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藝術與建筑領域多位重要人士相繼辭世。上周,中國知名建筑師,曾設計上海電信大樓與地鐵一號線室內外環境的蔡鎮鈺先生辭世,享年83歲。在歐洲,卡塞爾文獻展與威尼斯雙年展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策展人奧奎·恩維佐與癌癥斗爭三年后也走完55年的人生,生前策劃的最后一個展覽,在他辭世前一周剛剛開幕。2015年3月,奧奎·恩維佐曾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
出生于德國的女藝術家奇奇·斯密斯,在其紐約個展“竊竊私語”中,關注了生與死的敘事。在意大利,一幅17世紀佛蘭德畫家小彼得·勃魯蓋爾的畫作險些被盜,結果卻是“有驚無險”。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中國 | 建筑師蔡鎮鈺
83歲知名建筑師去世,曾設計上海電信大樓與地鐵一號線室內外環境

蔡鎮玨(1936-2019)
據公眾號AAAPLUS報道,2019年3月13日,中國知名建筑師蔡鎮鈺逝世,享年83歲。
蔡鎮玨,1936年生,江蘇常熟人。1956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建筑系,1959年獲得公費留學,赴莫斯科建筑學院民用建筑系研究公共建筑設計,1963年獲建筑學博士學位。1994年被評為全國勘察設計建筑設計大師,曾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空間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資深總建筑師。

上海電信大樓(右)
蔡鎮玨曾設計上海電信大樓,位于人民廣場的西南角,傳統的高層通信建筑一般為板式,蔡鎮鈺卻第一個把它設計成點狀“筒中筒”結構。其造型構思是我國傳統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風格的有機融合。1989年,上海電信大樓項目榮獲上海優秀設計一等獎。
在對待民居建筑時,蔡鎮玨不是從形式出發去研究,而是從地域特點、構成因素、環境特性、人文關懷等諸多內涵中來考慮。他設計的曲陽新村是上海最早公建配套齊全的大型居住區。當時上海沒有居住區的概念,自從這個項目起,街坊向小區概念轉型,曲陽新村將新式居住區理念引入到設計中來,為建設新型居住區提供典范。
在蔡鎮玨看來,好的建筑師應該愛好廣泛。他喜歡普希金的詩,喜歡俄羅斯的建筑、音樂、繪畫、戲劇……他對藝術的熱愛讓他把藝術有機的結合到建筑設計中。在上海地鐵一號線設計項目中,蔡鎮玨與同濟大學美術教研室合作,就各站臺名稱配合設計各種主題的大型壁畫。各站點與站內建筑小品、豎向交通、標識牌以及入口標志等設計相結合,分別呼應站臺地面所在區域功能之主題。(整理/錢雪兒)
慕尼黑 | 策展人奧奎·恩維佐
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首位非洲裔策展人,生前與癌癥抗爭三年

奧奎·恩維佐(1963-2019) 澎湃新聞記者高劍平攝于2015年
據《藝術新聞》報道,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策展人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于3月15日因癌癥病逝,享年55歲。
2018年6月,恩維佐因健康原因卸任了慕尼黑藝術之家美術館館長職務。去年八月,他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說,自己與癌癥斗爭了三年,經歷了一連串艱難的治療。
奧奎·恩維佐,1963年出生于尼日利亞,在美國取得政治學學位。1994年,他創立了一份聚焦非洲藝術的雜志,由此邁入當代藝術領域。1997年,他策展了約翰內斯堡雙年展,2006年和2008年分別策展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廣州雙年展。他提倡由社會變革驅動的概念方法,將雙年展描述為“公地”(commons)和“離散公共領域”。
200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格蘭·D·洛瑞在《紐約時報》撰文評價恩維佐是“一位極為富有智慧和洞見的人,他打開了人們的雙眼”。這一年,恩維佐成為第一位非歐洲裔的卡塞爾文獻展策展人,組委會稱該屆文獻展是“首次真正的全球化、后殖民時期的卡塞爾展覽”。
2015年3月,奧奎·恩維佐曾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他說:“當代藝術最基本的實質就是打破國與國之間的藩籬和界限。跨越國界性和跨越國民性,使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作品中展現出的種種的分門別類的現象,這也是我個人欣賞和感興趣的熱點所在。”
恩維佐對于詩歌有著長期興趣,除了策展,他還撰寫了幾本關于當代非洲藝術的書籍,并曾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教職。
2011-2018年,恩維佐出任慕尼黑藝術之家美術館館長,執掌后期,由于龐大展覽計劃導致的財務虧空引起了爭議。他策劃的最后一個展覽剛剛于3月8日開幕,是加納藝術家El Anatsui的個人回顧展。(文/畹町)
紐約 | 藝術家奇奇·斯密斯
個展“竊竊私語”,關注生與死的敘事

奇奇·斯密斯
近日,據artnet報道,藝術家奇奇·斯密斯(Kiki Smith)正在紐約佩斯畫廊舉辦個展“竊竊私語”(Murmur),與此同時,她的歐洲首個大型回顧展“游行”(Procession)正在位于芬蘭坦佩雷的Sara Hildén美術館舉辦。斯密斯在過去近40年的藝術實踐里,橫跨雕塑、繪畫、掛毯、版畫、印刷等藝術形式。青銅、玻璃、瓷器、紙張、乳膠、羽毛、蜂蠟等多種材質為她所用,在她的手中成為了一件件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品。

“竊竊私語”個展現場
奇奇·斯密斯1954年出生于德國紐倫堡,還在嬰孩時代的她就隨雙親回到美國新澤西。她的父親是美國建筑師、極簡主義雕塑家托尼·斯密斯(Tony Smith),母親是美國演員、歌劇演唱家簡·勞倫斯(Jane Lawrence),從小家里的座上賓就不乏諸如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等名人。幼時她就和父親一起為他的雕塑做紙模。
奇奇·斯密斯的父親對于死亡非常感興趣,這對于她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有很大影響,相較于父親那些精細的抽象形式,她被敘事的形式所吸引,并且為自己的作品創造了一個個復雜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創造一艘新的‘諾亞方舟’,但是那上面將都是動物尸體。”她說道,生和死都是她藝術實踐的重要主題,它們是斯密斯對于人類關系的比喻,以及對于神話或圣經故事的表達。(文/錢雪兒)
意大利 | 佛蘭德畫家小彼得·勃魯蓋爾
17世紀原作險些被盜,另幅同名畫作藏于費城藝術博物館

小彼得·勃魯蓋爾
《耶穌受難圖》(The Crucifixion),小彼得·勃魯蓋爾,原作藏于意大利北部某教堂。
據《紐約時報》消息,上周三,一伙盜賊竊走了意大利北部一座教堂里佛蘭德畫家小彼得·勃魯蓋爾(1564 - 1637/1638)的畫《耶穌受難圖》(Crucifixion)。竊賊趁神父不在,迅速實施了盜竊,用錘子擊碎了17世紀畫作的保護罩,然后跳進預先準備的汽車,呼嘯出城。超速的車輛引起了一個當地居民的注意,他發現教堂的大門敞開,與往常不同,于是報了警。
這伙盜賊并不知道,他們偷走的是一幅復制品,原作在幾周前剛剛被替換。意大利警方透露,他們此前得到密報,有盜賊覬覦勃魯蓋爾的畫。
失竊教堂的神父說,“竊賊一定對我的習慣有過研究”,所以知道何時動手。午餐時間,他常常會去教區內不便出門的信徒家里聊上幾句。
目前,意大利警局官方不愿就此過多評論,稱調查還在進行。
《耶穌受難圖》(The Crucifixion),小彼得·勃魯蓋爾,約1617,現藏于費城藝術博物館。
這件險遭盜竊的《耶穌受難》與小勃魯蓋爾另一幅同名畫作畫面相似,后者收藏于費城藝術博物館。(文/畹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