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永青 《大招貼(之2))》1991-1992年,油畫
盡管當代藝術存在很多問題,面臨許多挑戰;它也許并不適合當代社會所有族群的文化理念,所有人們的價值追求;但應該承認,當代藝術仍然是全球范圍內,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所有藝術中,最具普遍的話題意義,最有生氣和活力、最具批評、質疑和探索精神,也是最有未來生命力藝術。
當代藝術不僅僅只是一些當代藝術家,也不只是一些當代藝術作品,它還是一套價值體系和一套運行機制。
如果有了這個基本判斷,那么當代藝術家中出現欺騙、抄襲、作假的行為,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更談不上當代藝術的天塌地陷。如林肯所說,一個人可以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人,也能在任何時間欺騙某一個人,卻不可能在所有時間欺騙所有人。當代藝術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一直都有,至于某個人的問題,出現時間有遲早,當代藝術不會因為一個人在一些時候,在一些作品中出現的過失而否定他的全部;更不會把一個人,一些人的問題,當作整體的問題;如同不能因為某些個牧師的性丑聞就認定整個神職人員都是好色之徒一樣。
藝術批評工作不是終極性的工作,而是有限的工作,它本身就是在證偽和糾錯,包括自我糾錯的過程中進行的,這恰好是批評精神的體現。所以,批評家似乎也不應因為過去為疑似抄襲的藝術家寫過文章而過于自責。大量事實證明,許多科學和學術造假確實在一段時間欺騙了所有人。
朋友之間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的過失被暴露了就從此拋棄他,劃清界線,不再認他為朋友。當然,過錯就是過錯,也不能因為他是朋友就刻意找理由為他開脫。
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理性的態度是把它當作一個常態事件,就事論事,該道歉的道歉,該澄清的澄清,該走法律程序走法律程序。抄襲作假的事哪個領域都有發生,它源于人性的自私和貪欲,它的責任在于個人,而不是專屬哪個群體和界別的癖好,更不是當代藝術的所愛。遏止的辦法只能通過健全法律機制和行業規范,將持續不斷地揭露常態化,而不是借題發揮,刻意放大和引申,更不要變成媒體或自媒體的娛樂和狂歡,成為一場全民的道德公審。
在道德的問題上,我們每個人最要緊的做好自己。
孫振華,先后在文學、美學、美術史專業學習,1989年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雕塑》主編、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