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昂·博納 圣丹尼斯殉道(局部) 布面油畫 藏于法國先賢祠
萊昂?博納(L on Joseph Florentine Bonnat,1833年-1922年)出生于法國巴約尼(Bayonne),1846年到1853年,博納前往西班牙,其父親在馬德里開了一家書店。在打理父親的店鋪時,博納臨摹了大量古代大師的作品,逐步培養(yǎng)了繪畫的熱情。后來在馬德里跟隨馬德拉佐(FederigoMadrazo)學習繪畫。他的許多肖像作品深受委拉斯貴支、朱塞佩?里貝拉和其他西班牙大師的影響,同時他還曾在普拉多博物館研究過提香和范?戴克的作品,所以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1853年回到巴黎,博納在歷史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工作室短暫學習(德拉羅什工作室因老學員惡作劇導致一名新學員心臟病突發(fā)身亡而被迫于1854年關閉)后進入萊昂?科涅特(Leon Cogniet)工作室。盡管多次嘗試,他最終還是沒能贏得羅馬獎,只獲得二等獎。然而,他的家鄉(xiāng)巴約尼的獎學金允許他在羅馬獨立度過3年(1858-1860)。在羅馬逗留期間,他與埃德加?德加成為了一生的摯友?;氐桨屠?,他與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一起在他的私人工作室里收徒授課。博納的早期經歷使他掌握了多門外語,除了他的母語法語外,他精通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以及英語,因此在巴黎很受學生歡迎,為人熟知的學生包括薩金特、卡耶博特。
博納在19世紀下半葉一直以肖像畫聞名。創(chuàng)作了包括法國總統(tǒng)《儒勒?格雷威》(現(xiàn)藏于奧賽博物館),《維克多?雨果》(現(xiàn)藏于凡爾賽宮)等一系列名人肖像,這也讓他在1869年獲得了榮譽軍團勛章。在眾多肖像畫中以《維克多?雨果》的肖像最著名,傳播最為廣泛。畫面中雨果被安排坐在一張書桌前,表情嚴肅,目視前方。色調都以低沉的黑色為主。雨果支撐著太陽穴的手被博納刻意安排放在《荷馬史詩》上,從側面反映了雨果的文學造詣。雨果“思考的智者”式的面部表情,使得觀者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了雨果沉思的眉眼之間。這幅畫像在1879年第一次在沙龍展出就獲得極大好評,也讓他名聲大噪,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肖像畫家之一。
著名作家左拉(émile Zola)和藝術評論家泰奧菲爾?戈蒂耶(Th ophile Gautier)是博納的支持者。博納的作品雖有古典主義風格,遵循著嚴格的學院體系,強調素描和解剖,但并不在意畫面的平整與光潔。他的作品筆觸雄健不失飄逸,精準的畫面也有著強烈的力量感,藏于巴黎博物館的《耶穌釘上十字架》最能體現(xiàn)他的這種繪畫主張。因此戈蒂耶稱贊他是“布格羅的對立面,具有鮮明的自然主義和非表面光潔?!?/p>
19世紀的法國畫家都將承擔國家大型歷史壁畫項目作為藝術成就的最高象征,歷史畫的功能會隨著這些經典的建筑而流芳百世。而博納最為著名的項目即為如今人們進入先賢祠的第一張壁畫《圣丹尼斯殉道》。畫面中天使降臨,被殘忍斬首的圣丹尼斯,竟起身拾撿自己的頭顱,審判者與行刑者在這一瞬間表現(xiàn)出強烈的驚訝與恐慌,甚至落荒而逃。畫面中其他殉道者身首分離的遺體,以及鮮血淋漓的場面,營造出極大的戲劇般的震撼力。正如評論家朱利葉斯?卡普蘭(Julius Kaplan)把博納描述為“注重藝術上的簡單,一方面強調整體效果,另一方面又強調繪畫的嚴謹性。”因此與先賢祠其他壁畫相比,博納的作品尺幅并不算大,但與勞倫斯、格羅、卡巴內爾對照也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當宏偉的先賢祠的頂光照射在這些鴻篇巨制上,誰曾想到這些被歷史遮蔽的巨匠會與這座法國歷史的名人堂一起不朽。曾有人說他們如同中國永樂宮、敦煌壁畫一般,留下了經典而忘卻了名字。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些在先賢祠留下巨作的人,都是那個時代赫赫有名的翹楚。如果我們扒開歷史的迷霧,在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就能非常直觀地找到答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