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嶺上的微笑

“從街口到街源,只見青山不見田”,這是對歙縣街源山區的精準描述。聽說這里是農業學大寨時,留下很多的人造梯田,外界人士稱之為“天梯”。 蜈蚣嶺和六聯是“天梯”的絕對代表村落,它們地處歙南腹地,群山環繞,除了人們居住的房屋,進出的山道,外加一條溪流外,便是茫茫青山了。

在當地朋友“炮哥”的陪同下,從歙縣縣城出發,大約兩個小時,經過長陔嶺來到璜田鄉。車子便駛入一條逼仄、曲折的山路,山路很窄蜿蜒盤旋而上,茂密的山林,青翠的植被,潺潺的溪水,還有鳥鳴,我們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目力所及處,房前屋后都是種著茶樹的層層疊疊直達云宵的梯田。

因為蜈蚣嶺山村還沒有開發,沒有“農家樂”民宿,我們就住在了村干部汪月仙的家里。 剛巧汪月仙的公公就是當年修梯田的干將。

第二天我們去拜訪了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聽他講述年輕時的故事。他二十六歲那年,進入大隊部擔任村主任和民兵營長,帶領山村群眾不辭辛勞,在蜈蚣嶺群山中,以每天“四角”的工分待遇,修砌了人間最美的“天梯”!

行走在這個山村,遇見了許多八十歲左右的老人,他們生活條件很差,可大部分老人還要下地施肥、采茶,這其中不乏空巢老人。

有一些老太太深深打動了我。
她,十七歲那年,兩件新衣,一個木箱,一塊門板,就從一個山村嫁到蜈蚣嶺,轉眼七十一年,望斷青山。

她,記憶中,年輕時去過一次縣城。先步行十幾華里山路,坐船到深度,再輾轉行走近十五公里,才能到歙縣古城。
她,老伴、兒子、兒媳相繼去世,只有一個孫子在外地打工。如今八十三歲,一個人孤獨地撐著這個家。

她們都是“八零”后,一直居住在這個海拔近千米的美麗山嶺,生兒育女,采茶種菜,簡單生活……面對她們,我莫名感動。我不太確定自己積累的生命厚度是否可以真的理解她們的生命長度,且讓我用鏡頭記錄下她們的微笑。










者和“炮哥”與當年修筑天梯的老人合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