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畫——楊和平書法藝術贊
于波 / 文

熊秉明先生曾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的核心”。書法與中國人的關系可以用“言志明心,血肉深情”來形容,它是滲透到中國人身心與基因里的文化密碼。揚雄云:“書,心畫也”。許慎道:“書者抒也”。蔡邕則說的更加明確:“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毫無疑問,書法藝術這種以最簡單的創作工具、高度抽象的表現形式、直抒心意的表達方式,非常切合中國人直覺感知世界的精神狀態。因此,書法能夠通透地表達中國人的詩性心靈,從而成為中國歷代文人表情達意的基本手段。書法家的個人氣質、性格、修養、情緒等等在其作品中常常能一覽無遺,所謂“書如其人”正是此理。

恩斯特?貢布里希就這樣說過: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可見,比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本人。楊和平性格清靈俊逸,傲骨迎風,格不近俗,他尤其痛惡市井俚俗中言必稱“二王”的江湖習氣。雖然楊和平也曾經歷了長期師法古賢名碑的磨礱淬礪,也曾流連于三代金文的古樸自然;兩漢隸書的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的峻拔奇偉;大唐書風的雄杰郁勃;宋代書法的崇尚書“意”; 明清書法的個性化創造;甚至鐘情于民間書法那酣暢淋漓地恣意揮灑。但他學古而不泥古,不甘于媚俗,更不甘于拾古人牙慧。楊和平深深懂得“嘔血十斗,不如嚙雪一團。”他以書生意氣壯士膽的魄力堅持自我、大膽創新,力求“情與景匯,意與象通”。在創作上始終遵循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藝術理念。崇尚樸實、厚重、肅穆、沉郁、雄肆、古拙的審美意趣。只傍清水不染塵的他博覽精取,化前人精神為自己骨血,作品在結構上縱斂開合、大起大落,沉著痛快,洋溢著磅礴的雄渾氣息。他巧妙地將線條的剛柔、濃枯、燥潤、粗細、方圓、斷連等以及結構的虛實、開合、聚散、巧拙、奇正等這些對立的矛盾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使線條有“如金似鐵”之重、“萬歲枯藤”之美,更具奇、古、疏、拙、生、澀、蒼、老之態。作品字法奇宕,如馬脫韁,無拘無束,有著“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的豪邁氣勢。楊和平的書法以我觀物,不刻而工;個性突出,拙撲天真;意趣盎然,氣貫神足。其作品以儒弱無剛為大恥,充滿倔強之氣,甚至到了只見神采,不見字形的境地。

書畫之道,須通“心靈”,須得“機趣”,方得佳境。然而可惜“心靈”與“機趣”此四字,論及者寡,能做到者則更少。世人往往只知巧語之為詩,不知拙語亦詩也。好在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優秀的書法作品,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是為了表達自己。趙之謙曾曰:“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楊和平以稚子之天真,書家之性情,縱情揮灑,快意江湖。其書法作品看似點畫信手煩推求,難尋古賢名碑形骸,但所呈現出的天真質樸與古拙爛漫;豪邁奇絕與縱逸酣暢;大巧不工與雄厚恣肆;足以傲視群雄。往往令當今許多所謂書壇名家里手不可企及,真真切切地應了那句無意佳方佳的絕佳境界。或許,正如傅山所感嘆的那樣:字原有真好真賴,真好者人定不知好,真賴者人定不知賴。得好名者定賴。亦須數十百年后有尚論之人而始定。

2017年12月9日寫于曾在堂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
參展:
全國第四屆山水畫展
國際書法篆刻展
全國中國畫展
世界文化遺產年國際美術作品展
盛世丹青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第二屆全國扇面畫展
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城市山水
翰墨徽光·新加坡邀請展
江海交融—上海南京合肥美術作品聯展
中韓美術作品聯展
中國科技大學現代藝術中心楊和平、于波當代水墨畫聯展
論古證今—首屆中國地域美術發展戰略論壇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藝術中國—中國畫走進聯合國邀請展
黃山云—安徽漸江國畫院臺灣邀請展
中國當代領軍水墨畫家北京聯展
相約三亞中國畫邀請展
新海派、新徽派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個展:
“水墨靜物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漢魏風骨作品邀請展”,深圳
“問花笑誰花鳥畫作品展“,杭州
“驚鴻一瞥水墨畫邀請展”,甘肅
“嫣然一笑·花鳥畫展”,北京
“色彩的誘惑·楊和平作品展”,南京
“夢回大唐”·楊和平作品展,洛陽美術館
“倉頡的情書”楊和平書法作品展,合肥
出版:
《鴻爪雪泥》中央美術學院師生作品集
《老瓶水墨》畫集
《嫣然一笑》作品集
《洛陽紙貴》作品集
《心畫》作品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