打馬球比賽。當時“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園亭子賜觀打隆M羅贊咄奏言:臣部曲有善掄擼請與漢敵。上令杖內試之,決數都,吐蕃皆勝。”球隊輸了之后,中宗又命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4人與吐蕃10人比賽,結果臨淄王等獲勝。2004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位于富平縣唐高祖獻陵陪葬墓之一的李邕墓,在墓內發現了馬球圖壁畫,從而證實了史料的記載。玄宗以后,唐朝歷代皇帝亦不乏馬球高手。《唐語林》載:“宣宗弧矢擊鞠,皆盡其妙。所御馬,銜勒之外,不加雕飾。而馬尤矯捷;每持鞠杖,乘勢奔躍,運鞠于空中,連擊至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流電。二軍老手,咸服其能。”在帝王的倡導下,馬球運動很快得以盛行,文獻記載唐朝的19位皇帝有11位愛打馬球。
馬球運動在唐代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它是一項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外,還因為它是一項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運動。唐代閻寬的《溫湯御球賦》中記載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參賽者在馬球場上相互配合、馳騁拼搏,無疑是體力、技能與智謀的綜合競爭。隨著馬球運動的日益盛行,唐人詩詞中也多有表現,如張封建《酬韓校書愈打球歌》有“儒生疑我新發狂,武夫愛我生雄光。杖移鬃底拂尾后,星從月下流中場。”之句。
馬球場的建設也不斷引起人們的重視,使之逐步得到發展與完善。唐朝前期,以梨園球場最為聞名,后期則以含光殿球場著稱,195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唐大明宮遺址就發掘出土刻有“含元殿及毬場等,大唐大和辛亥乙未月建”的石碑。除了白天可以打馬球外,晚上也有打馬球活動。《資治通鑒》記載“楊渥晝夜酣飲作樂,燃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這恐怕是最早的“燈光球場”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