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油畫) 57×75厘米 1979年 林崗
“有人說我的畫不是真正的抽象畫,其實我也沒想一定要抽象,經過那么長時間的寫實訓練,有些東西是很難完全擺脫的。另外完全抽象的東西,像康定斯基、馬列維奇的東西,太個人化,完全脫離內涵而存在,需要靠解釋,我不是很喜歡。我就想寫意一些,表現的味道多一些。”林崗說,總之,愛是主要的,畫自己愛的東西,愛自己的畫,這樣才能產生藝術,“就像冰心說的,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的“林崗:寫?生”展,呈現了他各個時期的油畫寫生和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抽象繪畫及手稿,前者展示了他對外物之像的描寫,后者則觀照其抒寫的精神世界。整場展覽勾勒出林崗數十年的寫生積累和抽象之變間的內在聯系,以期對青年一代的繪畫練習和創作提供借鑒。
“寫?生”
今年已94歲高齡的林崗是我國第一代油畫家,他青年時期投身革命,藝術之路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新年畫、連環畫起步,他的《群英會上的趙桂蘭》曾獲全國年畫一等獎,《新兒女英雄傳》等作品影響廣泛。1954年,林崗留學蘇聯列寧格勒美術學院(今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歷經6年嚴格的寫實主義訓練,打下堅實的造型基礎,在《俄羅斯婦人》《街景》等寫生作品中,他對色彩品質的追求和對瀟灑流利氣質的偏愛令人印象深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林崗投身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東渡》《萬里征途詩不盡》《路》等作品在以真誠信仰描繪宏大主題的同時,具有個人抒情詩意的風格,表現出深沉悲憫的情懷。從80年代起,他不囿于既往的成就,一次次突破自我,從表現性的形式嘗試直到90年代全面的抽象繪畫探索,可以說是中國美術界較早進入抽象領域的藝術家之一。
“林崗是我的學長,比我早一年到列賓美術學院。他緊張學習和認真探究藝術原理的那股勁兒,以及他待人接物樸實真摯的感情、不圖虛名的作風,對我有無形的影響。他不僅創作成績優秀,并且對藝術有較為深入的思考,對當時蘇聯和中國藝術公式化、概念化傾向已開始持質疑態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說,林崗對自然、對藝術的真誠,對油畫形式語言的癡迷,既反映在他的課堂作業和畢業創作中,也表現在他到大自然寫生的許多繪畫小品中。他把寫生視為從自然、從客觀物象中吸取藝術靈感和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是一種更直接、自由、隨意的創作。
此次展出的60多件作品,是林崗留蘇學習期間及回國后描繪中國農村生活的精彩之作,它們因出色的色彩表達和率真的繪畫風格,曾在歷史上影響了一大批油畫創作者。而此次展覽以“寫?生”為主題,也蘊含了策展人、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對林崗藝術的研究與觀點。“‘寫’與畫不同,它更接近書法用筆,每一筆都承載著主體的情緒和意志。‘生’是現實的生活,也是鮮活的生命,更是涌動的心潮。林崗的‘寫?生’,既是寫外在的自然造化,也是寫內在的生命情感。前者表現為他貫穿一生的寫生積累,后者則凝聚成他抽象創作的景致。”吳洪亮說。
“好的色彩要有巧克力的感覺”
走進展廳看他的作品,發現與古典油畫重視“塑造”的手段不同,林崗更追求淋漓舒暢的筆法和色彩,追求色調美和畫面的情致。從《剪羊毛》《農家》《碾面》《較量》《潔凈的云層》等作品可見,林崗在色調、用筆和情境營造上極富個性,尤其善用闊略的筆觸、高雅的色調來表現樸素生活中的詩情畫意。“好的色彩要有巧克力的感覺,要成熟、渾厚、豐富。”林崗說。
進入80年代,林崗的藝術追求發生了變化,從寫實具象逐漸走向意象和抽象,《沙風》系列是這一新藝術進程的開端。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林崗放棄了“主題性”的創作和具象的寫實語言,改用點、線、面和色彩組合來表現對真善美的追求,以遒勁的線和色彩塊面的組合,寄托對歷史和現實的體悟,給人以豐富的想象。“這種表現性的繪畫,每張都有我實實在在的內心感受。繪畫不同于音樂、文學,靠的就是形象和顏色,所以首先視覺上要抓人。但是沒有感受就無的放矢,純從視覺出發的東西我不喜歡畫,這可能和生長在救亡圖存的年代有關系,也因此我偏愛表現深厚、有力的感覺。”林崗說。
“如果說抽象風格是林崗藝術故事的收官狀態,那么寫生創作就是這個故事發生的原因。”吳洪亮說,林崗的寫生至少在3個方面為日后的抽象之變埋下了伏筆:一是在寫生過程中進行主觀改造,讓他感受到逾越寫實邊界之后更加酣暢的表達快感;二是在具體對象的描摹與表現中,發現了色彩、線條等形式語言本身的魅力;三是在長期的寫生積累中提煉了自己偏愛的形式符號。“如果將藝術家的創作比作一條河,很多人覺得一岸的風景已經夠好,所以終生都在一邊靠岸。有些人卻不滿足于一邊的美景,努力想要渡過河去,一旦躲過了暗流巨浪、漩渦礁石,就會看到另一派不同的景致。于林崗而言,他則以寫生為渡,看到了兩岸的風光。”吳洪亮說。
在邵大箴看來,林崗對中國油畫發展方向有一以貫之的看法,即應該認真學習和研究歐洲古典和現代油畫的觀念和經驗,深入掌握油畫語言的特性,尤甚要在油畫色彩和調性上下苦功夫,不避難求易,不要在沒有掌握油畫技能的情況下,追求表面的民族特色。
“我們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給同學自由”
林崗還是新中國油畫教育的先鋒和標志性人物。他曾在1999年榮獲俄羅斯文化部授予的普希金勛章,并被聘為俄羅斯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名譽教授;2018年,獲首批“中央美術學院杰出教授”稱號。
林崗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從事教學工作,60年代起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二畫室主任,通過嚴格的訓練夯實學生的造型基礎,對畫室的教學和創作風格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出于對藝術發展規律的認識、促進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責任感和對現代藝術教育的熱情,林崗參與創建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并出任工作室主任。在教學中,他重視基礎訓練,也尊重學生個性,鼓勵自由探索。“現代藝術就是每個人可以盡量展現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我們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給同學自由。我們非常看重學生的性格和愛好,在第四工作室成立的發言上我強調了‘自然流露’4個字。”林崗說。
幾十年來,林崗和同是中央美院教授的夫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