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雷起蟄圖》 清 袁江
“陽氣初驚蟄,韶光天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時候爭催迫,萌芽護矩。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唐代詩人元稹的《驚蟄二月節》詩為我們描繪了唐代驚蟄節氣到來時的情景。在流傳至今的古代繪畫作品中,有一類非常小眾的畫題,名叫?“起蟄圖”,這種畫作描繪了春花初綻、萬物復蘇的驚蟄節氣景象,表現了古代畫家對春季天氣變化、物候變化的細致觀察。
今人常在客廳內掛上一幅畫作為裝飾,這種習俗古已有之,而古人懸畫則更加講究,不同的時令要懸掛不同的畫作,借以體現天氣節氣的交替,乃至光陰歲月的變遷。明代畫家文震亨在其著作《長物志》中曾專門談到欣賞和懸掛畫作的方法,其中特別提到了一種“起蟄圖”,它是古人在驚蟄節氣懸掛的特殊畫作。
我國中原地區的春季,尤其是驚蟄節氣前后,一方面地氣回暖,另一方面冷空氣又相對活躍,即宋詞中所說“杏花驚蟄寒”。由于冷暖空氣時常交匯,大氣不穩定能量容易聚積,因此強對流天氣發生頻繁,而“起蟄圖”正是描繪驚蟄節氣前后強對流天氣發生圖景的“寫真式”山水畫。
根據成書于北宋的《宣和畫譜》記載,在宋徽宗“御府所藏”的顧愷之九幅畫作中,就有一幅《春龍出蟄圖》,可見“起蟄圖”早在東晉時期就已出現。目前可以見到的、創作時間較早的“起蟄圖”為北宋科學家、畫家燕肅所繪的《春雷起蟄圖》。燕肅的畫作存世不多,像《春雷起蟄圖》這樣頗具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更是少見。
此畫作整體構圖分為江岸與溪口、大江與對岸、天空與云層三個部分,分別構成畫面的近景、中景和遠景,具有很強的層次感。近景大約占據畫幅的一半:匯入大江的溪水岸邊有幾株大樹,在強風的吹襲下樹木的枝條從右向左在風中搖擺起伏,畫面稍遠處左邊溪岸的樹木枝條也同樣隨風蕩起,預示著風雨欲來。在江岸溪口處停著幾艘已經落了帆、只有桅桿立著的小船,船上與岸邊的人們或坐或立,似在仰頭觀望不遠處大江對岸風云突變的天氣景象。中景約占據四分之一的畫幅,表現的是強風吹襲下江中波濤滾滾,江對岸有山石樹木,山坳間還隱約可見幾間房屋。遠景則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天空,空中烏云密布。在畫作右上角烏云的底部,有一條白線穿過薄云,彎曲著斜向下延伸而出,若隱若現。按照畫題“春雷起蟄”,似乎可以認為白線就是閃電,但觀其形態更像是尚未及地的龍卷風,原因是白線線條的弧度相對平滑,由上至下逐漸由粗變細,蜿蜒向下欲伸向地面,這些都與龍卷風的特征較為接近。燕肅《春雷起蟄圖》畫題中將“蟄”字寫作“墊”,二字在當時意義相同。
宋代以后,類似主題的畫作雖非主流,但也時有出現。現藏于中國美術館的明代畫家尤求的《風云起蟄圖》,創作于明代萬歷元年。尤求是活躍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畫家,擅白描,工寫山水,兼寫人物。這幅《風云起蟄圖》中山色晦冥、風云變幻,天穹上有飛龍隱現于云中,山下橋上有老人、童子五人,仰望云端神龍現身。水榭內有三人,臨窗眺望山間的云氣變幻。畫面右上角題記“風云起蟄”,全畫構思巧妙,上下呼應,頗有生氣。
到了清代,畫家袁江、王素、楊柳谷等人也有《春雷起蟄圖》等傳世。袁江曾在清代宮廷作畫,善畫樓閣建筑,他的界畫在繼承前人基礎上,加強了生活氣息的描繪,在當時被推為“界畫第一”。袁江的這幅《春雷起蟄圖》創作于清雍正年間,描繪了春雷滾滾、風雨欲來的景致,是畫家頗具代表性的山水界畫作品。畫面近景中的樓臺四面軒窗敞開,樓閣中的數人正憑欄觀看遠方的風云變幻。中景的江面上一葉扁舟正在風中飄搖,漁家似在努力搖櫓,這一切都仿佛預示著一場風雨將突然來臨。遠景塔院縹緲,天空中墨色濃淡的變化,似夾雜雷聲的烏云從遠處飄至。淡粉色的桃花與青綠色的綠柳點明了節氣時令,柳枝隨風飄舞,江中水面泛起波紋,都表現出畫家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繪。袁江的《春雷起蟄圖》恰如宋人詩中所吟詠:“軒窗四面開,風送海云來。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這幅畫無論是畫題、畫意還是構圖,都與燕肅的《春雷起蟄圖》有共通之處。
近代也有不少畫家仿照古人繪制“起蟄圖”,但由于此類題材很少受到藏界關注,所以在市場上表現一般,多在萬元左右,價值有待挖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