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件清代晚期銀杯,高19厘米,杯口直徑8.8厘米,重325克。與普通酒杯相比,該銀杯不但體積算得上是“巨無霸”,其造型設計及杯身體現的文化,更加令人嘆為觀止。只見菖蒲叢中,蓮葉田田,亭亭玉立,三朵蓮花姿態各異,或含苞待放,或恣意盛開,或搖曳多姿,栩栩如生。杯身與底座之間,全靠蓮葉與蓮花相接,設計精巧,匠心獨具。細看杯身浮雕,一女子拄棍而立,對面老人長髯飄飄,手執竹杖,身背葫蘆,兩人正相互應答,畫面耐人尋味。整件銀杯雕工細致精湛,人物形神兼備,底座款識“仁信”清晰可辨。
藏品的主人告訴我,杯身的故事為“韓康賣藥”。三國兩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所著《高士傳》記載,東漢人士韓康,字伯休,他常游走于名山大川采藥,然后拿到長安集市上叫賣。向他買藥的人只要告訴他病情,他就會選擇適合的藥賣給對方。不過,他有個習慣,他說藥價多少就是多少,不許別人討價還價。如果買藥人討價還價,他就不賣。幾十年來,這個規矩一直未變。一次,一個外鄉女子想便宜點買韓康的藥,他堅決不肯。女子不高興道:“我只聽說長安城中有一個叫韓康的賣藥言不二價,你難道也是韓康?”韓康長嘆一聲說:“我本不想出名,卻婦孺皆知。罷了,何必再賣什么藥哦!”從此逃入山中隱居去了。
銀杯上的韓康身背一只葫蘆行醫,也是有來歷的。據《后漢書?費長房傳》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詩經》中提到,“瓠”或“壺”,指的都是葫蘆,古代的葫蘆的確可用來盛放藥物,因此民間稱行醫為“懸壺”。“懸壺濟世”便成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也是古代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元代詩人張昱《拙逸詩》中有“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一句,恰好與銀杯所刻典故相合。直至現代,人們常用“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來形容不明對方用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