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hesus》布面油畫200x340cm 2018

《灰窗簾》之一 布面油畫 110x90cm 2016

《劇場》布面油畫 200x300cm 2016
中國藝術研究院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展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創作力量和在藝術實踐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推出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系列展”。本展覽為系列雙個展,由“守望經典、抱樸含真、圖像寓言、消解重構”四個部分組成,將分批分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參展藝術家為皋翱和王赫赫,兩人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并闡釋了自己對藝術的探索和觀點。其中,皋翱的展覽主題是“他們”,青年藝術家皋翱,1986年生于上海。2002年在上海延安中學畢業后,即開始了北上央美的學業生涯。2002年,皋翱以全國專業成績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06年又以專業保送的資格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201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研究生學位。期間,一直師從王玉平教授。同年,即入職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院,專職藝術創作。長期浸潤于央美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高格調的藝術環境和學術氛圍中,使皋翱始終保留著對藝術純粹而天真的熱愛,以及對架上繪畫的足夠的靜氣和定力。

《自戀》布面油畫 90x80cm 2018

《生命場》布面油畫 210x330cm 2018
《他們》是皋翱近年來的部分創作作品。“他們”是一個或一群在時間、空間或感情心理上與當下的社會和人們保持著較大距離感的物體;以“他們”作為本次畫展的主題,旨在展示藝術家近年來的內在思想和畫面上的觀念表達,同時也展示了藝術家對學生時代以寫生創作為創作樂趣的自我發問、執著探索與過渡;“他們”的色彩處理也突破了繪畫客體的色彩原相,大多皆呈現為大塊的濃的化不開的凝重而冷靜的墨灰色、冷灰色。這些是藝術家內心深處對生活、生命、自我以及外部世界的一種深刻的二重認知以及有意無意的情緒揉雜。此次展出作品中的主旨似乎都是一些日常的、使人們皆身處其中又似乎視而不見的靜物或場景。“他們”或已成為廢墟,或已成為棄物,或已完全被人們所忽略,但藝術家的獨特的眼光和藝術語言,使這些喪失生命的物體又重新涌動出新的歷史語境和生命獨語。
隔墻上兩幅大幅的劇場不難察覺到藝術家對于群體和個體的思考與掙扎,既與之對立,試想掙脫,而又身在其中。“他們”還具有超出自身并和“我們”心中的某些歷史的情緒碰撞的功能。一旁的大幅油畫“生命場”更是讓觀者體驗到了一種紀念碑式的肅穆穩定的垂墜感,透過黑色的拳擊沙包和遠處歸零的電子時鐘就如暴風雨前片刻的沉寂或是交響樂轟鳴之前平緩的前奏。讓人隱隱體驗到了一種生命搏擊的力量,而在平衡中暗藏的那份涌動暗示了生命周而復始的輕與重。

展覽現場

藝術家皋翱
再縱觀現場他的所有作品,似乎聽見了靜物們在替代藝術家訴說那心中對生活,生命意識的感悟。看似理性而客觀的客體正靜靜滲透出極為感性的主體。
中國美協《美術》 雜志社主編尚輝在說到皋翱,在某種意義上,他的作品是在平淡之中、平易之中讓你觸摸某種精神的東西。表面看他是表現對象,但是他的所有對象實際上都是表現人的一種感受的。這種感受絕對不是表現性的讓人家能夠觸摸得到。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端廷說:皋翱是我對他們這一代80后、90后藝術家獨特的個性和有所期待的作品。他的作品更強化了我對他們這一代藝術家的認識。我從他的創作里看到了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傾向。第一種叫微現實主義,第二種叫做泛觀念主義或者叫軟觀念主義。第三種叫做重回現實主義。第三種傾向是80后、90后藝術家相較于前一代藝術家有創造性的一種新的藝術現象,在我看來他們有藝術史的價值。 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王萌說:當我們走進皋翱,發現他這樣的藝術家讓我們看到具有敏銳的與之前不同的模式和狀態。最后還是要回到“現場”的概念,在我眼前呈現了這樣的場景,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就像開車一樣,正開著各自不同品牌和車型的座駕,在“行車現場”選擇自己的道路路權,他們知道什么時候加速,什么時候減速,什么時候變道,今天的藝術就是一個“現場”的概念,正是因為藝術家們的存在和他們的創造力,構建了我們在今天的新期待。
此次展覽持續至4月21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