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名稱:龐永杰:錦囊妙計
學術主持:吳鴻
策展人:陳曉峰
執行策展:王冠州、程晟、桃子、Laura Tin
展期:2019.4.2-2019.4.19
開幕:4.7 16:00
主辦方:山水美術館
協辦方:新浪當代藝術頻道
展覽前言 :錦囊或妙計
文/吳鴻
錦囊和妙計,在此可以置換為形式和內涵、語言和思想,乃至于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錦囊”,從象征性而言,就像一個形式外套,更多的是作用于視覺的直接性。而“妙計”則是錦囊包裹下的內容,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特別是在所謂的當代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是觀念和想法。

舍筏,160x300cm,紙本水墨,2019

晨虂之二,紙本水墨,140x70cm,2019

舍筏系列 -8,紙本水墨,70×70cm,2019

光,紙本水墨,34.5×34.5cm,2019
中國當代藝術長期以來在面向西方解釋體系下以政治符號性為標識的過程中,所謂“妙計”連連,而“錦囊”羞澀。正如瑞士某前駐中國外交人員所言,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是“觀念中的觀念”。這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是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贊賞,意謂其觀念的純粹性;而另一方面,或許又是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反諷,謂其在形式語言創造性上對于國際藝術界的貢獻近乎蒼白和匱乏。近期喧囂塵上的“抄襲”事件,或許可以視為是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三十年的整體概括。

羅漢,紙本水墨,24x35cm,2019 (2)

佛,紙本水墨,24x35cm,2019
龐永杰是我近二十年的老朋友,雖然他長期以來身處中國當代藝術江湖的“核心”地帶,但是他的創作一直是不緊不慢,保持著一種與他的為人處世方式相一致的從容和憨厚。他的創作,從來沒有出現那些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標志性的“觀念先行”,相反,這種近乎功利性的“成功學”邏輯始終沒有影響到他自己的創作狀態。乃至于,一些人甚至會私下議論他的作品不夠“當代”。我經常反思,這些經常拿來作為批判別人作品的所謂的“當代”究竟是什么呢?難道是沒有那些政治性的符號和看圖識字式的觀念圖解,就不夠“當代”嗎?當然不是!

作品七,布面油畫,100X80cm,2018
十幾年前,龐永杰的一次個展曾邀請我作為策展人,我給他的那次展覽起的名字就叫“能指的快樂”,其實也是想強調一下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種難得的“形式主義”的天真。這是基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狀況而言。在所謂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邏輯中,形式主義是一個經常可以拿來攻訐別人,而且是屢試不爽的利器。就好像在文革語匯中,但凡你強調了一下形式邏輯的重要性,等于是一條沒有割干凈的“資本主義尾巴”。所以,在這種邏輯下,龐永杰的作品往往能夠給觀者帶來一種輕松的視覺愉悅。

作品二十六,布面油畫,100X80cm,2018
當然,這么說來,也并不是把龐永杰的作品歸為了那些沒有思想和靈魂,而只有形式和唯美的學院派體系中。龐永杰的作品創作邏輯其實是,在形式或材料的看似“無意識”的尋找過程中,觀念和意圖慢慢地自然顯現出來。這和那些觀念先行的“政治正確”是有本質區別的。及至龐永杰近幾年創作的這批作品,其過程也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性”的長期探尋中,由材料和形式的反復實驗和研究,從油畫的表現手段和傳統彩墨和巖彩材料的融合中,生命的短暫和價值的永恒,俗世的物質性的歡愉和虛空的永恒的悲劇感,等等這些關乎生命的終極價值思考的主題,慢慢地隨著他對于形式和材料的反復實驗中,自然而然地顯現了出來。這是一個從藝術家的內心,由內而外慢慢釋放的過程,雖然看似“愚鈍”,但是相比較那些功利性的“急就章”,它是真實而恒久的。在我間隔或長或短地不間斷地探訪龐永杰的工作室的過程中,也是見證了這個過程。由此,也對于他的這批經歷了數年之久的實驗性作品終于有機會集中展出,表示由衷的祝賀。
是為序。
2019年3月20日 于北京
部分展覽作品

《“神”的緯度》,紙本水墨,180x388cm,2018

無生,紙本水墨,180x291cm,2019

樂,紙本水墨,70x70cm,2019

舍筏系列 -1,紙本水墨,70×70cm,2019

妙悟 紙本水墨 2019 年 34.5cm×35.5cm

迷霧之四,紙本水墨,180x97cm,2019

非相,布面油畫,5.1x2.5m,2015

作品九,布面油畫,100X100cm,2018

作品二十一,布面油畫,60X80cm,2018

《2009群雕》

對話,130x80x60cm,2007

《站》
龐永杰用水墨的語言和方式構建了一個現實與精神夾層之間的過渡平行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主體可以被消解,也可以再生,還可以隱匿。在模糊與清晰交叉的背后,龐永杰用近乎極致的“空寂”觀,表達了輪回的輪回。對現實感和時代感的深切體驗,加強了龐永杰對生命劇場的當下感悟。于是他找到了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生命意義追問和提升的佛教題材,以此與“物化世界”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借助這些宗教性題材作品,是龐永杰復活個體生命光明希冀的某種載體,極具悲憫、大愛與救贖精神。

迷霧,紙本水墨,180×97×4cm,2019
龐永杰的作品提供了鏡子式的觀看效果,從內部穿越到外部,這是一個進入的線索,也是生發比對雜糅現實世界的邏輯,而觀者置身于這樣的情景當中,現實與精神世界便被立體化。這也是龐永杰所圍合的現實與精神混搭的迷宮所疊加的效果,如何走出這個迷宮,龐永杰在作品中已經留下了答案的種種痕跡。
我個人認為,龐永杰這批作品的藝術精神創造內核還在于,在形象疊加的空間當中隱約指向了某種智性的釋放,甚至主動探討了關于生命覺醒的文化主線。在極致的生命話題背后,可能是當代藝術的觀念價值原點所在。
——陳曉峰(新浪當代藝術頻道總監)

晨虂之一,紙本水墨,140x70cm,2019
龐永杰始終與時尚保持著距離,受藝術音樂氣氛的潛在影響,他欣賞中國畫造型的“妙不可言”,欣賞質樸、大氣、渾莽的繪畫風格,他厭棄矯飾與雕琢,敏感于物質的跡痕。他的作品中總能找到熟悉的元素,那些根植于我們文化本身的元素。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龐永杰一半油畫一半水墨所塑造的“時空”里面,情感似乎被沉凝了,“我出自傳統山水畫和書法的背景,卻是一個當代的人,我感覺需要用水墨創造一種新的身份。”他在創作過程始終正視自身的歷史和身份,會用西方舶來的概念,加諸畫端,作品充滿著意味深長的中庸品味。
關于對當代藝術冒犯性的論調,龐永杰說,希望自己的作品“不要像一般的當代藝術帶有某種‘假大空’的性質,或者說‘嚇人’的性質——上來以后先給人嚇跑,你看不懂不是我的問題,是你的問題。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平易近人的。”
——羅蘭《東方元素的當代感》

山水系列,布面油畫7x2.5米,2011
談到畫水墨,龐永杰說:“四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分界線,人常會在這個時候去思考,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會從新上路,去發現曾經不被關心的和從來不曾發現過的。”從新上路。那時候他大量的閱讀和參觀石窟和壁畫,從傳統里出發,就成了龐永杰從內心出發的原點和原始動力。也成就了他畫的一批神像畫的初型。回到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回到用中國原有的宣紙上來用水墨和彩墨,還有天然礦物質顏料。來表達自己對于藝術的思考,這是龐永杰的禪修。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路歷程。
一個藝術家,隨著年齡的增長,真正保使藝術生命力長青的,是他的知識結構和他的實驗和創新精神。好藝術家從來不會墨守陳規,也不會保守的停留在原來的成績上。龐永杰的新作是帶著新的思考向前行走的。最近的畫面有關神與神獸的同時出現,也來自于他對于生命,生與死的從新思考。而他把自己對于色彩的深刻理解,毫無保留的,自如的運用在了水墨畫中,加以優美的中式水墨畫的用線。真正是一種對于水墨表達的完好體現。期待龐永杰的新畫,期待當代水墨。有更多的人參加和關注。
——雨人《禪心畫神·觀永杰新作感》

四維之一,紙本水墨,180×576cm, 2018
龐永杰的當代藝術作品,以詩性洋溢的藝術文本直接顯現人的身體性在場,在思想領域,人們對身體的爭執由來已久,人的身體盡管與物性關聯,但身體與時間和空間的微妙關系,只依憑物理學解釋不可能抵達它的本真。也許,龐永杰比絕大部分當代藝術家更早意識到身體之于生活的微妙,沒有人的身體性在場,就沒有具體可見的人的生活,龐永杰的作品,將人的身體與轉換過的宗教圖像結合在畫面中,其中自有寓意。它們大都與轉化傳統佛教事物相關,這些作品的時間刻度斑駁,氣息虛靈又迷離,歷史記憶、晦暗未明的現實與可能生活交錯在溢出的微光之中,它們都與身體性的綻出相關,大多數非常態的藝術作品,出自藝術家對身體性的肯定。這些作品,并沒有形而上逾越俗世的宗教指向,出現在畫面中的佛教人物,也都程度不同的消解了傳統佛教文化中的經典寓意,身體的歡愉與靈的力量自在契合,身體的現實與身體的實現,作為鮮活的藝術意愿,融貫在作品秩序中。
——路東《藝術、生活、身體性——閑談龐永杰作品》
關于藝術家

龐永杰
1968年生于山東菏澤。
1990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研修于中央美院。
主要展覽
個展
1995年 中國美術館個人油畫展 北京
1996年 向日葵俱樂部個展 北京
1999年 上海個人油畫展 上海
2000年 德國漢堡個展 漢堡
2000年 北京個人畫展 北京
2002年 皇家大飯店邀請展 北京
2002年 荷蘭鹿特丹PROVOOSTJ畫廊個展 荷蘭
2003年 比利時安特衛普個展 比利時
2004年 上海個人畫展 上海
2005年 “能指的快樂”798時態空間個展 北京
2014年 德國油畫、水墨展syle inGermany 德國蘇爾特
2015年 香港Fabrik Gallery個展 香港
2016年 “異象”龐永杰個展 ArtCN畫廊 上海
2016年 Intimate Embraces龐永杰個展 Fabrik Gallery 香港
2018年 臺灣涵碧樓“生活有愛”個展 臺灣
2018年 荼摩“龐永杰個展” 北京
聯展
1990年 山東青年美展 山東
1997年 10人油畫展 北京
1998年 德國漢堡市油畫邀請展 德國
2001年 中國瑞士商會油畫展 北京
2002年 “城市漫步” 德國科隆
2003年 北京“表情。狀態”當代藝術展 北京
2004年 8八藝術文獻倉庫第一回展” 北京
2005年 “末法”東京藝術工程藝術展 北京
2005年 比利時chinaTodayGallery展 比利時
2006年 首屆當代藝術家年鑒展 北京
2006年 臺灣亞洲現場“新形與貌”展 臺灣
2006年 武漢美術文獻邀請展 武漢
2007年 北京林大美術館聯展 北京
2007年 比利時雙年展 Dinant
2008年 “互涉視界” 上海
2008年 “返身三次方” 北京
2008年 荷蘭鹿特丹Vips畫廊群展 荷蘭
2009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國當代藝術推介展) 荷蘭
2009年 宗教在中國(Frederieke Taylor Gallery)聯展 美國紐約
2010年 道的狀態-中國當代藝術(美國萊曼學院美術館) 美國
2010年 “越過文化地平線” 北京
2010年 “中國藝術新浪潮” 美國
2011年 “沒有紅綠燈的城市”百得利雕塑邀請展 北京
2011年 798悅·美術館開幕展(超現實波普) 北京
2011年 “永和元年”——張培元、龐永杰聯展 北京
2012年 “中國進行時第二章” 美國紐約
2012年 漢堡雕塑展VibrARTionHamburg:Contemporary Sculpture
China 德國漢堡
2012年 “中國進行時第二章” 美國紐約
2012年 中國當代雕塑巡展-德國 德國漢堡
2013年 德國龐永杰、王小慧聯展 德國
2013年 體積的對話——中國中青年雕塑邀請展 北京
2013年 “淼·再造”蘇州當代藝術展 蘇州
2013年 中國東盟雙年展 廣西
2014年 “關鍵鏈接”國際藝術展 北京
2014年 798藝術節 游樂園—798公共藝術邀請展北京
2014年 “色彩開啟夢想”億利集團邀請展 北京
2015年 “2697”廈門建發首屆當代藝術展廈門
2015年 瑞士蒙特勒國際雙年展 瑞士沃州蒙特勒
2015年 “倒敘的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 北京
2015年 “萬神-中國當代藝術的圣家族”第九屆宋莊藝術節主題展 北京
2015年 瑞士韋沃法拉利畫廊&北京瑞吉盛世藝術中心聯合推出《中國人》
瑞士沃州韋沃Vevery
2015年 蒙特勒藝術展 瑞士沃州蒙特勒
2016年 新加坡當代藝術展 Fabrik Gallery 新加坡
2016年 “關鍵鏈接”中瑞藝術展 北京、瑞士
2016年 “海納百川、壁立千仞”宋莊藝術東區 北京
2016年 “沁心會記”上海邀請展 上海
2016年 紫氣東來[矩陣]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國際巡展 法國莫雷
2016年 “具象&抽象—繪畫作品(呼和浩特)展” 中國
2016年 蒙特勒藝術展 瑞士沃州蒙特勒
2016年 “以紙為本”藝術聯合展 上海
2017年 “繪話”當代藝術展 中國
2017年 香港亞洲當代藝術展 中國香港
2017年 中國“具象抽象”當代藝術展 山東
2017年 美國紐約“心象無塵”藝術展 美國紐約
2017年 “景觀”當代藝術展 廣州
2018年 “中國具象&抽象展”暨“陶藝邀請展” 醴陵
2018年 《禪·藝—當佛教遇見藝術》南京
2018年 “知白守墨”龐永杰 姚劍峰雙人展 保加利亞
2018年 “相遇”龐氏父子聯展 南京
2018年 銅陵藝術季稻田藝術節邀請展 安徽銅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