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方坤,中國畫家。大學學歷,九十年代曾就讀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特聘畫家、李可染畫院特聘畫家、中國山水畫研究院研究員、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嶺南畫院簽約畫家,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從事中國畫創作近40年,曾在貴州省國畫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紹興畫院美術館、陽江市美術館、珠海古元美術館、廣州恒源博物館、貴陽美術館、東莞嶺南美術館等舉辦個人畫展。多件作品分別被中國藝術研究院、全國政協、中央黨校、江蘇省美術館、珠海古元美術館、東莞嶺南美術館等專業機構收藏。百余件作品分別在《美術》、《美術觀察》、《美術研究》、《中國書畫》、《江蘇畫刊》以及“文化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全國性專業報刊發表并有專版評介。出版有《方坤山水畫集》、《方坤山水畫作品集珍》、《21世紀有影響力畫家個案研究——方坤》、《中國美術家大系——方坤卷》、《中國畫名家作品集——方坤寫意山水》等個人畫集。

《峽谷尋幽》136×68cm
“無言”的丘壑
——方坤山水畫美的解析
作者:天籟
方坤的繪畫是傳統的,這并不是如學習傳統或者以傳統為師之類模擬兩可的說辭,將傳統變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轉變為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而是在自己的繪畫中使傳統再一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在這個意義上,方坤的繪畫不是學習傳統而是傳統本身的顯現。

《臨流聽瀑》136×68cm
傳統很簡單,就是“由技進道”,繪畫就是典型的由技進道的一種方式。在繪畫中由技進道的關鍵在于“筆墨”,也就是謝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謝赫認為,繪畫的最高要求是“氣韻生動(道)”,在這個由有形到無形的過程中,要超越有形的“應無象形”階段到通達無形的“氣韻生動”就要通過“用筆”的中介,因而“筆墨”就成了中國繪畫的真正“傳統”。而繪畫的本質也就轉化為“人一筆墨一道”的由技進道的過程。歷來繪畫大家,尤其是文人畫階段,無一不是走在這條道路之上。

《丹崖鏡秀》136×68cm
因此,我說方坤先生的繪畫是傳統本身的顯現,正是因為他也走在這條道路上。這條道路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遠離了“概念、言辭”給我們帶來的安全區間脫離了“言語”交流對現實生活的支持,剩下的只有“人”孤身面對“自然(道)”的“無言”——“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齊一”。人在面“道”時有言嗎?當然沒有,因為一旦有言便有“真假”、“是非”,便有了巨大的局限。言談中總是含有虛妄,這倒不是因為我們通過語言進行欺騙,而是語言始終在欺騙我們,始終將我們偏離“道”的路徑,否則我們為什么需要藝術,為什么老子會留下“道可道,非常道”的警句呢。而真正的藝術給人帶來的正是這種面“道”時的“無言”,否則何談“由技進道”。

《黔山晚秋圖》136×68cm
因此,我們才會理解方坤先生的繪畫總是缺少話題性,具有明顯的反言說色彩,他的作品完全不敘事,完全不煽情,他本人在面對自己的作品時也面臨言語的窘迫,只是不斷強調“筆墨”和“傳統”。時人很難接受他的作品,因為時人對藝術的接受是透過語言環境、話題性這類非藝術的東西來看待藝術的。言語的虛構與片面敗壞了時人的心性,但留下了一個“安全”的區間,成了觀看的容身之處。但在方坤先生的繪畫中,很難找到能夠轉譯為語言的東西,也就沒有“安全”的容身之處。對時人來說貿然觀看方坤先生的作品是一種冒險行為,在這里慣常的言語遭到了阻塞,自我遭遇失敗,試圖“說”些什么以便找回自我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終,剩下的只能是轉頭去無視它,重新回到那些安全的“藝術”中。

《富春江畔》136×68cm
實際上對方坤繪畫的欣賞不需要言說什么,不需要尋找什么主題的話語,他繪畫的奧秘就在筆筆相生的筆墨形式之間,在于每一筆畫的豐富意蘊之中。正是他自身心性對自然的把握再加以技法的嫻熟才能驅使的一種真正的筆墨形式,以達到謝赫意義上的氣韻生動的效果。如果你的心性足夠強大,那么在經歷了最初的言語失敗后,必然會發現一種全新的美,一種前所未有的豐富與絢爛。畫面中喪失了自身概念的山石水木徹底轉變為筆與墨相互生長的空間,這種生長如同自然生命的生長,沒有因果的夾持,只是萬物自身的不斷涌動。

《山亭論道》136×68cm
最終,我們在方坤先生的繪畫中尋求確定性的努力失敗了,這哪有什么山石水木,樓閣人物?我們不得不承認,這都是意識囿于自身片面性所產生的虛構,是一種現象,而真正有的只是那不斷涌動生生不息的萬物本身。
我們的欣賞最終化為一種“無言”,因為沒有什么山石水木可以言說,我們的“自我”最終也解體了,因為沒有了言說。但我們不會再扭過頭去尋求“安全”,因為在他的筆墨之中已經有了最大的滿足。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博士





《天朗氣清》60×97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