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崇德 《山居讀書圖》
清明時節,雨淚紛紛。在這傷春感懷時節,我們尤其緬懷那些在二十世紀里雄立杭州畫壇書苑的藝術大家,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陸抑非、余任天、壽崇德等等,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匯聚于杭州,一起構筑起那個時代的藝術群峰。
詩書畫印,互相唱和,他們在西子湖畔創作了眾多的藝術杰作,其中許多作品更是國藝重寶。當我們回顧二十世紀藝術史的時候,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眾多美好的藝術大作,總是印刻在我們腦海深處,而創作這些美好的藝術家,更是銘刻在我們心底。
丹青之業,綠樹成蔭;藝德大美,永銘眾心。“學其成時念吾師”,這些藝術大家的子弟及學生在這清明時節,回憶大師的過往點滴以及諄諄教誨。回望大師的背影,循著大師的足跡,在這春和景明的時代里,秉承文化自信,肩負藝術之旗,我們繼續前行。
一味霸悍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現代著名畫家、教育家,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聲望的大師之一。
傾注心血去經營和構筑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吳山明
潘老作畫似乎都是畫前嚴格規劃好的,畫面從不會出現多余之筆,尺頁小品更如此。潘老一般用大號硬毫作畫,并喜歡自己研墨以及做準備工作,因此我一般插不上手。作畫時執筆較高,蘸水蘸墨非常準確,很少有因所蘸之墨濃淡不妥而反復洗筆之事,盡管畫面上粗筆濃墨,實際上真是惜墨如金。落筆后往往干濕濃淡都恰到好處,喜以中鋒與側鋒劃長線,有時也接筆,但氣貫而筆與筆之間銜接十分自然。
記得有次去潘老家,巧遇他正在畫丈八的大幅指頭畫,潘老將所需之墨水在小盤中調好后,端著到畫中蹲下用指蘸盤中之墨水,邊蘸邊畫,因指頭不吸水,粘附墨少,因此一條長線要蘸很多次才能勾完,但潘老運指如運筆,盡管長線需多劃相接而成,但波折極為自然。運指比運筆難度大得多,因此,這么大的一張指畫,工程是極大的,然潘老一絲不茍,傾注大量心血去經營和構筑,這種精神實是我們后輩的楷模。

潘天壽 《鷹石山花圖》
承前啟后的一代大師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導 姜寶林
潘老人品高,畫品高,并有堅定的藝術理念和系統的藝術思想。
潘老有四方押角印,我曾做過反復的研究和思考。這四方押角印分別是“一味霸悍”“強其骨”“不雕”和“寵為下”。我認為,這四方圖章實際上代表了潘老一貫的創作理念。確切地說,他繼承了傳統但又反傳統、化腐朽為神奇、獨創自己的形式語言。
雖然當時潘老并不是有意識地追求繪畫的當代性或現代性,但他追求的方向和幾十年后我們現在追求的正好吻合,我認為潘老是傳統中國畫向現代形態轉軌的一面旗幟,他不僅是文人畫的高峰,也是中國畫、現代畫的一個標桿。因此,對潘老的定位是承前啟后、空前絕后的一代大師。
千尋氣勢陸維釗
陸維釗(1899―1980),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我國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者之一。
絕非等閑之輩,乃是“書神”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陳振濂
陸維釗先生是當之無愧的高等書法教育的倡導者和奠基者。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僅這個60年代的年份記錄就無人可以企及;當時的書法教育是零起點,從他的手里把高等書法教育作成一個大家可以參照的模型,這一點也是沒有人可以企及,我們眾多后來者,也就是步他的后塵而已。60年代時,陸維釗先生與劉江老師為辦書法篆刻專業,跑到上海的古籍書店賣古碑帖的專門柜臺部門挑來許多珍貴書籍,從北碑到南帖,那時不像我們現在印刷這么發達,黑白印刷,品種也少,但他就把專業所需要的古書碑帖買來。他制定的教學計劃是,所有的書體、所有的經典碑帖都要求學生臨摹。但那時候正值特殊年代,政治運動不斷,他在課堂里有機會上課的時間非常少,都要到農村接受思想改造,都要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根本無法像現在我們在這樣政通人和的年代大規模地在課堂上很好地研究古典。但就在那樣艱苦條件下他所提出的很多課堂教學的環節與細節,讓我們看到很多直到今天高等書法教育還在遵奉和依存的觀念。
陸維釗先生傳世有很多作品,感覺海雨天風,氣勢逼人,都很大,應該都是丈二,甚至是丈六。陸維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的時候,中國美院辦了一個《陸維釗先生展覽》。我才看到他的全部原作字跡。我們看到他最大的一個作品,不過四尺,或者最多是六尺。我原來以為陸維釗先生最大的貢獻是在把長篆書寫扁,叫“蜾扁書”;但是我現在對他已經是徹底重新認識,我現在認為:陸維釗先生的最大貢獻,是在咫尺之內,有千尋的氣勢,四尺的紙往桌上一鋪,竟然能寫得出讓我覺得有丈六的感覺?這已經不光光是物質的筆墨技巧了,這里面有他強大的精神貫注。我們大部分的情況下,凡夫俗手都是把大字寫得像小字。我想沒有人有本事在一個小冊頁上寫得讓人感覺是一張丈二、一張巨幛大軸的大作品。能有這等手段的,絕非等閑之輩,這乃是“書神”。

陸維釗 《潘天壽常用印集》
弘揚陸維釗藝術成就
平湖市陸維釗書畫院院長 馬抱瑾
陸維釗子女曾兩次捐贈父親的書畫作品及藏書,市政府獎勵了數十萬元,但是他們分文未取,堅持把這筆錢留在院里。從陸家子女身上我學到了什么叫大家風范,什么叫傳世家風,確實令人肅然起敬。我赴任陸維釗書畫院院長后的幾個月,書畫院的工作贏得了陸維釗先生家屬的一致認可,雙方的合作在無形之中得到進一步深化。應該說,陸維釗家屬的全力支持是全院工作的一大動力源泉。如何把陸維釗先生以及中國高等書法教育論壇打造成我們金平湖乃至全國文化界的金品牌、金名片,這是我們最近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也是全院上下為之努力的愿景。
近年來,陸維釗書畫院以研究、傳承、弘揚陸維釗先生書畫藝術為己任,積極搭建展覽展陳與學術交流平臺,助力地方文化建設。
書史典范沙孟海
沙孟海(1900―1992),二十世紀中國書壇泰斗,于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藝術學術兼而有之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陳振濂
我認為沙老的成功具有突出的典型意義,他是個經歷民國直到改革開放盛世,從吳昌碩、康有為以來書壇發展的見證人。一方面,他有深湛的學問功底,是老輩學問家中的精華人物;另一方面他又經歷過文化發展的新時期,對現代文化藝術理念的變革、更新,他并不拒絕乃至在理論研究、創作中也不自覺地透露出來,如果我們把古典詩與新文學、文言與白話、文學藝術的貴族化、士大夫化與庶民化作為舊、新兩個時期基本特征的話,那么沙老的藝術、學術生涯可以是兼有兩者,正是這一點,使沙老成為近現代書法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典范。
老人對自己的職責絕不茍且,如對美院書法教學,他不顧九十高齡,經常督促我們要正確引導,但一旦牽涉到具體的內容,他又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寬容與謙和,從我的碩士論文直到我呈他過目的文稿,他的修改從來不直接涂改在原稿上。或不厭其煩地用小紙條作批注或用鉛筆在行間標出。他認為這是一種好習慣,如果提的意見不對,可以隨時抽去或擦去,不影響原稿。對一個青年學子又是門下弟子的文稿已是如此慎重對待,可知老人家對其他同道書友的謙謙君子之情了。印象中,每逢我有新著出版,或我有一部專著完稿,想請沙老為我題簽作序,他總是欣然應允。
隨著以后自己年齡的稍長,我也要把這個優秀的傳統傳下去。不但是為了我當教師的緣故,更為了有沙孟海、陸維釗這樣的大家們所留下的高風亮節。正是他們,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精粹所在。

陸抑非 《菊花圖》
德藝雙馨陸抑非
陸抑非(1908-1997),近現代杰出的中國花鳥畫大家,卓越的美術教育家。
陸先生真的太全能了
花鳥畫家 何水法
我想陸門弟子,雖然性格經歷迥異,但對恩師的判斷,大抵還是一致的,那就是陸先生真的太全能了。
比如語言,陸老少年時在蘇州就讀教會贊助的中學,掌握了流利的外語,純粹的國畫家里面,似乎沒有誰的外語比他好,擁有了一門語言工具,他的交流和交往,其實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資料需要我們去整理,陸老于上世紀40年代,在上海教授了大量達觀子弟,學生的視野不同,對他也會有深刻的影響。
次說臨摹,他先拜陳嘉庵,學的是花鳥,30歲再入吳湖帆梅景書屋,又在吳門派山水一路下了苦功夫,此外,惲南田的沒骨,華新羅的小寫意,他都能惟妙惟肖。
再論寫生,愚以為任伯年之后,陸抑非先生的寫生再次開拓了中國花鳥畫寫生的新高程,既有逼真,又見畫意,堪稱四美具,兩難并。
最后,陸先生的書法,早歲征明,晚來懷素,也糅合了吳門的秀雅與浙派的老辣。
這樣一位如入寶山的卓然大家,值得我們一探再探,也是我們一說再說的底氣所在。
先父留下三句話
陸抑非長子 陸公望
從記事開始的數十余年間,尤其在青少年時代,有機會見到不少在滬的書畫藝術大家。
我年輕時學的是工科,1957年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退休前后,我開始重新拿起畫筆,找回了原本中斷的“家學”。先父常常教導我們的三句話是:“德從寬處積,福向儉中求”,“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盡艱辛好為人”,“豈能盡如人意,但愿無愧我心”。
我們三兄妹一直把這三句話牢牢地記在心里,始終秉持這個原則做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還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都一一遵循著父親的諄諄教導,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余任天 《西湖之春》
詩書畫印余任天
余任天(1908-1984),新浙派繪畫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詩書畫印兼擅的藝術大家。
追念父親留下的藝術精神
余任天之子 余抗
又到一年清明時,不知不覺父親離開我們已經35年了,緬懷之情,感激之心,油然而生。
父親余任天,出身在浙江諸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自幼喜愛書畫,用驚人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氣,刻苦自勵,終于在詩、書、畫、印、鑒賞等領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他在艱苦的歲月中,為生活掙扎了一生,把我們子女拉扯大,更是教育我們要秉持守“立身唯直、處事唯真、待人唯誠”的原則,父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父親把“守清貧、甘淡泊、守寂寞、忘榮辱”作為律己的箴言。“寂寞樓居四十年”,父親為藝術拼搏了一生,他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贏得了無數藝術前輩敬佩和后來者的敬仰。
父親1984年3月2日逝世后,歸葬于杭州南山陵園,與黃賓虹、張宗祥、陸維釗墓相鄰。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我們兄弟姐妹都會前往杭州南山陵園父親的墓地和諸暨“余任天紀念館”,追念緬懷父親留下的寶貴遺產――他的藝術思想和藝術精神。
讓更多人了解他藝術的高貴處
書法家 駱恒光
余任天先生是我非常敬仰的鄉賢前輩。他憑著自己的堅強信念和毅力,為藝術奮斗了一生,終成詩、書、畫、印齊頭并進的藝術大家,他的藝術造詣很高,是當代杰出的書畫藝術家。
我于1964年9月考入浙江美術學院,常到余先生家向他請益,看他作畫談詩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他很重鄉情,知我和他是同鄉,且在浙江美院就讀,贈送我書畫多幅。而我總以鄉賢視之,不時向他請教,獲益匪淺。尤其在學習古詩文和書畫方面經他指點,頗有領悟。
余任天先生逝世好多年了,但我們非常懷念他,對他的藝術思想、藝術精神還在不斷進行學術研究,深入探討。目前我們對余任天藝術的研究還是不夠的,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讓更多人了解他藝術的高貴處,他人品的高尚處。
一生丹青壽崇德
壽崇德(1927-2015),現代著名畫家、教育家。
滿目青山意正濃
壽崇德之子 壽再生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方愛龍
“春雨淅瀝水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