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靖皇后紅暗花羅五毒方補方領女夾衣(背面局部)
時值陽春三月,大地春回,大街小巷行人如織,而女性服飾更是呈現出一派五彩繽紛的春和景象。3月8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勞動婦女節”。與古代女性相比,現代女性的境遇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時尚領域也有了更多選擇與表達的自由。
在婦女節來臨之際,梳理古代女性過節的“穿戴之美”,回顧她們所經歷的“時尚史”,既是為了真正認識傳統文化,擷取并傳承其精華,也是為了思考服飾所折射出的社會觀念變革,寄望于女性群體更加獨立且美麗、奮進而優雅的未來。
順應天時:簪四時花,著四時衣
作為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在現代工業興起之前,農業一直是中國的國之根本。春種秋收,順應天時的觀念深深植根于農業文明的核心,在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印上了深刻的時間烙印。
以服飾而言,古人愛簪花,花以時令鮮花為尚。春天以桃花、杏花等為多,唐代劉禹錫寫桃花“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竹枝詞》),宋代陸游寫春天里小販叫賣杏花“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夏天則以蓮花、茉莉等為盛,宋代洪咨夔寫詞云“正好簪荷入侍,帕柑傳宴”(《天香》),蘇軾寫海南風光,有“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題姜秀郎幾間》)佳句。秋天最受喜愛的花,當推菊花,所以唐代杜牧形容重陽節的景象是“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待到冬天,梅花綻放,暗香浮動,“袖籠玉梅三百朵,為卿低插鬢云傍”(清代孫原湘《簪梅》),玉梅低插,為鬢云增色,也是一份難得的冬日雅致。
除頭上插戴之外,古人穿衣也往往依照時令季節而調整,對時季的強調,發展到明代,遂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穿衣制度。晚明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詳細記載了明代宮廷的穿衣細節:臘月廿四日祭灶到正月初一,宮眷內臣穿葫蘆景補子和蟒衣;正月十五元宵節,穿燈景補子和蟒衣;三月初四,換穿羅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插楊柳枝于鬢發上;四月初四,換穿紗衣;五月初一至十三,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初五端午節賞石榴花,佩艾葉;七月初七七夕節,穿鵲橋補子;八月,賞秋海棠、玉簪花;九月初四后,換穿羅重陽景菊花補子蟒衣,并抖曬皮衣,制衣御寒;十月初四日,換穿絲;十一月,百官傳帶暖耳,冬至穿陽生補子蟒衣。
補子,是明清官員在常服的前胸后背上縫制的方形或圓形圖案,原用以區別官位等級。從《酌中志》的記錄來看,明朝宮廷女眷也可以穿補子蟒衣,而補子圖紋則根據節令的變化不斷調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明代應景紋文化。
諸色紛呈:五時衣,色相宜
明代應景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頻繁出現,說明當時人對四時變遷、春去秋來的自然變化極為敏感,這是中國傳統天人感應思維的某種表征,而這種敏感不僅表現在以圖紋迎合天象,還反映在色彩和時令的對應中。
早在西漢,皇帝的著裝色彩已經根據季節規律變化,天子服制“大抵以四時節氣而為服飾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參見周錫?!吨袊糯検贰罚?。到東漢,四時衣變成了五時衣,《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就提到陰太后的遺物中有五時衣?!吧嫌兴?,下必甚焉”,傳統社會是尊卑有別的等級社會,服飾傳播大抵也遵循從上至下的傳播路徑,宮廷喜好便不可避免地影響并左右了民間習俗。所以,到南北朝時期,江南一帶“嫁娶新婦,必有五時衣……五時者,謂春青、夏赤、季夏黃、秋白、冬黑也”(參見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Q筆》)。
除了大致的季節色彩之外,在某些特殊的節日,為營造獨特美感,女性會偏好某種服裝色彩。比如元宵節和中秋節,都是時逢十五,明月當空,女性偏好穿白色衣裳以襯托夜色。元宵節穿白的習俗可能始于宋代,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述,“元夕節物,婦人……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相沿成習,明代女性元宵節愛穿白衣,在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習俗的小說中也多有記述。如《金瓶梅》假托宋朝背景寫明朝故事,書中對女性元宵節穿衣有生動的細節寫照:第十五回,西門慶的妻妾元宵節登樓看燈,“吳月娘穿著大紅妝花通袖襖兒,嬌綠段裙,貂鼠皮襖。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都是白綾襖兒,藍段裙”;第二十四回,正月十六晚上,西門家的女眷出門走百病,“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綾襖兒,遍地金比甲”。孫殿起編輯的《北京風俗雜詠》中解釋走百病,“正月十六夜,京師婦女行游街市,名曰走橋,消百病也。多著蔥白色綾衫,為夜光衣”??梢?,正月十六女性出門走百病,是明代以來的北京習俗?!督鹌棵贰返墓适卤尘耙劳袨樯綎|省,但距離京城不遠,加上商貿流通頻繁,因此習俗與京城相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紅色,也是女性過節所喜愛的顏色。紅色在中國傳統色彩中屬于正色,代表著典雅、端莊,古典詩文中關于“紅裙”、“茜裙”、“石榴裙”的記錄不勝枚舉,可見紅色之受歡迎。《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宮女多穿紅襖,搭配青色下裙,也就是“紅配綠”,形成強烈的撞色沖擊效果,盡顯熱鬧氛圍,而后方背景更是大片渲染紅色,足見紅色在傳統色彩體系中的重要性。從圖中能看到,除了紅配綠宮女服裝也常以綠色配藍色――綠色代表草木色,意味著生命勃發,藍色意味著潔凈祥和。這幾種顏色,差可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所偏好的節日服飾顏色。
各歸其位:定尊卑,別上下
紅色,在傳統服飾體系中還有另外的含義。如上文所述,《金瓶梅》中的女性大都喜歡穿白綾襖兒,但西門慶的正室夫人吳月娘,在妻妾同堂的場合,卻往往是一襲紅衣加身。相比較而言,紅色穩重,白色飄逸,青春貌美的女性,通常會更偏好白色,以彰顯活潑靈動的氣質。吳月娘正值妙齡,本應如同其他人一樣喜歡白色,但為了凸顯自身的正室地位,她不得不壓抑自我內心對情感、美麗的自然需求,而代之以禮教的面具??梢哉f,紅色和白色的對峙,折射了妻妾之分、嫡庶之別,而這正是傳統服飾體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中,服飾是區別身份的重要標志。比如同樣是貴族女性戴的鳳冠,卻因為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細節規定:《宋史?輿服》記載,“皇后首飾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數,并兩博鬢。冠飾以九龍四鳳……妃首飾花九株,小花同,并兩博鬢,冠飾以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