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沁,遷徙時代(三聯畫),2018.藍曬,水彩,絲綢噴繪,228.6 x 152.4 cm ?韓沁,致謝否畫廊
文/海良
飛行在萬米高空的越洋飛機上,或是坐在熙熙攘攘的日常通勤火車上,此時此刻正在進行遷徙的人類有百萬之多。龐大的基數令動態的行為變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而這其中每個個體的運動仿佛變得無足輕重起來。旅行的意義是什么?遷徙帶來怎樣的變化?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個人又將何去何從?
藝術家韓沁著迷于這樣的事實,不間斷地思考著動態變化的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影響。她的繪畫作品《旅行的形狀》始于她在火車上觀察旅客的經驗;而藍曬,手繪和絲綢微噴作品《遷徙時代》系列,其構思則誕生于她的一次長途飛行中。從她的明晰、單一層次的表達形式到有敘事性、有空間感的多層次表達形式的進化,不難看出,不論是對人類集群的認識還是遷徙形式的思考,她的表達都在漸漸地復雜化、多維化,并開始在作品本身的語境里記錄下時間流逝的痕跡。

韓沁,旅行的形狀(繪),2018.液態無塵粉筆,45.7 x 61.cm ?韓沁,致謝否畫廊

韓沁,演·化場景圖,攝影:林沛超?韓沁,致謝否畫廊

韓沁,演·化場景圖,攝影:林沛超?韓沁,致謝否畫廊
韓沁對于與遷徙變化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都非常感興趣。她的移民經歷促使她思考自身與世界的相互關系,并在不斷的身份轉換中尋找動態穩定。與之前關注群體狀態的作品相比較,在她最近的大幅藍曬作品《演·化》中,個人意識、自我表達開始變得強烈。在208.3 x 119.4 cm的大尺幅畫面中,人的身體形象以變化多端的姿態呈現于紙面上。一些部位例如手或頭發有著清晰而果斷的輪廓,而另一些部位又模糊在了仿佛是運動帶來的飄渺影像中。這一系列作品帶有明確而強烈的掙扎感,顯然更加指向個體的經驗和思考,而非宏觀的群體精神。并且,時間疊加的痕跡也在這一系列作品中變得非常顯著。

韓沁,演·化1,2018.紙面藍曬(氰版照相法),208.3 x 119.4 cm ?韓沁,致謝否畫廊

韓沁,演·化6,2018.紙面藍曬(氰版照相法),208.3 x 119.4 cm ?韓沁,致謝否畫廊
韓沁的作品具有空靈而深邃的特征,視覺效果純粹而靜謐,同時具有空間和時間的深度。被韓沁深藍色調的作品所環繞,仿佛置身于星空下、漂浮在宇宙中。
在展覽構思中,以空間組織最好地呈現作品的精神內核,令觀眾在進入空間的瞬間就能夠進入藝術家所創造的語境,是布展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如何在畫廊中營造出具有不確定性和靈性的氛圍,以最恰切地呈現韓沁作品的思考,是布展的一個主要挑戰。起初,大幅藍曬作品是懸掛在空中的,但它們的搖晃程度過于劇烈。經過許多嘗試,最終確定將它們的底部固定在地板上。當觀眾走進這個空間時,空氣的流動會引起藍曬作品一定的振蕩,這種效果完美地表達了韓沁作品中不確定性的程度。

韓沁,演·化場景圖,攝影:林沛超?韓沁,致謝否畫廊

韓沁,演·化場景圖,攝影:林沛超?韓沁,致謝否畫廊

韓沁,演·化場景圖,攝影:林沛超?韓沁,致謝否畫廊
《演·化》藍曬作品另一個有趣之處是其充滿儀式感的創作過程。人的身體的動態作為發揮和表達的媒介,在紙面上被曝光所記錄下來的種種瞬間其實只是整個創作的一部分。若能完整地目睹整個過程,獲得的藝術體驗會更加生動立體、更加難忘。即興環境舞蹈《描摹白影》就是基于這樣的想法創作出來的。從行為表演藝術的角度和方法出發,《描摹白影》對大尺幅藍曬的創作過程進行了詩意的演繹和再現。以創作的具體過程作為敘事基礎,即興舞者與藝術家、策展人一起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合作,根據畫廊的場地、光線、空間布局,每場進行各不相同的即興演出。舞者們從觀眾之中開始表演,當她們在紙面上不斷掙扎、進行藍曬曝光時,觀眾們在空間中觀看并穿梭,自然地融入表演的空間。演出結束,即為一幅全新藍曬作品的誕生,觀眾成為了實際藝術創作與行為藝術表演的交匯的見證人。
即興環境舞蹈作品的魅力之處,除了不可重復之外,就是其無法再現的特性。在短短30分鐘之中,這件作品完成了從誕生到消失的全過程,也完成了它藝術表達的使命:以動態的形式,給予動態的環境回應。這一藝術形式本身也極為貼合韓沁創作的氣質:一段動態的、不確定的狀態給遷徙和旅行帶來的意義,以及給精神層面帶來的震動和沖擊。其背后的創作靈感正如約翰·凱奇的音樂作品《四分三十三秒》,其每次演出即是精心留出的一段空白,由演出當時的場所、觀眾、樂隊和一切環境的因素來決定本作品這一次的形象。

描摹白影演出,攝影:Jojo Zhang ?韓沁,致謝否畫廊

描摹白影演出,攝影:Jojo Zhang ?韓沁,致謝否畫廊
如果以韓沁自己的作品來總結這一次展覽,那一定是她的小畫幅系列藍曬作品。這一套作品沒有一個總體的標題;它們包括了《在路上》,《隨》,《落》,《君子之交》,《甘若醴》等多個系列。之所以從這些小畫幅系列挑選出數個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將它們平行呈現于展覽空間中,是因為它們仿佛是人生狀態、世界運行的一個個凝固瞬間。雖然每個剪影看似微小,但多個數量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包羅萬象、百態叢生的浮世畫卷。這幅畫卷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它們只是不同狀態的平行呈現;而韓沁在她的未來思考和藝術道路上,也充滿著不被限定、不斷延伸的可能性。

韓沁,演·化場景圖,攝影:林沛超?韓沁,致謝否畫廊
藝術家及策展人簡介:

藝術家:韓沁(b. 1988,中國浙江杭州)
韓沁的創作跨越數字藝術、版畫和表演藝術等。她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專業取得本科和碩士學位,畢業后赴美就讀于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數字藝術專業,并在2017年取得藝術碩士。目前,她工作和創作于紐約和杭州,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UNY Stony Brook)教授數字藝術,并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客座藝術家。她是紐約藝術基金會移民藝術家導師項目藝術家,作品曾在美國,中國等地廣泛展出,近期展覽包括:長島雙年展(赫克舍美術館,亨廷頓,紐約州,2016/2018);開放的書頁(康涅狄克學院圖書館,新倫敦,康涅狄克州,2017);2017第八屆新星星藝術獎展覽(德基美術館,中國南京,2017);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2017);韓沁:何處是家(長島博物館,石溪,紐約州,2017)。

策展人:海良(b. 1990,中國天津)
海良在英國建筑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表演藝術和建筑空間設計專業,后在哈佛大學藝術、設計與公共空間專業取得設計學碩士學位。海良主要從事多媒體藝術、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策展和展覽設計,策展及展覽設計經歷包括扎哈·哈迪德青年藝術家基金項目展(倫敦羅卡畫廊,英國倫敦,2013),馬德里城市野餐“流動場域-匯聚”(馬特德羅藝術中心,西班牙馬德里,2013),里斯本建筑三年展之“流動場域-散滅”(Sinel de Cordes Palace,葡萄牙里斯本,2013),”海的碎片”雙人展(287畫廊,美國紐約,2019)等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