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新華
南宋范成大在《吳郡志》記載:“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元代散曲家奧敦周卿在《雙調蟾宮曲·詠西湖》中寫道:“春暖花香,歲稔時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因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諺語從元明時期便流傳開來,以至天下盡知,蘇杭也便成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百姓無比向往的地方。

《園林雅境》69×136cm 紙本水墨
于亨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1993年,他懷揣著美好的創作理想和對江南人文地輿、天然景致的憧憬,從哈爾濱輾轉到蘇州安家落戶。二十余載,他持之以恒地用手中的筆、墨、紙、硯不停的思考,抒寫著心中的江南與蘇州園林之情、景、境。

《風雅園林》80×30cm 紙本水墨
蘇州是江南富庶之地,也是文人名士、達官顯貴輩出之地,在這片溫潤的土地上處處呈現出詩情畫意般的江南小調。那粉墻黛瓦、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吳儂軟語,不同于北方的黃天黑土、高墻大院、冰天雪地、粗獷腔調。它的美是獨特的、細膩的、含蓄的、溫婉的、可人的、嬌羞的,就像這座城市常常籠罩著的綿綿細雨一樣,總是靜悄悄地滋潤著城中萬物,常常能讓忙碌的人們停下匆忙的腳步,安靜地品一杯茶、聽一曲評彈,好好享受這眼前片刻的雅致。

《園林清逸云染香》136×69cm 紙本水墨
蘇州園林則更加講究,造景中的掇山疊石、廳堂水榭、曲徑幽廊、形意洞門等等,處處彰顯出移步換景中造物主人對自然真山水的寫意情趣,景觀中的虛靜靈動、清雅秀潤,往往讓人心如止水,如風舞、如泉涌,意在追求志清意遠的田園生活。

《又是一年秋時節》55cm 紙本水墨
于亨近十幾年來的紙本水墨畫中的“精神”與“形式”,恰恰追求的就是這種對自然景物之美的靈音天成與人意天成,有象可據、隨心而造,在似與非之間抒寫著世間萬物的意象美。它不同于西方的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它是利用散點透視的原理去粗取精、概括抽象、挪移乾坤,重在表現個人的心中之意和心中之情。這種意和情是發自心底的對江南與蘇州園林景物的切身感受與體會、揣摩與理解,他將心中的江南之景與園林之景相融合,用淡墨、清墨構建出了“山色空蒙雨亦奇”般的詩意園林,而這詩意棲居的背后則是四十年磨一劍的真功夫。

《靜臥觀荷》80×30cm 紙本水墨
從1977年求學至1993年間,于亨對紙本水墨的創作就從未間斷過,而那時的創作環境決定了他大多數作品抒寫的都是故鄉的玉樹白雪、群山峻嶺等北方自然之景的崇高美。從1993年南遷至今,則多以江南美景和園林為題材進行創作,在他花了將近十幾年的時間嘗試以紙本重彩的方法勾勒江南水鄉之境,又嘗試無骨畫法的人物和花鳥以尋找適合自己的水墨語言,直到2008年開始終于摸索到了恰當的、適合自己的作畫方式,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氤氳之美的繪畫風格。

《借得湖石秀 荷塘景物新》69×136cm 紙本水墨
在此期間,他并未恐懼因地域改變而造成的“水土不服”,而是以“勤能補拙”的信念,二十多年來不斷地嘗試與實驗,畫面中看似“游戲”的水墨,逸筆草草、率性點畫,似乎缺乏嚴謹,實則源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扎實的易簡功夫,其原因有二。
一是擁有藝術家和教師雙重身份的他,除閉門創作、思考之外,常年帶領著年輕的學子們沉浸在蘇州的大小園林和水鄉之中,用筆快速地、以線的形式記錄著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境時,對園林不同或相同景色的瞬時記憶和圖像感知。這種感覺是轉瞬即逝、不可重復的,但卻是創作需要的厚積薄發的蓄電池,每每要創作時,便能釋放能量、意氣風發、一氣呵成,這就是他易簡功夫背后最重要的基本功。

《園林空濛清林逸》69×136cm 紙本水墨
二是從近幾年水性化的水墨畫語言和圖式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品讀出他對“水”這一無形、無色、無味的物質材料的重視、研究和運用。正如古希臘哲人泰勒斯所說:“萬物都從水中來。空氣是呼吸的水,江河是流轉的水,云是飄飛的水,植物是站立的水,人和動物是行動的水……”總之,“水”是世間物種起源的搖籃。因此,通過品讀他園林題材的紙本水墨作品,不難感受到多年來他對水的獨到理解。他有意改變傳統寫意畫中所重視與強調的筆、墨、紙、硯的關系,獨辟蹊徑將重點轉移至水與筆、水與墨、水與紙、水與氣的關系上,他利用手中的筆來打“太極”,其中所形成的“氣”,便是自身多年來修養的藝術精神,這種精神將水之柔體現在它“無骨”的特性;水之硬體現在它強有力的可流動性和滲透性;水之美體現在它晶瑩剔透的高尚性和純潔性,最后秉性匯聚并掌控在他的腦、心、手和筆中,從而形成圖式中的“氤氳”之氣,它是雅潤的、朦朧的、意向的、抽象的結合體,是詩意的棲居。

《境遠》55cm 紙本水墨
水之“無骨”“純潔”的秉性在于亨的畫中轉換成不用墨筆,而是用飽含淡墨的筆去描繪和用飽含水的淡彩或淡墨染成,雖沒有恢弘的、擲地有聲的筆跡,卻以色的濃淡為骨點燃畫中的氣骨,這一所謂“氣骨筆跡”的創作、傳承、改變是困難的,但他認為這一畫法確是將詩情畫意、煙雨朦朧之江南美景表現的淋漓盡致的最適宜的畫法。
這種畫法中的一染而就,不專于形似,手與筆跟隨著創作情感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在強調用筆的書寫性和造型的寫意性的同時,在已然極為豐富的圖式語言中還增加了幾種抽象的幾何語言。盡管是簡單的直線、斜線或曲線,但卻為它疏淡雅逸、玲瓏剔透、淋漓恣肆的畫面又平添了幾分童趣,使得整個畫面自然而和諧

《逸園》136×69cm 紙本水墨
于亨創作中的世界是安靜的、時間是靜止的,作為物質材料的水與墨、墨與筆、筆與紙、紙與水渾然一體、相互交融,就像古琴中演繹的高山流水,思緒在回憶中飛快地指引著手中飽含著水的筆墨,在紙上行云流水般的構建心中的幻境,然而這一過程也不完全是感性地揮發,也有理性的力量作為指引。似如柏拉圖的《回憶說》中所說:“靈魂為什么能夠回憶起理念?是靈魂降臨在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在非物質的世界中看見了實在的純形式,獲得了關于萬物的知識,只不過在降入肉體后將它遺忘了。而當靈魂在物質世界的塵世生活中再次看見這些同類的事物時,便能回憶起那些被遺忘的形式。”這就是于亨畫中“水墨適心”的“易簡功夫”與“氤氳之美”。

《金池松石福滿園》69×136cm 紙本水墨
老子《道德經》中的第八章首句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面對信息時代浮躁、焦慮的現代人,于亨紙本水墨畫中的每一點淡墨所構建出的景致,都在水與淡墨、淡墨與清墨間交錯的清單影子和留白中形成物象,讓水的天性盡興注釋,用水與墨、墨與水的疊層交錯描繪著作者理想中的江南之景與蘇州園林之境。
藝術簡介

于亨 1957年生于黑龍江,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國墨書畫院副院長、蘇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美術總監、北京京華美術館中國山水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入選并獲獎,其中多幅作品先后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交流中心等專業機構與文化團體及個人愛好者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