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功慤 《風景系列20190101》 油畫 2019

陳鈞德 《山深云滿屋》 布面油畫 2015
大寫的江南
李超
(上海美術學院院長助理、史論系主任、博導、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
自古以來,“江南”作為長江以南的地域概念,其內涵和外延不斷地發生變化和延化。——這是一個特定的魚米富庶的地理概念,也是一個充滿豐富詩性向往的文化資源概念。在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歷史之中,“江南”同樣成為諸多值得“舊曾諳”的故事。己亥之春由蘇州美術館主辦的“意象江南——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藝術大展”,為我們呈現江南藝術的盛事,我們得以重溫大家的風采,特別是通過第一代、第二代美術名家,從顏文樑、吳大羽、劉海粟,到趙無極、吳冠中、張功慤等,以及數十位后輩藝術家的作品,領略其中的“江南故事”,思考“意象江南”所意,正在于蘊藏其中得天獨厚的現代藝術的創造力與影響力。

劉國松《雪網山痕皆自然》紙本水墨 2017

王劼音 《荷池》 水墨 2014

周嘉政 《相斥與相融系列》-“自然觀的誤讀”No.1 雕塑 2003
誠然,江南文化的詩性與文脈,促成了“意象江南”與“中國氣派”的精神貫通。展覽別開生面,呈現出清新秀美景致的自然“江南”之中,所蘊藏著的民族精神所注的另一個人文“江南”,——那是大寫的江南。在20世紀中國藝術的歷史語境中,這種人文“江南”,為諸多藝術名家,賦予現代藝術策源的集群與生態的文化滋養;賦予中西融合形式的創新靈感。“大寫的江南”,顯現于傳統延續、西畫東漸、大眾流布歷史主線,從樣式移植到風格擇取,逐漸形成中國現代美術轉型與演變中“中國氣派”的本土化取向。20世紀前期本土藝術家,無論是留日和留歐,在江南題材的語言表達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著中西融合的傾向。

查國鈞 《混沌世界系列——鴻運》 紙本綜合材料 2015

趙渭涼 《陰陽壹號》 綜合材料 2015

盧治平 《內斂的灰色之二 》 絲網版畫 2018
大寫的江南,維系“中國氣派”,傾力于藝術語言和精神觀念的結合。無論是在留法和留日的西畫家方面,我們都能夠發現這樣的藝術事例。此次展覽近現代名家,其相關藝術探索,大致出現兩大傾向。其一是側重于西方寫實性語言與傳統寫意語言的結合。其二是側重于西方表現性語言與傳統寫意語言的結合。他們可謂“中國氣派”的成功先行者。其寫意的風景形象和人物造型中既含有逸筆潑彩的意趣,又具有表現主義風格形式的痕跡,成功地描繪出美術作品中的“中國氣派”。這種中西融合的藝術實踐,其意義正如魯迅所指出:“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來寫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國向來的靈魂……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虛,則就是:民族性。”

仇德樹 《裂變》 水質丙烯色、墨 、宣紙 、畫布 2016

周長江 《互補構圖17.8》 布面油畫 2017

尹呈忠 《昔日景觀》 漆畫 2016
事實上,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所以多以“中國氣派”為重,而“江南”題材樣式擇取,不失為其中樣板之舉。是因為在20世紀的獨特時期形成特殊的文化聯系,是因為諸多藝術家始終心懷振興民族藝術的信念和使命,同時他們的學識背景和知識結構,又使得他們在自己不同的藝術歷程中,先后多次扮演中西繪畫兼能的大家形象。風景對應山水,思考意境所為;靜物對應花鳥,考量格調所現。——歷經時代變遷,前輩藝術家在從事主題性創作的同時,也對于抒情性題材有所關注,微妙地體現出藝術家對于寫實、表現、抽象多種語言的探索思考,呈現出凝重而抒情的畫風。

許德民 《發生與選擇 ·俠骨柔情》 布上丙烯 2009

章德明 《歐州記憶-博羅尼亞》 布面油畫 2005

季平 《水墨花鳥寫生 風暖》 紙本水墨 2017
歷史地看,具有“新興藝術策源地”殊榮的上海近現代美術,立足長三角獨特的藝術集群與文化生態,呈現現代藝術精進的藝術風尚,也不失為推進海派藝術發展和演進的一股生生不休的潛流,形成了寫實性繪畫語言改良和表現性繪畫語言突進的雙重格局,這成為了現當代上海美術發展的一種關注視點。就展覽中的前輩藝術大家創作而言,他們是將寫意與表現加以契合,對于江南的風景,在中西融合的思潮和語境之中,逐漸注入本土化探索的觀念、情緒和直覺,用筆的節奏感和空間的象征性,都意味著寫實形象向形式語言的多種過渡和轉換。這使我們看到“中國氣派”所呈現的視覺造型的豐富性。其探索的核心在于,對于傳統文化因素,進行創造性解讀、重構和變體,幻化出屬于畫家內心獨特的自由和單純的想象之物,轉化為一種獨特中國意象的人文景觀。

韋天瑜 《無極水》 雕塑(不銹鋼) 2015

陳九《秋水(17)》紙本水墨 2017

姜建忠 《摩洛哥風景》 油畫 2018
大寫的江南,實則作為一種文脈基因,傳承不息,在后輩的藝術家之中發揚光大。他們以海派文化的性格氣候的契合為內制,以形式語言的強調和重視外化,形成了上海美術的特有面貌。他們圍繞架上藝術的多種手段,實施多種視覺方式的兼容并蓄和趨時務新,無疑決定了這種兼容多元的藝術格局,從心態到狀態上,都孕育和保證了意象江南中人文理想與形式探求。作品中的中國意境與格調,既作為經典傳承的回應,又擔當文化創新的開拓。雖然今時的架上藝術,與前時的文化內涵和社會背景,發生改變,但就文脈傳承的創新基因與畫家主體的精神傳統而言,依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可比性。——為此,以“意象江南”為題,不忘初心,凝練其中家國擔當與人文情懷,藉此作為向新中國70周年的獻禮之作,意義非凡。此展再諳“大寫的江南”,得以品鑒海派藝術創造之力,集中展現上海美術幾代藝術探索者的才情與智慧;溫故而知新,以“大寫的江南”切問近思“中國向來的靈魂”,并前瞻和思考,未來江南藝術生態優厚的資源轉化,以及協同發展共進的前路。
2019年2月于千蕖堂

倪志琪 《阿爾罕布拉宮No.26》 綜合材料 2018

孫良 《“幽瞳”帆布》 油畫 2010

范鐘鳴 《棲息地(水畫系列之四)》 綜合材料(水、膠帶等) 2019

意象江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藝術大展
主辦:蘇州美術館
展期:2019年2月28日 - 3月17日
展館:蘇州美術館1、2、3號展廳
地址:人民路2075號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后停止入館,逢周一閉館,節假日正常開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