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華鳥的《宇宙系列》、《圓系列》、《點線面的表情x 一束光》系列的等作品一直受到關注。華鳥自幼一路金石書畫,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另一方面留學生活工作,在信息國際化的當下,兩者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前沿新材料裝置《點線面的表情x 一束光》系列呈現了前沿新材料、智能、環保理念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體現出不同形式下的認知以及主題。《圓系列》中用了各種礦物質來繪制各種字體的“圓”也是對現代工業文明時代的審視。她主張:創作要以發揚文化為價值的支撐來表達時代精神。在創作過程中對思維現場和繪畫觀念進行實踐、重組和再構;通過創作力圖說明創作語境的未來性,尋找在傳統的傳承和創新的風險、以及各種差異之間的一種平衡、和諧的觀念。

華鳥 Hua Niao

華鳥 點線面的表情Y3 一束光 55x55x8cm 2018
PLA(聚乳酸)智能系統 綜合材料 裝置作品
Hua Niao The expression of dot , line and surface Y3
PLA, Smart Control System, Mixed materials. Installations

華鳥 點線面的表情Y1 一束光 55x55x8cm 2018
PLA(聚乳酸)智能系統 綜合材料 裝置作品
Hua Niao The expression of dot , line and surface Y1
PLA, Smart Control System, Mixed materials. Installations
我所有的作品以及創作都和心象切切相關。《點線面的表情x 一束光》系列是《圓系列》的延續。《圓系列》是《宇宙系列》的延續。
《圓系列——金和鐵》是表達金和鐵的兩種元素,金色收斂,鐵色呈紫。畫面靜止,甚至顯得有點刻板。《圓系列——翡翠和水》,晶瑩透綠之水橫溢畫面;水光則上射下落,呈垂直狀,構成一個動態的十字。水流濺起,激起水花,如珠如泡影,似寫空幻之變,又寫其質地:讓人想起翡翠在生成時的模樣。翡翠的圓和水之流動,與圓的“金和鐵” 質感之穩定,形成對照。《圓系列》是用“銀元倒了”這個命題,從其俗諦解,其句式猶如“福倒了”,圓與圓字,筆畫糾纏,呈其亂象而猶有亂秩,亂而不亂也。從其真諦就是說,此幅《圓》或可命名為“銀元帝國”:表達此畫隱喻性的含義。
人們在崇尚金錢的同時,固守的道德守望,古人早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那么可想而知,格物讓人明事理,明知事物的道理何在。因此,畫面中的“圓”字道出了一種物質背后的期盼,用銀色古舊讓人回想起世界史上的銀本位經濟體制曾經一度亨通天下的情形。華鳥說:今日之情形根本亦同舊時,拜金、拜銀,其理一也。《圓系列》的作品,無論金、鐵、翡翠、水、銀等等,都是資源,既是經濟資源、生活資源;也是文化資源、藝術資源。凡事皆不可因為無窮無盡的資源而鋪張過度,造成浪費。這畫里的圓相,正是表達了作者借畫抒情,又提醒人們---生存狀態是否平衡、圓滿,向上而富有流變。因此,作為財富生成之“圓”,與作為物象之本“圓”,以及作為社會和諧之根本之“圓”,確實是有聯系的,能感受到與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哲學家楊宏聲)

2004年回國之后,我深刻地感到和以前不同了,人們更加忙于為金錢和事業的奔波。我對“圓”字進行研究后,就將各種漢字體的圓用了鉆石、翡翠、珍珠和珊瑚等有機或無機寶石作為構字題材,與此同時畫面結合水、動物、植物、或者世界地形等表達事物的圖案進行油畫創作。

華鳥《圓系列-圓明園十二生肖銅首馬》 65x53cm 油畫 2013年

《圓系列—圓圓相扣》140x120cm 油畫 2012年
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國畫和油畫都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中西方文化都用不同的方式來談論審美現象。中國文化以儒釋道為主的精神建立了東方的審美體系。西方文化從柏拉圖追求美的本質開始,建立了一種談論美的學科形式。西方重視現代性以來至今400多年歷史,其美學以自身的邏輯不斷地演化。在西方這一世界主流文化的影響下,非西方文化按照西方的學科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學,構成了西方與非西方美學之間的互動。
油畫在清朝康熙年間(1622-1722)由傳教士郎世寧等帶入中國,直到清末維新變法之后,許多學子赴歐留學歸國之后,油畫才算進入中國美術體系。戰后的中國,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后,經濟開始走向國際化發展,藝術上也出現了各種自由思潮。1990年代開始,一批批中國藝術家得到世界的關注和公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推動了經濟與藝術的產業鏈的關系,也提升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這一方面證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形成的文化繁榮,同時,也證明了西方審美觀在東方當代藝術上的延續。

華鳥《圓系列-圓明園十二生肖銅首豬》 65x53cm 油畫 2016
藝術家總是面臨如何創作的嚴峻問題。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宇宙系列》在形式上以國畫,所用的材料是毛筆、夾宣和國畫顏料,構圖、視覺效果等方面又不是傳統書畫的概念和形式,創作觀念是和《易經》以及道家思想有關,也和科普知識有關。

宇宙系列-第一篇:誕之篇 國畫為主的材料 70x70cm 2003-2005

宇宙系列-第二篇:交之篇7 國畫為主的材料 70x70cm 2003-2005
今日藝術家再度回歸宇宙的整體觀念,對于重新考慮“后現代”世界中藝術發展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是很有意義的。 “宇宙”一詞有很多比喻性的用法,在藝術上,藝術家更多地經由與精神專注的特定領域而關涉整個現實世界。作為個體的人可以同時涉足幾個不同的“世界”,這樣的經驗是藝術家所精通的,他們擅長以小見大,以近顯遠,以周流旁通的手法而作形象的表現。這里我要強調的是,藝術抽象形式的感性特征根本乃是形象性的。《宇宙系列》確能給深邃的思考留下鮮明印象并激發興趣。(哲學家 成中英2012年為《宇宙系列》題辭)
“精神專注的特定領域”就是心象部分。心象,是心體,也是本體。藝術的存在離不開心象。我們一方面想通過結構、色彩以及質感等特點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一方面在材料和素材等問題上尋找源頭,這包括精神層面的、文化的層面,同時梳理自己的創作思路和藝術道路,并如何將值得探索的一些問題融入到作品中去。

宇宙系列-第三篇:奏之篇6-輕快地躍動 國畫為主的材料120x90cm 2000-2004

宇宙系列-第七篇:再生篇21 國畫為主的材料70x70cm 2006-2008

《圓系列—珍珠x太極》 140x120cm 油畫 2017
比如《圓系列》就是直接體現在用漢字字體和圖像結合的創作。漢字本身的含義很廣泛,“圓”的含義在漢字中就更加廣泛,褒貶之意由前綴和后綴詞而發生變化。因此在此關于《圓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以下幾點:
1)在一種普遍現象中,把對漢字以及書體的思考融入到繪畫作品中。
2)在傳承和傳統、不確定和不可側,這兩者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力圖在傳統的傳承和創新的風險之間尋找到一種平衡。不確定和不可側是針對當下的,其實,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包括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種情況。如果單向的固執于傳統,固守于傳承,那么創新都將停滯。
3)繪畫不同于電影和電視等其它媒體,它是濃縮觀念到一張二維平面的圖像里去。
4)字體排列以及平面構成上的安排,是在暗示東方和西方、內陸和沿海、北方和南方等等差異之間謀求的平衡和勻稱等觀念。

華鳥 點線面的表情Y4 一束光 55x55x8cm 2018
PLA(聚乳酸)智能系統 綜合材料 裝置作品
Hua Niao The expression of dot , line and surface Y4
PLA, Smart Control System, Mixed materials. Installations
藝術家以個體的方式觀察世界,對自然、人文、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在畫面中尋找新的和諧體;表達內心的種種情感、思緒和觀念,這些都屬于心象。心象即“意象”,是創作者對生活和事物的感覺和感受到達一定高度之后,才會產生創造形象的一種沖動。
心象既可以呈現,也可以修改、創新、重塑、置換等等。把創作的語言和表現力側重在表達人的心理活動,即主觀思維活動上,這在國畫和書法中早就出現了。即便是21世紀,在科技迅猛發展下,人的認知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空間,繪畫已經藝術創作依然存在,也依然倚重人的心象。東西方文化有著不同地方,因此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差異。一般認為,國畫重神韻,西畫(油畫)重形似。但是,這種說法在當代的藝術中已經不能夠解釋很多問題了。關鍵是在如何把握心理活動發揮到創新上,訓練自己不斷超出已經有的范圍。
心象是離不開理性和感性。據科學家研究:理性是感性衍生出來的。藝術家需要理性的訓練過程,通過讀書,不斷比較優秀的藝術文案,進行反思和感悟。原創不是一件輕松的興趣和適應之后的享受,這種創作活動可以通過廣泛觀察事物,學習大量的知識,然后尋找獨有的,挖掘自己心靈對萬物的感受,從大量訓練自己之后形成基本的反饋中感悟,從而得到對創新的敏感度。我們一方面受到儒釋道為主流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生活在信息國際化的當下,兩者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創作思路。因此,心象和《宇宙系列》、《圓系列》《點線面的表情x 一束光》系列等作品有著內在的聯系。


伴隨著科技發展的進度加快,互聯網、數碼、智能和大數據的普及,人類的生活方式又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藝術領域中呈現出不斷顛覆和創新,前沿、先鋒、前衛藝術不斷刺激著架上藝術(繪畫和雕塑),因此,繪畫等藝術的創新勢在必為。藝術家一方面要放下所學的筆墨程式,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表現自我以及對世界的認識,盡可能的去具備一些新知識、新概念的思考,從而去接近超越自我的心的躍動及創作境界,那么,繪畫等藝術的發展空間將依然存在。 (本文根據商務出版社《中國美學研究》第八輯2016華 鳥《繪畫與心象》一文 編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