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峰在拿到課題的時候也少不了“犯愁”:關于當下水墨畫的延伸和拓展,前面九屆水墨雙年展都有或多或少地論及,我還能如何策劃?“我翻閱了之前參加過雙年展的藝術家名單,我尊重這個文化圈,也尊重這個文化品牌,從第四屆開始我就與水墨雙年展有相關合作,但在我選擇藝術家的時候,我盡量秉持著國際性、開放性、多元性,而避免使其成為一個圈子內的運動。”

“水墨無疆”策展人冀少峰在展覽現場
“我策這個展,就是想凸顯民族自信。水墨、瓷器、篆刻拿到國際上,都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高峰。但水墨,畢竟是農耕文明發展的一個產物,到了今天如何去跟國際接軌、碰撞,現在再像傳統的方式那樣拿著卷軸去就有問題了,所以我們就要重新思考水墨的身份、水墨的編輯、水墨的創新方式。”

魏光慶 墨池 充氣游泳池、墨水、課本、綠蘿 尺寸可變 2019

董小明 半畝方塘 水墨書法聲像 可變尺寸 2019
《半畝方塘》的雛形是董小明創作于十幾年前的作品,當時他還在國外,寫了一幅書畫,然后用投影映射到地面,隱隱的波動感,加上書法的飛揚神氣,營造出”半畝方塘一鑒開“的現場感。此次展出,董小明在背景又加了一塊屏幕,書法《愛蓮說》配上流動的水簾和嘩嘩的水聲,被我們所熟悉的、平面的水墨仿佛有了不一樣的生命,觸發了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的多重體驗。
在“水墨無疆”主題展中,冀少峰首先以歷屆未曾參加過雙年展的藝術家為主,“其次他們的作品里有水墨元素,能表現一種中國精神,同時要和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結構的轉型有所關聯。”從“50后”至“80后”四個代際的32位國內外藝術家,有的從傳統出發,使用傳統媒材,但作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而是超越傳統;有的是在傳統當中注入當代的觀念;也有的是非水墨,“比如方力鈞、岳敏君、魏光慶、傅中望,他們不是水墨藝術家,而是當代領域的藝術家,但他們同樣能呈現水墨作品”;還有的干脆“無筆無墨”,比如裝置、影像。

方力鈞 2016-2018 紙本水墨 364x580cm 2018

傅中望 遺存墨跡1 現成品、鋁板、宣紙、墨汁 54cmX98cm 2018
藝術家方力鈞多年來持續進行水墨創作,從最初的外出攜帶方便,到后來,水墨成為方力鈞繪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力鈞喜歡水墨創作中的變化,針對水墨創作,方力鈞曾經這樣告訴雅昌藝術網:“我喜歡這種變化的過程,我覺得這種變化過程比較像是真人活在世界上的狀態(進行中的狀態)。有的時候我們也會非常莊重的,凈身、洗澡、焚香,很儀式化地進入到創作里邊去,但是更貼近人的狀態是隨機的,或者是可以即興的,這種隨機和即興又是不斷地得到修正和改變的,最后傳達出來的信心實際上更接近于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人生或者是這種氣息。”
展覽分為墨質、墨境和墨像三個子單元,體現“水墨無疆”的墨場之中水墨現在的紛紜變化。“這三個單元基本上把社會一步步走向開放、一步步轉型的過程,通過作品完整地呈現出來。我們傳統水墨的卷軸的展陳方式是二維的、平面的,但你來到這個展廳可以看到,二維變成了三維,平面變成了立體,卷軸走到了架下,靜態走向了動態,就是水墨走向了多元可能性,也許你進來會愣一下:‘這是水墨嗎?’但這不是水墨又是什么呢?”

谷文達 天象·芒種 儒石 80x50x70cm 2017

岳敏君 我的精神墨屋 鐵、紡織品 780x470cm 2017
關于《我的精神墨屋》,岳敏君曾說:這件作品來源于2015年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廣州三年展的《墨衣》作品的演進。作品暗示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空間內,所有的墻壁和屋頂等,都是由一件件墨衣組成,房屋在人類物質和精神方面都一貫努力塑造人類自身的文明,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形成的影。因此在展示作品的過程中,我選用了懸掛的方式,從而更好地表達這樣一種精神性。“
在策展團隊魔術般的指掌之下,觀眾在現場感受到了與傳統水墨迥異的視覺體驗,水墨多媒體、燈光裝置、影像等使水墨走向了廣闊的公共空間,從而使人們對水墨的慣常認知發生變化,帶來一個異彩紛呈的水墨場。“冀少峰老師策劃的‘水墨無疆’帶給人驚喜,連我們這些搞了三十年水墨的都想來看看別人到底在怎么做。現在關于水墨的話題,讓人驚喜并不容易,因為大家可以說都是在約定俗成的框架里,但今天的現場實實在在給人沖擊力!”一位嘉賓由衷地贊嘆道。
冀少峰覺得一定要以一種藝術的視角來欣賞這些作品,而不是以一個狹義的、水墨的概念來看。“整個策展,我就是要打破過去對‘水墨’概念的界定。這樣的作品,當你拿到國際舞臺,當中國文化跟西方文明碰撞的時候,它們就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既有中國性、民族性,更有世界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在這里交叉、混搭、多元融合。”

江衡 《物語》 竹子、 工筆重彩、宣紙水墨、白色石子、鐵片 200X22X15cmX40根竹子(長短不等) 2014
70后的藝術家江衡,經常也將水墨作為他的創作媒介。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建構一個與消費主義有關的視覺體系。從美女、錦鯉、芭比、花、骷顱、藥丸、假發等形象借用,為拜物教畫了一層絢麗、妖媚、迷幻的皮。他的圖式脫離男性視角的主觀意識,以中性的、去性別化的方式去對抗附著于兩性之間的種種假設命題。

楊千 山水與橄欖枝 霓虹燈、丙烯、噴繪及綜合材料于帆布 200x150cm 2014
楊千近幾年的行走項目,多用霓虹燈、光纖燈帶勾勒出自己的行走路線,而這樣的路線又呈現出東方山水式的構圖,時而抽象時而具象。發光軌跡與中國山水畫面的精心安排、色彩材質上的對比,形成了有機的整體。從中映照出的,仍舊是藝術家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美學傾向,不同的作品呈現出神秘、冷艷、浪漫、溫暖的不同氣質,也傳遞出藝術家在不同時空中抒發的微妙情感。


水墨無疆”展覽現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