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對中國公共藝術發展來說無疑是爆發之年,從12月28日開幕的“第二屆合川釣魚城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往回溯源,大型公共藝術活動的舉辦幾乎貫穿整年,如3月海南舉辦的海南公共藝術計劃 · 來自中英的藝術家,4月的絲路新語 · 博鰲國際雕塑展”,7月平遙國際雕塑節,8月2018中國 · 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 、2018東莞雕塑裝置藝術節 ,9月中國天津首屆公共藝術大展、鄭州雕塑公園、大連雕塑公園、2018眉山鄉野藝術節、第八屆中國曲陽國際雕塑文化節、廈門“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河南林州萬壑松風小鎮,10月合肥城市單年展,11月中國大同雕塑雙年展、重慶悅來公共藝術展 ,12月2018首屆廣安田野雙年展、2018水渡河國際藝術節等,雅昌藝術網關注及報道的大型公共藝術活動,全年加起來有17場之多。
當城市復興與當代藝術相遇,多元藝術品牌正展開各類城市鏈接。據觀察,上海、北京、武漢、成都、西安、廣州,六個城市不約而同以多展聯動的方式組成較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季。如籌備兩年的首屆ArtChengdu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在熱鬧的步行街上啟幕,當北京陷入藝術狂歡,再至全球矚目的“上海11月現象”,而兩個月前西安當代藝術展狂歡上演的影像仍歷歷在目,武漢在2018年將散落之勢形成合力,逐漸清晰顯示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和藝術野心,匯聚科技與藝術、凝聚本土與國際的第六屆廣州三年展則聲勢浩大地席卷了幾乎整個珠三角,力證這里的當代藝術從未“沉寂”。
日前,《美術報藝術世界》面對變動中的世界,審視在當下政治、經濟、文化、技術、信息等多元化快速發展之下的中國當代美術成就與現狀,根據網絡綜合資訊作出最具權威性的評選。
首先評選出“2018年度美術事件”:一、由呂澎策展的“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二、由張曉凌、魯 虹策展的“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三、由馬一鷹策展的“影響未來”2018藝術嘉年華 ——首屆大型綜合藝術跨年展,四、由范迪安、宋協偉策展的“后生命”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BMAB2018)。
然后評選出“2018年度美術人物”: 艾未未、陳丹青、俸正杰、谷文達、冷軍、李山、孟祿丁、隋建國、譚平、王易罡、徐冰、楊福東、尹朝陽、許江、展望、張培力。
最后評選出“年度美術公眾號”: 鳳凰藝術、Hi藝術、今日美術館、美術報藝術世界、時尚芭莎藝術、VISION青年視覺、現代藝術檔案CMAA、雅昌藝術網、藝術國際網、中國嘉德拍賣、中國美術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公共藝術展“去中心化”成普勢

六大城市當代藝術季模式漸趨成熟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

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

“影響未來”2018藝術嘉年華 ——首屆大型綜合藝術跨年展

“后生命”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BMAB2018)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