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有一些人將別的玉雕工作室棄之不用的俏色料送的我這里,我們不是變廢為寶。而是審時填察,利用我們的獨特視角、敏銳的洞察力發(fā)掘出這塊玉石本身應有的價值,找出她被人喜歡珍惜的一面來。”胡錫濤曾這樣形容他的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盡量突出材料特點,以材料本身之美為依托,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

作品原件將亮相于2019“子岡杯”
胡錫濤老師,您好!2019年“子岡杯”即將開始,今年您帶來怎樣的作品參加呢?
胡錫濤:這次子岡杯的參賽作品,我是制作了一件山水的擺件。其實我自己平時也在做山水的擺件,但是都比較小,所以這次子岡杯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制作了一件較大的山水意境的擺件作品。
今年這件作品與前年兩年參加“子岡杯”的作品在題材又不一樣,之前您做過一套九蟾蜍的作品和一件大足石刻的明王造像。動物件,人物造像加上今年的山水擺件,您的題材比較廣?
胡錫濤:是這樣的。許多玉雕工藝家都會形成有高辨識度的個體風格,但我還不想太早界定個人風格,對外給人固定的印象。我不斷轉換創(chuàng)作題材,也是自省的過程。另外,我的師父瞿利軍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他所創(chuàng)作的題材也很廣。好的玉雕師不能拘泥在某一個限定的框架里。

胡錫濤作品《海納百川》
這件作品在工藝上與您的其它作品有何異同呢?
胡錫濤:在工藝上,我的這些作品都繼承“蘇工”工藝的精巧靈細,并用多種技法來表現(xiàn)作品。當然,這次這件作品我保留原石的天然造型,僅僅在局部加以手工雕琢來凸顯中國畫的意和境,這樣能夠讓觀者在視覺上聚焦整件作品上的核心。
這件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您保留了材料最原始、最天然造型,這是您一貫的追求。
胡錫濤:是的,一般而言面對一塊兒料,我會先在對料的色、形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相關設計,原石本身就是美的,我的設計一定是能夠把美進一步激活。
這其實很難。
胡錫濤:這種工作極具挑戰(zhàn)性,依賴于創(chuàng)作者的人文修養(yǎng)和偶然性的靈感爆發(fā),所以在設計思路清晰前我決不動手,一個設計稿甚至能修改幾十次。

胡錫濤作品《赑屃》
“子岡杯”在業(yè)內(nèi)越來越具影響力,您參與了這么多屆“子岡杯”,能聊聊您的感受嗎?
胡錫濤:我參加了這么多屆“子岡杯”。我覺得,每一屆都是我們玉雕從業(yè)者的盛會。第一、“子岡杯”是一個讓我們顯示自己作品的平臺,讓我們從幕后走到臺前,讓更多人去了解玉雕這個文化;第二、子岡杯越來越國際化,吸引著各國參賽者前來參加,每年的參賽水準都在提升,對我們而言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我們需要不斷的做出更加優(yōu)秀的作品。

胡錫濤作品《水.墨》
您是如何接觸到玉雕的?能聊聊您的從藝經(jīng)歷嗎?
胡錫濤:蘇州土生土長的我,從外公那一代就開始制玉了,父母也是做玉的,所以從小的耳融目染,等于伴隨著長大的,當然也喜歡這個手藝,男孩子小時候哪個不喜歡用泥巴做個坦克飛機的,這可能也是天性。
國家提倡“工匠精神”,從玉雕這個角度,您是如何理解這一命題的?
胡錫濤: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心的執(zhí)念,藝的極致,永無止境的追求,是一生的修行!
謝謝胡錫濤老師!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