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目盡飛鴻遠,隱約羅浮海外山。
曾記盈盈秋水闊,好花開滿荔枝灣。
——《春日憶廣州》陳獨秀

古粵春色,紅棉盛放
木棉花開艷紅如鮮血,樹桿高大挺直仿佛頂天立地。花敗時更道其非同尋常:不似江南落花那般得柳絮輕飄、其從不彌留樹干直接墜地,帶著重力、帶著沉重的嘆息;掉落后,也不褪色、不萎靡,道別塵世的方式像極了英勇之士的氣魄,頗有壯烈之美感。
也稱英雄樹。
廣州,多舉事,開近代革命風氣之先
研究中國近代史,一個重要的地理坐標就是廣東。“中國與外人之接觸,以廣東最早,人民通知外情,也以廣東為最。(歷史學家呂思勉)”
華夏煙云,哲人多少,數無名烈士,換得勝景今朝。白云山下,天河越秀繁華。蠻腰入云,縱觀古今變,潮涌無涯。天下為公,史標典范清嘉。人杰抗英,林公舉火,碑立三元里,七二黃花,珠水煙霞。
道統凌殄,士風何附
明黃綰《明道編》曰:“使官箴日敗,風俗日壞;使君子無以自立,良善無以安生,生民日困而莫之救。士風之弊,政化之蠹,莫甚於此。”
西歷1898年,農歷戊戌年,大清帝國,甲午戰敗,廣東一口被迫通商。士夫皆憤國之積弱不振,致蒼生以最后的養士情懷:再不變法,要亡國焉!

2018西泠秋拍特別呈現
戊戌變法120周年紀念專場
挾高士之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為救家國事
中國知識分子最難以擺脫的心理情結恐怕還是擔當意識,輒“敢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作其矛,為其盾。
于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一群流淌著年輕熱血的維新派志士,為挽救亡國滅種陰影下的近代中國,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提出變法——“幸則猶可望收政權而保國土,不幸亦可大開民智,而待之將來,中國或可存一線焉”的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是廣東新會人。

2018西泠秋拍
梁啟超(1873~1929)楷書七言聯
紙本對聯 1926年作
133.5×32.5cm×2
成交價RMB: 1,265,000(含傭金)
維新派的另一位重要首領,康有為。由于是廣東南海人,世稱南海先生。近代政治家,西泠印社早期贊助社員。康提出的變法建議被認為觸動了頑固保守派的既得利益,更是被當時人的記載指出康的觀點“狂甚”。

2015西泠秋拍
康有為(1858~1927)行書北戴河紀游詩
紙本鏡片 1923年作
成交價RMB: 6,210,000(含傭金)
鈐印:為印(白)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徧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朱)御賜天游堂(朱)
說明:康有為女婿潘其璇上款。
書生托古救沉舟 百日維新付水流;
亙古不磨蒼茫立 天地精神永不絕
清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軍機處《上諭檔》中載清廷一道諭旨: “康廣仁、楊深秀、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六犯,均著即行處斬。” 從維新志士吁請光緒帝頒發“明定國是”詔書變法開始至此,變法103天。
六君子被押赴受戮,血灑菜市口:或仰天長嘯或低頭不語,無一跪地求饒。在歷史上寫下錚錚風骨,萬夫之勇的精神震撼古今。

2018西泠秋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戊戌變法120周年紀念專場
楊銳(1857~1898)致張之洞、梁鼎芬有關李鴻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信札
紙本冊頁(二頁) 1895年作
成交價RMB: 483,000(含傭金)
說明:張之洞、梁鼎芬上款。
甲午戰敗后,清廷與列強的關系為全國上下最矚目的事情,楊銳亦復如是。
此為楊銳這一(1895)年初論清朝時政書札,圍繞李鴻章偕李經方、馬建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和即將入都參加會試、掀起公車上書的康有為而作。可謂前后連接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兩大清末重大事件,系市場中所見最重要的楊氏信札。
平生慷慨悲歌士 無限蒼茫懷古意;
先生偉節風天下 求匹于古非于今
天下人皆曉,六君子譚嗣同在獄墻上留下一首“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被傳傲然千古的遺世與獨立。
可鮮少人知,林旭曾題詩云: “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何曾報主恩。愿為公歌千里草, 本初健者莫輕言”, 盡抒自己一心報國而志不得酬的遺恨。林旭為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輕者,其親筆手跡在市場中更是非常少見。

2018西泠秋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戊戌變法120周年紀念專場
林旭(1875~1898)致梁鼎芬憶武昌舊游信札
紙本冊頁1894年作
成交價RMB: 483,000(含傭金)
說明:梁鼎芬上款。
梁鼎芬對林旭早期思想的成型產生過重要影響,林旭對其推崇備至。兩人相識于1893年初,當時林旭正隨其岳父沈瑜慶(1858~1918,沈葆楨第四子)游武昌,還結識了陳寶箴與陳三立父子、蒯光典等早期維新派及洋務派人士。
林氏此信談到“去年正月過武昌”,即作于二人結識之次年,時在1894年。信中談到追憶在武昌時經歷補作詩歌寄呈梁氏。此詩或即為著名的《寄梁節庵武昌》,詩中寫道“先生偉節風天下,求匹于古非于今”,何嘗不是日后林氏自己在戊戌中生命歸宿的寫照。
六君子英勇就義啟發了國民沉睡的覺醒,民主進入高潮,孫文掀辛亥而至。

2011西泠秋拍
近現代名人手跡專場暨紀念辛亥革命專場
黃花崗上 彪炳凌煙
武昌城頭 風云滄桑
中山先生身為一代偉大的政治家,對“三民主義”治國一直都秉持著自己的理想堅持與政治情懷。逸仙早年在領導革命的時候就特別注重廣東地區,1911年4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已經發動了廣州起義,而這也是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起義之一。

2016西泠秋拍特別呈現
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專場
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為推翻清政府、建立全國性質的共和國,北伐即被提上日程,由孫中山、黃興親自主持,本標的中黃興致孫中山信即作于其主持北伐之際。

2016西泠秋拍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專場
孫中山批,黃 興、湯壽潛、陳錦濤、劉學詢、唐浦珠、宋以梅等 孫中山上款及舊藏辛亥、民國元年重要信札文獻一批
信箋二十七通八十五頁(帶信封二十二枚)、收據四頁、報紙二頁?1911
1912年作
成交價RMB: 1,955,000(含傭金)
說明:孫中山上款并批覆。均作于辛亥革命當年、民國元年(1911、1912年)。內容圍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北京事變、北伐、南北議和等一系列當時最為重要的政治事件,關乎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內政、外交,且數量近百頁之多,是近年市場中最為重要的辛亥革命文獻。
此信札包括孫中山上款及其舊藏辛亥文獻一批:作者包括孫中山、黃興、宋以梅(廣東省臨時參議會副參議長)、魏勖(魏源之孫)等眾多辛亥革命功臣和親歷者。這批文獻的內容包括北伐;財政;封賞、任命和撫恤;華僑和外交相關。

2017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專場

2017西泠春拍
孫中山書,馬相伯、尤 列、于右任、胡漢民、張默君、邵元沖、戴季陶跋致民國最高法院院長焦易堂信札冊
紙本冊頁(十二頁) 1922、1923年作
成交價RMB: 4,140,000(含傭金)
此信件作于陳炯明叛變之后、曹錕賄選和改組國民黨之前,正是孫中山醞釀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之時。是研究、了解孫中山晚年一系列決策的關鍵。晚年孫中山思想轉型時期的四通重要信札(帶實寄封一枚),題跋者、出版著錄級別之高,均為市場僅見,為拍賣市場中所見最重要的孫氏手稿之一。
滄骸浚橫流,往事越千年。東風颯颯而今,換了幾番人間。
中華史冊上幸有各位有識之士前赴后繼,先有康梁公車上書、推行戊戌變法,六君子從容赴起;后有孫中山先生發動辛亥革命,各自的時代各自的施為,皆是知識分子的風骨。
嶺南木棉,顏色喋血,降落壯美,
亦如六君子康廣仁身后詩所吟唱:
“好花留得與人看
獨立微吟一笑歡”
20世紀初,中國社會鼎新革故之際,各種新思潮風起云涌,畫壇亦不外乎。多元化的畫家群體與繪畫流派并興——海上畫派、京津畫派和嶺南畫派三足鼎立的局面拉開中國美術史上巍為壯觀的一幕。其中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首的“折衷派”,即后世所謂的“嶺南畫派”,受到日本畫家參酌西方繪畫以革新日本畫的啟發,深刻認識到只有“以我國之古筆,寫西洋之新意……以彼之長,補我不足”,方能一改中國畫壇陳陳相因、凋敝蕭然之態。
他們迎合中國轟轟烈烈的革命勢頭,將“藝術革命”的指針引入畫壇,以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為道路,以神形兼備、雅俗共賞為理想,以兼工帶寫、彩墨并重為特色,對尊古成風、墨守成規的保守勢力發動勇猛進攻。
西泠拍賣——業內最早、最深入、并持續推廣
嶺南藝術的拍賣品牌
作為中國書畫的重要一脈,嶺南畫派從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到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昂等大家,不僅在廣東一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且是全國書畫藏家關注的熱點。
自2010年起,西泠拍賣連續推出“嶺南雄風?黎雄才個人專場”、“嶺南畫派?四大家書畫作品專場”及“嶺南畫派書畫作品專場”,推高劍父、黃君璧、關山月、趙少昂、楊善深、楊之光、林墉等諸位嶺南大家之力作,延續近十年。

西泠拍賣 歷年嶺南畫派專場
部分拍賣圖錄集錦
廣羅嶺南名作
深挖嶺南文脈
推廣粵地文化
2019西泠春拍拍品征集中
西泠拍賣
持續為珠三角地區立志從事
藝術品經營行業人才
營造和諧的創業發展環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