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重整·德國藝術立場”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和德國沃納畫廊主辦,歌德學院(中國)協辦,是一場對9位20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家們的大型回顧展。展覽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先生和沃納畫廊紐約總監柯荔蔓女士共同策劃,將自上世紀藝術歷史的重要節點起,追溯德國藝術在文化與歷史層面對當今藝術世界的影響。

展覽現場
1965年,約瑟夫·博伊斯在原西德杜塞爾多夫施梅拉畫廊舉行了一場行為藝術的表演,一件偉大的藝術史級的行為藝術作品誕生了——《如何像一只死去的兔子解釋繪畫》;而彼時,伊門多夫正受其影響開始摸索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巴塞利茲嘗試用“形象倒置”來完成自己的繪畫;呂佩爾茲用濃重的色彩和造型去追求自由的生命狀態......本次展覽中方策展人鄭聞表示: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意志藝術在本國納粹統治下遭遇最殘酷的鎮壓的同時,卻無意間給遙遠的近代中國革命提供了思想的工具和形式的武器。而在后冷戰的背景下,在中國被稱為“新表現主義”的德國新繪畫群體與博伊斯的“社會雕塑”,再次影響了東方大國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發展。本次展出的很多藝術家的名字,在中國“85美術新潮”以來的幾十年間被藝術界反復提起,甚至進入了中國藝術院校教學和創作方方面面的“毛細血管”之中。

展覽現場
本期【雅昌帶你看展覽】我們將跟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展覽中方策展人鄭聞的腳步走近德國20世紀最重要的9位藝術家的藝術世界。

恩斯特·維爾海姆·奈伊《<早晨>的研究 (二)》(Study II for ‘The Morning’) 1965 布面油畫 63 x 113 英寸 160 x 287 厘米 NAY 109/00
展廳第一個區域的作品來自恩斯特·維爾海姆·奈伊,奈伊的繪畫作品色彩鮮明,極具抽象傾向。“奈伊是德國最早的一批現代派畫家,早期在巴黎進行藝術創作。作為德國抽象派藝術的代表人物,他與馬蒂斯等藝術家交情頗深。展出的奈伊的油畫作品有著強烈的色彩對比,畫面上也用色塊對空間進行分割,后印象派特征比較明顯。”鄭聞介紹到,“奈伊的人生比較悲劇,納粹德國占領巴黎以后,他又被投入到集中營中。這批畫家的人生是比較悲壯的”

恩斯特·維爾海姆·奈伊 《無題》, 1952 手工紙上水彩、印度墨水畫 9 1/4 x 12 1/4 英寸 23.7 x 31.1 厘米NAYZ 36/00

恩斯特·維爾海姆·奈伊《無題》, 1952 手工紙上水彩畫 13 1/4 x 9 1/2 英寸 33.8 x 24.3 厘米 NAYZ 37/00

恩斯特·維爾海姆·奈伊 《無題》, 1952 手工紙上水彩畫 8 1/4 x 10 1/4 英寸 21 x 26 厘米 NAYZ 38/00

恩斯特·維爾海姆·奈伊 《無題》,1952 手工紙上水彩畫 9 1/4 x 12 1/2 英寸 23.4 x 32 厘米 NAYZ 39/00
挪威藝術家蒙克特別欣賞奈伊,邀請奈伊到其家中進行創作。奈伊在蒙克的家中創作里很多水彩作品。

奧托·弗雷德里希《上升》(Ascension), 1929,2009年鑄型 青銅,版本: 6+ 4 e.a. + 2 HC, 鑄型 HC2 78 3/4 x 41 x 41 英寸 200 x 104 x 104 厘米 FRE 7/00
奧托·弗雷德里希的作品充滿力量感的矗立在奈伊作品的對面,他這件雕塑作品明顯帶有立體主義的傾向。策展人鄭聞說:“我們可以在畢加索的繪畫中看到與奧托·弗雷德里希這件作品之間相似的特征,這件作品創作的時間非常的早。弗雷德里希本身對科學、建筑等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希望去展示立體的結構。通過這件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到現代主義雕塑發展的早期的一些特征。”


維爾海姆·蘭布魯克 《莎莉·法爾克半身像》(Bust Sally Falk), 1916, 鑄型 1919 灰石石雕 22 1/4 x 10 3/4 x 10 1/4 英寸 56.5 x 27 x 26 厘米 LEH 2/00

維爾海姆·蘭布魯克 《跨欄女人(向后看的女孩頭)》(Head of Striding Woman [Girl's Head Turning Around])”, 1913 - 1914 紅陶 19 3/4 x 16 1/2 x 9 英寸 50 x 42 x 23 厘米 LEH 13/D
走到維爾海姆·蘭布魯克的雕塑前,鄭聞顯然更加激動,“維爾海姆·蘭布魯克的雕塑是我在策展中特地向德方提出來的一定要帶來展示的作品。因為我印象中,這次應該是蘭布魯克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國亮相。最早接觸到蘭布魯克是我在德國的看博伊斯的常設展時注意到的,在屬于博伊斯的展廳里,蘭布魯克的胸像雕塑放在第一件,而那帶有悲劇色彩的作品特別打動我。維爾海姆·蘭布魯克的造型語言更加概況,跟我們所熟知的雕塑家比如羅丹等都不太一樣。”

約爾格·伊門多夫 《球上的女人》(Woman on Sphere), 1989 青銅,青銅色,系列總共2件,2號作品 高度107 厘米 高度42 1/4 JIP 118/A
領略完蘭布魯克的雕塑后,走進屬于伊門多夫的世界。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伊門多夫的雕塑作品,一位佝僂老者腳上綁著沉重的鐵球,雙手住著拐杖行走在荊棘滿布的球形路面上。“這次展示多件伊門多夫的作品,其中有一批來自私人藏家,正式有他們的無私幫助才讓本次展覽圓滿開幕。1997年的時候,伊門多夫患上了嚴重的病癥,他的肌肉開始僵硬萎縮,行動越來越遲緩。這對行動力很強的伊門多夫而已無疑非常痛苦。這件作品正式伊門多夫對自己遭遇的隱喻。”鄭聞說。

約爾格·伊門多夫 《無題》, 2007 布面油畫 78 3/4 x 67 英寸 200 x 170 厘米 JI 1341/00
伊門多夫的這件作品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將當時德國一些事件與宗教、神話題材結合起來進行表達。

約爾格·伊門多夫 《研究:畫家之死》(Study: Death of the Painter), 1990 木上彩繪 7 x 17 1/4 x 9 英寸 18 x 44 x 23 厘米 JIP 27/00
20世紀60年代,伊門多夫一度認為繪畫充滿商業氣息的活動。他曾在自己睡覺的床上寫下“不去繪畫”、“拒絕繪畫”等標語,在此背景下他創作里這件雕塑作品《畫家之死》,一個人被劍牢牢的釘住,象征畫家的死亡。“慶幸的是伊門多夫最終還是發現繪畫是他最拿手的表現方式,我們沒有失去一個位偉大的畫家。”鄭聞笑著說。

約爾格·伊門多夫 《議會》(Parliament), 1978 布面丙烯 59 x 59 英寸 150 x 150 厘米 JI 354/00
“這件作品是伊門多夫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畫面中大面積使用一種黃色,我個人認為這種黃色有著特殊的象征性,伊頓在講色彩的象征性時提到過這種黃色更多的是象征猶大,畫面中的人也充滿一種不安的狀態,鐵絲網更像是象征著東西德分裂的狀態。”鄭聞看著這幅作品介紹到。

約爾格·伊門多夫 《C.D.后人。路邊的教堂》(C.D.Nachfolger. Chapel on the Road Side), 1984 布面丙烯 78 3/4 x 98 1/2 英寸 200 x 250 厘米 JI 563/A
《德意志咖啡館》是伊門多夫另一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件作品伊門多夫創作里一個空間,這個空間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還融合了文化符號和歷史人物,伊門多夫最擅長的就是把藝術家的形象、現實當中的人物形象和歷史上政治人物、思想家的形象進行并置。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伊門多夫本人的形象,戴帽子的A.R彭克的形象,大胡子這位恩格斯的形象等等。”

約爾格·伊門多夫 《來,Jorch,我們走》(Let’s go Jorch), 2004 青銅 6 3/4 x 5 1/4 x 4 1/2 英寸 17 x 13.5 x 11.5 厘米 JIP 95/0
《讓我們一起走吧》為伊門多夫去世前兩年創作,作品主體是一個人類牽著一只小猴子。鄭聞介紹說:“這個手指遠方的人物應該是博伊斯,而小猴子應該就是伊門多夫自己。伊門多夫是博伊斯的追隨者,并將后者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當然,看到這件作品我們也會對人類文明進行思考,從蒙昧狀態走到如今的人類的文明。”

馬庫斯·呂佩爾茲 《組合(剛果)》 (Composition [Congo]), 1981 布面油畫 51 1/4 x 51 1/4 英寸 130 x 130 厘米 ML 404/A
對藝術史非常敏感的呂佩爾茨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跟藝術史對話。本次展出的作品是呂佩爾茨與立體主義的對話,為人熟知的畢加索等大師的立體主義是對物體多角度在平面中的解讀,而呂佩爾茨的這件作品則恰恰相反,他從平面的視角創作物體然后反推出立體物體。該作品旨在解答繪畫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呂佩爾茨的時代需要去探索的問題是“繪畫如何重塑視覺?”

喬治·巴塞利茲 《兩棵黑樹》(Two Black Trees), 22.V.86 - 5.VI.86 布面油畫 114 1/4 x 114 1/4 英寸 290 x 290 厘米 GB 248/00
這件作品中既有喬治·巴塞利茲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又蘊含著象征政權的“鷹”的墜落,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壓抑感。“鷹的墜落可能是一種權利的隕落,這一代的藝術家籠罩在一種特殊的情緒當中。這次這個展覽的意義在于我們重新看到80、90年代對中國當代藝術影響特別大的藝術家的作品,比如喬治·巴塞利茲。”鄭聞說。

喬治·巴塞利茲 《還是西里西亞的》(Still Silesian), 29.VIII.97 布面油畫 98 1/2 x 78 3/4 英寸 250 x 200 厘米 GB 632/A
“倒置系列”作品是喬治·巴塞利茲在90年代初創作,本次展覽中呈現的三件難得之處在于相比于巴塞利茲的其它作品,這三件作品筆觸更加輕松,畫面看上去更加輕快。

展覽現場
導覽的最后,鄭聞總結道:“我覺得這次這個展覽的意義在于中國的當代藝術打開視野的80、90年代,就是我們常說的‘85’美術新潮時期,對中國影響比較大的就是巴塞利茲這樣的藝術家。德國藝術家在某些程度上比美國藝術家對中國的影響更大,因為他們會從歷史中尋找信息,而中國的當代藝術如‘傷痕美術’也是從回望歷史的狀態中開始的。同時巴塞利茲的這種粗線條的,非理性的創作手法,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應該是‘聳人聽聞’,不能想象的。”
開幕式回顧: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楊明先生致辭
楊明先生認為本次展覽從藝術史的角度回顧了德國現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也探討了德國現代藝術與中國現代藝術之間深刻的聯系。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運用到1930年代魯迅先生引進了德國版畫家珂勒惠支的作品從而引發了“新文化運動”,中德之間的聯系由來已久,而本次展覽可以給我們帶來有利的思考與參照。

歌德學院(中國)徐央央女士致辭
歌德學院(中國)徐央央女士代表未能前來的科里院長發言,徐央央女士宣讀了歌德學院(中國)科里院長的來信,科里院長在信中首先對自己未能前來參加本次展覽開幕表示遺憾,并對長期的合作伙伴——南京藝術學院表達了感謝。科里院長認為,本次展覽成功地將德國的一些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帶到了南京,而即便是來自德國的藝術,也是和其他文化不斷交流的結果。考察了歐洲乃至歐洲之外的發展變化,尤其是上世紀錯綜復雜的政治和社會變遷,科里院長提出了一個問題:用國家邊界的概念定義藝術是否有意義或者說是否還有意義——我們是否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藝術所思考的主題上?他希望大家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可以找到關于內容或形式的思考,關于藝術家自我生存或是社會大型問題的思考的蹤跡。

本次展覽中方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先生致辭
本次展覽中方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先生表示本次展覽的這一批藝術家在90年代的時候,對我們中國的當代藝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至今仍在。他說在近百年的歷史中,我們常常會用“表現主義”一詞去籠統的概括這些風格多樣、形式各異的藝術家的作品,這是不嚴謹的,而本次展覽也是希望借此機會厘清一些概念。他希望能夠把優秀的展覽呈現給南京乃至全國的觀眾。

本次展覽德方策展人柯荔蔓女士
柯荔蔓女士表示這個展覽必將在南京市、在中國藝術界留下深遠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勢必能打開中德藝術交流的一個新契機,產生一些新的合作或者說碰撞出一些新的可能性。 她表示很高興選擇了南藝美術館這樣一個場館以及鄭聞副館長作為本次展覽的合作者,因為在展覽籌備以及溝通的過程都非常地順利和愉快。她解釋了本次展覽的標題——《重整丨德國藝術立場》中的“重整”一詞,除了重新定位之外,更有將眼光看向未來之意。希望借助本次展覽,為普通觀眾、藝術從業者開啟一條全新的道路。

展覽現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