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黛裙釵飾嬌娥,妝奩器用暖閨閣。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具,似乎只能在影視劇中尋找答案。3月6日上午,一場清末江南女性用品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拉開帷幕,78件100多年前的婦女用品,真實勾勒出彼時江南女性的生活狀態。
服務家庭是封建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傳統定位。“德、言、容、工”是舊日評價女子品行的標準。封建社會中,下層階級的女性是無法讀書識字的,中上層階級的女子讀書識字所能接觸到的也主要是《內則》《女兒經》《列女傳》等訓導女子明理守貞的讀物。清末的江南地區相對富裕,女性相夫教子之余多從事紡織、刺繡等女紅工作。謙恭和順、長于烹調、精于縫紉刺繡成為刻畫當時江南女性形象的常用名詞。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從藏品中遴選出78件精品,涵蓋女性服飾、生活用品、織繡等門類,從多個方面還原清末江南女子的生活,并以時間脈絡再現一個江南女人的一生。
“抓周”是清代人生命初期的一次帶有預言性質的儀式。女孩子的抓周道具和男孩子完全不一樣,笸籮里放著鏟子、勺子、剪子、尺子、花樣子的模型,顯示出當時的長輩還是希望女孩子長大后善于持家,巧于女紅,服務家庭。
展柜中,陳列著從民間搜集來的清代繡鞋,件件小巧無比,猶如兒童的玩具,但里面包裹著的卻曾是令人唏噓的“三寸金蓮”。
清末流行的《纏足苦》這樣唱道:“纏足的苦,最苦惱,從小苦起苦到老,未曾開步身先裊。不作孽不作惡,暗暗里一世上腳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館員梁淑娟告訴記者,封建社會里,纏腳是女人一生的噩夢。女孩纏足,一般在五六歲就已開始,其方式是用長布條將大腳趾以外的四個腳趾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形成筍形的“三寸金蓮”,其慘其痛,可想而知。1911年辛亥革命后,從城市到鄉村的纏足陋習逐漸開始廢除,但真正全面廢除要等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如今,散落在民間的三寸金蓮繡花鞋,已經成為那段黑暗歷史的生動見證。
絨花是帶有濃重南京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此次展覽中就有多件清代絨花精品。絨花,諧音“榮華”,有吉利富貴的寓意,舊時南京女子每逢一事三節(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中秋)都要佩戴絨花。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搭配,寓意也各不相同。比如,以桃、石榴、佛手和聚寶盆做造型的絨花名為“三仙聚寶”,寓意長壽多福,誠心如意;以百合、柿子、蓮花、喜字做造型的絨花名為“百世連喜”,象征著好日子連綿不斷。
牡丹紋繡花裙、粉色牡丹紋短袖旗袍,清末女子的服飾美不勝收;雙喜花卉紋壓發扁簪、蝶戀花銀鍍金簪、花卉紋銀步搖釵、蓮蓬形發簪……江南女子的精美頭飾令人眼花繚亂。展品中怎么會有一件“蟾蜍桂花紋銀頭簪”?丑陋的蟾蜍為何會爬上女子的發簪?梁淑娟介紹,清代女子頭飾上有各種吉祥紋飾,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多子多福的寓意。而在古代人看來,蟾蜍也是一種瑞獸,有招財的“功能”。
“清代江南富裕人家女子的生活中,含有吉祥含義的物品無處不在。”指著這些難得一見的展品,梁淑娟告訴記者,清代女子會在床上掛麒麟送子紋掛件、連生貴子床簾、多子多福床簾,還會在門上掛鳳凰紋繡花門簾。寬大的袖口也暗藏著“吉祥密碼”。展品中有一對花鳥紋挽袖,猶如一對水墨立軸。梁淑娟說,挽袖又稱衣袖,是清代婦女上衣的裝飾性袖口,多為刺繡工藝,這對挽袖上是清新俊逸的水墨花鳥,花卉濃淡相間,生動再現了舊時江南女性的愛美天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