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單元將主題定位于“古”與“新”的辯證觀念,呈現中國畫抑或是水墨畫在歷史中不斷被優化與修正的過程。“古”重視的是中國畫精神的實質與技法的精髓,強調那些更為“永恒”的東西;而“新”則是中國畫傳統精妙在水墨現在中的呈現方式,因此,“古”與“新”當下是被并置甚至是融合的。“攬古鑠今”邀請了12位藝術家,試圖以多維的方式呈現他們身在現代,心有傳統的藝術追求,以“古而新”作品氣質敘述傳統中國畫的當代表述。

“攬古爍今”策展人吳洪亮


展覽現場
“此處所強調的‘古’,如朱良志先生所說,強調的是那些更為‘永恒’的東西,崇尚高古的態度,‘高則俯視一切,古則抗懷千載’。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并非是僵化的,‘古’之所以可以‘抗懷千載’,因為其自身的開放性與包容的能力。此展就是借用當代的展覽空間,將‘古’中那些‘活潑潑地’的因素激發出來,進行當代的彰顯,緊扣‘水墨現在’的主題。”策展人吳洪亮談到。

邊凱 桃花源-之二 70×46cm 絹本水墨2016
青年藝術家邊凱致力延續師承、延續中國傳統文人畫學,他推崇五代至兩宋時期繪畫,并從中尋求空間布局、筆意、筆勢、筆調的養分,使之成為適應當代的筆墨語言,并遵從傳統畫學“飽游沃看”、“宗師造化”的指導思想,不斷嘗試將傳統圖式與筆墨體驗應用于自身創作,穿透傳統與自然表象的迷霧,自成一格。

徐累 五彩石 120×70cm 絹本 2017
徐累在中國水墨的創作上回歸中國傳統材料和技藝,尤其繼承了工筆畫的優雅與精確筆觸。石也一直是徐累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風景。對五彩石的單獨描繪,《五彩石》是徐累近兩年來的嘗試。
版塊:“筆墨至式”;策展人:尚輝;地點:華·美術館二、三樓
在本單元,策展人尚輝認為,傳統文人畫在進入現代審美經驗的同時,依然講究中國畫的筆墨觀念,因此推出“筆墨至式”的策展概念,以“筆墨+”為范式塑造中國畫在現代轉型中形成的那些,筆墨+造型、筆墨+圖式、筆墨+色彩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藝術個性創造。展覽以山水、花鳥、人物進行分科,邀請國內12位在各科領域中獨具筆墨特色的藝術家參與展覽,為觀眾呈現40年以來因不同藝術主體的創造而形成的個性化筆墨風貌。

“筆墨至式”策展人尚輝

展覽現場
如果說,此前的文人畫筆墨著眼于筆墨個性的形成,那么,新時期以來中國畫的現代性轉型則試圖運用已有的文人畫筆墨來創造與造型、圖式、色彩的個性化結合,是筆墨+造型、筆墨+圖式、筆墨+色彩并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個性創造。“本單元之所以強調‘筆墨至式’,就在于這種‘筆墨+’的中西融合、古今結合的藝術方法論,已成為中國畫現代性轉型的基本路徑與范式,但只有那些有藝術高度、有學術品位和有深刻感悟力的藝術家,才能達到一種個性化的極致,才能具有藝術史的意義,才能真正實現自由的人性這個藝術現代性的人文理想。”尚輝談到。

李孝萱 她們 紙本水墨 145x97cm 2017
在當代中國畫界,李孝萱以現代人物畫著稱。他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景觀和城市人的緊張、焦慮、變態心理有獨到觀察和體驗,創作了一系列引人矚目的作品。郎紹君認為,人物造型奇特古拙,可見出陳老蓮的影響,但更趨夸張,“寫”的意味也更足。喜用硬毫短鋒勾畫文紋、屋木,以及寫字作題,筆線凝重剛健而圓渾。

田黎明 向遠方 紙本水墨 96x130cm 2017
田黎明同樣是當代水墨創作的代表者,他的繪畫保持了中國畫的那種寧靜、飄逸和灑脫感,保持了中國畫的韻味和書香氣。范迪安認為,田黎明在藝術上的獨創性在于他悄然地實現了以墨為主的傳統水墨體例向以色為主的現代水墨體例的轉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