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壇伉儷胡震國、王守中精品展將于2019年3月22日至4月8日在銅仁路92號敬華藝術空間舉辦,本次展覽將展出胡震國、王守中夫婦精品近百幅,其中包括設色山水、園林、油畫等佳作,展現了夫婦二人近年來創作的豐碩成果。

胡震國 秋霞 45×45cm
胡震國、王守中夫婦二人均為上海工藝美院教授,因為藝術兩人結緣并攜手藝術人生,志同道合的他們多年來在畫壇默默耕耘,齊頭并進。上世紀八十年代兩人合作的多部連環畫就引起熱烈的追捧,陪伴了一代人的青蔥歲月。如今的胡震國先生以水墨園林、風景油畫創作享譽滬上;王守中女士則以金箋山水獨步畫壇,一對伉儷共同成就了海上藝林的一段佳話。
早年胡震國先生接受了專業的西畫訓練,藝術上深受俄羅斯繪畫風格熏陶,再融入各色流派,自成一格,色彩暨斑斕又蘊藉,用筆既細膩又豐滿,凸現出鮮明的南派畫風情。但中年以后,他的藝術旨趣明顯轉向,除了油畫,畫家又擅水墨畫,特別是水墨風景畫,早年的連環畫的經歷,使他的水墨筆頭具備了扎實的根底,曾經的皖南山區生活,又使他“胸中自有泉林,胸中自有丘壑”,落筆自然倜儻豪邁,馳騁自如。

胡震國 春色滿園 21×51cm 21×134cm
胡震國先生喜歡寫生,但又“雪藏”寫生,他把每次寫生的印記烙進腦海,任其發酵,然后慢慢回吐,最后憑記憶在更高的移情層面創作,比如其近年來表現手法獨創一路的精致園林,氣韻迷離,況味雋永,畫面總帶著淡淡的惆悵和濃濃的鄉愁。這跟其蘇州祖籍、尤其和他兒時記憶不無關系……故土的水鄉題材讓胡震國一直夢牽魂繞,他似乎特別擅長畫那些靜謐的濕漉漉的小橋,橋邊或古樹下的一葉老舊的扁舟;河邊人家拾級而下的河道邊安靜地躺著一彎冷月……是他蘇州童年的溫馨記憶呢?他說,這是一份存念,也是一個象征,更是一個載體。江南文化的載體,看似空曠迷離,其實把所有的想象空間都留給了你、留給了每一位觀眾和讀者。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神往。
以恬靜,惆悵,懷舊,淡泊,曠逸的心態,在油畫、國畫、水彩畫之間互動揉合、隨需取舍,適性而為成就了胡震國先生的藝術世界。如同畫家張培礎先生所言:胡震國那種水墨風景兼具西洋田野畫所散發出的情調,總是如歌唱般的真情燦爛!
出生于書畫世家的王守中女士幼時起就受到父親王康樂老先生以及兄長們的熏陶,在董源、巨然等先賢巨擘的山水世界里徜徉,這不僅錘煉了她筆底的神韻,也使她對傳統山水圖式的章法了然于胸。
特殊年代的她在皖南山區生活了十幾年,她的畫作,很多的體驗來自那段日子。就像她畫中體現出來的那樣,青石板山路,小溪潺潺,樹影重重,山巒疊障,似近而遠,幽靜凝重。一場雨后,山色如洗,氤氳浮幻,隱約勾勒出遠處無盡的層層峰巒。云朵帶動一塊塊陰影,在群峰溝壑間緩緩爬行,而若陽光透出云層,云霧山中一抹抹燦爛金色,清新輝煌。

王守中 春江行舟 44×48cm
王守中女士尤為擅長金箋作畫,她的金箋作品富麗堂皇,人稱“碧海金沙”。金箋作畫頗有難度,一般只能工筆,無法寫意。王守中曾說:“金箋不吸水這就對用筆造成極大的困擾,無論‘皴’還是‘暈’,它‘油鹽不進’,你拿它怎么辦?”幸好,王守中女士年輕時對西洋畫中的“水彩畫”和“水粉畫”都下過狠功夫,兩者的手法對金箋畫都有借鑒處,加以其父王康樂也是金箋畫的高手,家傳技藝融合自身修為,她便像父親一樣,“膽敢”對金箋山水畫也潑墨潑彩,見筆見墨,工寫兼施,強化筆墨在金箋上的“自由呼吸”,以至于近年來她的金箋山水畫頻頻亮相于藝術博覽會和各種畫展,廣受專業好評和市場青睞。近現代名家費新我曾以“峻逸華滋”評價王守中女士的山水畫,這是對王氏山水藝術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許。

王守中 遙望青山煙靄濃 48×89cm
時代在發展,藝術趨向多元化。人們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豐富。胡震國、王守中伉儷不斷探索繪畫的世界,磨練自己的作品。他們熱愛生活,也熱愛籍著繪畫去表現那些美好的山山水水,而那些探索繪畫的過程與不斷積累的作品同樣滋潤著他們的精神世界,正如黃賓虹先生曾說的:“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山水予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間,應予美化之。”本次展覽應是胡震國、王守中伉儷這些年來藝術探索難得的一次合璧亮相,亦是他們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令人期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