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畫雕塑院館內,兩位第一次見面的“40后”幾乎同時開始涂鴉,也幾乎同時完成作品。但這并不是一場比拼,而是中西藝術的相互交流。
王劼音作品最后收尾時,已給人一種桃花塢的東方意境,但似乎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好玩”的地方,他又蹲著對撐起汽車的底座進行涂鴉。當問到與捷克藝術家帕維爾同時創作的想法時,王劼音直言:“得考慮整個現場展示效果。”

帕維爾(左)、王劼音(右)
此前,王劼音僅是通過畫冊了解帕維爾,便認定他是“自己人”。而涂鴉剛完成,王劼音便到帕維爾的創作區域用德語交流起來,他覺得“與國外藝術家辦聯展也很好玩,我能從他的作品中受啟發,他也許也能從我的作品中獲得靈感”。而這兩件剛完成的涂鴉作品于4月10日在“復調”帕維爾&王劼音聯展中正式對外亮相。

展廳現場
展覽主題“復調”,其實是為表明在全球化時代,中西藝術已經相互影響交融,“兩位藝術家各自獨立、和而不同,也說明近代以來雖然中國藝術家受西方影響較大,但并不排除他們也受到我們的影響”,本次展覽策展人、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傅軍介紹。
帕維爾與王劼音是中外少有的當下依然活躍于前臺,始終保持旺盛創作激情的藝術大家。傅軍認為,“藝術家的創作生涯活力與年齡沒有關系,而是要打破自我習慣性,保持活躍創新精神。”表面上看,兩位藝術家的畫作似乎都較為抽象,實際上他們在思想觀念、精神內涵和表達方式都很不一樣,而這種差異源自他們的創作分別深深植根于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

王劼音作品展廳現場

王劼音《龍城之八》布面油畫
145×88cm 2017

王劼音《迷宮二》布面油畫
150×150cm 2016

王劼音《龍城之六》布面油畫
145×88cm 2017
王劼音帶來的作品均首次外對展出,畫面顛覆了其長久以來溫和陰柔的詩性氣質,凸顯出幾何構成,具有強烈工藝特性的機械線條。他收斂起一貫擅長的書寫性描繪,帶著一點硬邊派的味道,呈現出堅挺、剛硬、冷峻、生澀的美學特性。

帕維爾作品展廳現場
相較于王劼音的內斂與含蓄,帕維爾的畫風率性、大膽、粗狂,藝術語言層層疊加、揮灑自如、暢快淋漓。他主要關注和探索的是個人,核心是描繪并揭示人的心理環境。其創作主題和靈感大多來自文學,從卡夫卡、塞弗爾特到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用繪畫來闡述文學世界里的哲學觀念。并擅長對客觀形態作夸張、變形乃至怪誕的處理,通過色彩、塊面、線條、筆觸,乃至形式和構圖的探索,以此來表達各種矛盾、復雜的情緒與感受。
“他的作品形式偏向現代藝術并走向抽象藝術,與王劼音作品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傅軍表示。

帕維爾 《IT'S ME (VIOLET)》布面油畫 1
80×120cm 2019

帕維爾《SOME FIGURES ACROSS EACH OTHER》
布面油畫 180×120cm 2016

帕維爾《VENEZIA (MASK)》布面油畫
200×160cm 2019
今年也正值中捷建交70周年,主辦方左右美術館也希望,用藝術的方式構建友誼之橋,通過舉辦各種藝術活動,展現東西方文化是如何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和相互影響。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25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