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濤
導言:葛濤藝術空間在一個幽靜的小區,雅昌記者隨他走進庭院,很多人都會熱情的跟他打招呼,他們都知道小區里有一個畫家,還收藏了上千盞古燈。
1998年,葛濤辭掉工作“毅然決然的去了北京”,在美院學習一待就是三年,這是他第一次放下工作去學畫。世紀初,葛濤邊工作邊在業余創作,從2003年開始入選全國展覽并獲獎,但后來跟朋友合開了燈具廠,工作太忙,他只能靠攝影記錄路上的感受。
由于無法割舍對筆墨的喜愛,2015年葛濤又放下了公司生意專心畫畫:“第一次辭掉工作是為了一個念頭,這次放下生意是為了我的夢想,念頭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而夢想決定了我要去的方向。”
這一年葛濤跟朋友去了太行山寫生。從這次寫生開始,他的作品面貌少了雄渾而多了意境。

葛濤太行山寫生? 2015年
繪畫——撥開迷霧攀登峰頂
葛老師您好,太行山給人的感覺是壯闊,很少有人用秀美的方式去表現它,您之前獲獎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大山水圖式,是什么契機讓您有了風格的轉向?
葛濤:10月初跟朋友相約去太行山,跑遍了太行山石板巖鄉大大小小的山頭,去感受太行山的雄偉、博大和蒼茫,去尋找宋代荊浩繪畫的氣勢和意境。
由于太行山的吸引,11月再次啟程,之前是晴天,后來連天陰雨,每天都在雨霧之中。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在能見度三至五米的情況下,開車帶著兩個朋友爬上了海拔1600米的一個高峰。路很窄只能單向行駛,沖破濃霧,盤旋而上,到了峰頂后,心胸豁然開朗,云海就在我的眼前流蕩,山頭在云霧中忽隱忽現。眼前的這個世界是純凈的、純粹的、空靈的、虛幻的,云中的山峰是冷峻的、寂靜的,我靜靜的感受這一切,真真切切的被震撼了!這種感受也是以我現在的心態,以我現在這種想面對自然、親近自然的感覺才體會到的。

葛濤太行山寫生? 2015年
您現在為什么特別強調親近自然?
葛濤:我在尋找可能對話的對象。以前我因工作緣故有機會去游山玩水,尋覓山野,這是心靈的需求,這種需求也是古代文人跟山水的關系。當我一個人融入大山的時候,那種忘我是難以言表的,雖然那一刻并沒有畫畫,但是內心卻在與自然交流。
現在我更多的是用對話來比喻人與人之間,人與很多事物之間的關系。走近自然的時候,你聽到了山風,聽到了鳥鳴,聽到了溪水潺潺,你的心情隨著自然給你的反饋而變化,這是你與自然的對話。而當你解讀歷史臨摹古畫的時候,就是在與古人對話,所以我們要充分的尋找自己可以對話的對象,去跟它交流探討,包括你看的展覽,如果有作品打動你,就說明它開始跟你對話了。

葛濤作品? ?2016年
這次太行寫生之后,您的個人風格會逐漸穩定下來嗎?
葛濤:這幾年我的繪畫一直在變,我認為一個人風格的形成是一個慢慢的過程,不是刻意的。這個風格也是對自然的感悟,對人生的感悟,經過筆墨不斷錘煉,自我修養慢慢提高,自然而然形成的。
前幾年,我畫的一批傳統與現代形式結合的作品獲得了一些獎,后來沒有堅持走下去。我也曾想,是不是走了彎路,如果我在那個時候堅持下去可能會有更好的成績。而我卻為了某些原因進行了二次創業,去體味人生的另一種感受了。
人生有時就好像在爬山,到了山頂,你不可能再向上了,只有走下去,才可以選擇更高的山峰。我用八年的時間一直在感悟和探索,雖然在谷底徘徊了那么久,但我看到了很多曾經沒看到過的不為人知的風景,這些東西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的心變得更加寧靜,讓我對生活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寬容。我現在放下一切,回歸繪畫,盡情享受途中的風景和友情,能不能走到彼岸已不重要,我只管向前走就可以了。我覺得人生沒有彎路,你踩在腳下的就是你應該走的路。

葛濤太行山寫生? ?2015年?
現在的您看到了更高的山峰,似乎也找到了登頂的方法嗎?
葛濤:我從沒有如此超脫、安靜,自己都覺得很新鮮,每一張寫生都很有感覺,也很愉快。寫生時,你看到的物象是自然界的特點和造型等,你的繪畫要盡量符合它,瞎編出來的物象一定是缺乏認知,缺乏生活經驗的結果。但是繪畫最終的境界一定是在理解物像的基礎上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不是你眼中看到的而是你心里想到的,所謂“以我寫物,以物寫我”。而且一定要有中國文化的傳承,中國書法的傳承,中國寫意精神的傳承。
有了這次太行的體驗,您下一步的計劃是怎樣的?
葛濤:當我坐擁太行山云海時,自己心里很空,那一瞬間,我感受自己只是大自然的一顆塵埃。繪畫創作更多的是要貼近生活和自然,尋找文化的支撐,尋找當代觀念的融合,用最樸素的語言和真摯情感慢慢地訴說出來,這將是我下一步的追求。

葛濤太行山寫生? ?2015年?
經商——繪畫的生活準備
您剛才談到二次創業所體味的人生另外一種感受是什么呢?
葛濤:為了生活,2008年我放下了畫筆去開公司做業務,做了一段時間,我覺得很空虛,很長時間不能畫畫,也很著急。于是我買了一臺照相機,做完事情就去看當地歷史人文風景,也去了很多沒有人深入的地方。我用了五年的時間,完成了行萬里路的過程。雖然那幾年我沒畫多少畫,但是拍了很多片子,在路上也是一種積累。我覺得一個人四十多歲,夢想依然強烈卻不去實現的話,肯定會后悔。
對藝術家來說,體驗生活也是很重要的積累方式,您的從商經歷對創作來說有怎樣的幫助?
葛濤:我在商海摸爬過,在國營企業也做過團書記、經理,對人生有了一些感悟,到了這個年齡,我覺得應該明白選擇什么,放棄什么。有一個詞很好,叫“知止”。就是你知道的目標和歸宿是什么!這么多年我對繪畫充滿了熱愛,它讓我的生活變的豐富,也結識了許多朋友和老師,它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以往的生活都是為繪畫在做準備。

葛濤太行山寫生? 2015年
知止是對您自己當下很準確的一個描述?
葛濤:“知止而后有定”是《大學》里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明確了應該達到的境界然后方能堅定不移。
從人生角度來講,一個人一定要知足常樂,并且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往哪里去,什么時候走,什么時候停。我放下所有的生意不做,安心的想回到創作狀態上來,這就是我知道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
從繪畫的角度來看,在創作過程中,當你內心不是很強烈的想表達感受時,你要停下來,不然它會影響到你最初對畫面的把握和掌控,在創作過程中該停的時候要停。畫畫不是你畫的多少而是你思考的多少,思索比動筆更重要!

葛濤作品? 2016年
收燈——點亮心中的明燈
您短短三年多時間就收藏了上千盞燈,最初燈的收藏是怎樣開始的呢?
葛濤:很多藝術家都會有收藏,一個偶然的機會到壽縣采風,在那里買到了第一盞唐代的省油燈,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當時我正在做燈具生意。我想人生可能就是一種安排,過去我是在賣燈,現在我突然收到了一個燈,可能是給我一種暗示,它點燃了我內心的一盞燈,而這盞燈就是我決定收藏古燈的一個念頭。
從一念到執著,從第一盞到上千盞燈,我走遍了很多地方。有些東西真的講緣分,有的燈在某個店里放了三年五年無人問津,我去一眼就看到了,就把它買下來。有一次賣燈的老人問我為什么要買這個燈,我告訴他這盞燈在等我,老人也很開心。還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一盞非常喜歡的錫制油燈,討價還價還不下來,扭頭走了,在拉開出租車門的那一瞬間,后悔了,我必須把它買回來,我怕自己錯過這個緣分。我感覺冥冥之中收燈是我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葛濤作品
收藏是否也能為您提供更多的感悟和思路?
葛濤:燈不僅與佛教有關,還與文化、民間藝術有關。如 “鑿壁偷光”典故,古詩詞:“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燈在古代就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也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寄托,是向上的、美好的愿望的寄托。而且燈文化的內涵很豐厚,每盞燈都有自己獨特的造型,有的上面還有文字、圖案、民俗故事等。在捕捉燈中的隱喻時,你會感受到它的歷史、文化、美感或者禪意。

葛濤作品
您有沒有想過用燈作為您的表現題材呢?
葛濤:去年也有大學邀請我去做了關于古油燈的鑒賞和藝術的學術講座,我也仔細的寫了一些東西,下一步我打算用自己的筆墨語言去表現和詮釋古燈文化。我第一次畫燈也是很偶然的,剛搬家,門上玻璃空,我就拿宣紙隨意畫了幾個燈,得到朋友的稱贊。后來我總結,我在淘燈的時候,燈放在犄角旮旯,甚至一堆廢銅爛鐵中我都能一眼看到,這是“心中有,眼里就有”。通過我這幾年的收燈過程,耳濡目染,很多燈不但進入了我的眼睛也融入了我的心,所以說當我想畫燈的時候,筆墨就隨著我心的感覺走了……
感謝葛老師接受專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