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在展出的“風雅藝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展,從院藏精品中甄選出110余件書畫經(jīng)典之作,通過“雅風”與“民俗”兩個視角,用繪畫藝術講述文人雅士向往的清幽超逸,以及民間百姓生活中的風味意趣。己亥新春將至,展廳中還突出了一項延續(xù)至今且喜聞樂見的“年文化”,如一代巨匠齊白石在春節(jié)之際提筆繪制的一幅《歲朝圖》,慶辭舊迎新,賀歲歲太平。另外,在展覽期間,北京畫院也組織畫院名家開展送“福”活動;從除夕到初五,來北京畫院美術館參觀的觀眾,都有機會獲取“福”字一件,喜慶過大年。據(jù)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2月28日。

齊白石《歲朝圖 》 1950 年 北京畫院藏
“雅俗共賞”的中式美學呈現(xiàn)

齊白石、吳鏡汀、胡佩衡、徐燕孫、吳光宇等合作《暢春修禊》(局部) 北京畫院藏
在中國人的審美標準里,有一個詞叫“雅俗共賞”。“雅”,是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極致之境。它不僅體現(xiàn)于古代文人日常的言談舉止,同時也貫穿于他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可以說,“雅”是精英文化階層審美趣味的核心。高山流水,撫琴自彈,是一種雅;眾賢雅集,斗酒吟詩,是一種雅;煙云縱覽,揮毫戲墨,也是一種雅。千百年來,中國的文人墨客一直在豐富著風雅的內(nèi)涵。
“俗”,則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風味與意趣。勤勞、質(zhì)樸的中國人在勞動與生活中總結出很多有關人生的智慧與哲學。相對于文人所著意的風雅之事,中國的民俗文化就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與妙趣橫生。期許美好生活而寓意的吉祥圖案,燈籠炮竹點綴的濃濃年味,現(xiàn)實動物或虛幻之獸組成的十二生肖……這些都洋溢了滿滿的中國味道。
展覽不僅介紹了中國文人所熱衷的風雅之事,諸如讀書、撫琴、觀畫、雅集;借物言志的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寓情山水的自然哲學。同時還介紹了市井百姓的傳統(tǒng)習俗,例如對忠孝禮義的看重、對宗教信仰的信奉、對吉祥長壽的祈愿、對子孫滿堂的期許,以及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戲曲歌舞與生肖紀年。您可以來此,觀《暢春修禊》,體味清末民初北京畫壇的雅集盛況;或品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的梅蘭竹菊,看文人戲墨,借物言志。也可讀道釋人物,思索中國獨特的宗教文化;或賞《壽桃》《百子》,琢磨畫家以繪事寓意吉祥,才思巧出。
吉祥喜慶共度歡樂年

祈福迎春
每每辭舊迎新之際,中國人總會用老一輩傳下來的習俗,驅(qū)災辟邪、迎福納新。家家戶戶寫福字、剪窗花,貼年畫、掛彩燈,爆竹聲聲、紅燈盞盞,大街小巷都洋溢著新春的喜慶歡騰。然而,隨著科技化與信息化在我們生活比重中的不斷攀升,老百姓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習俗已經(jīng)開始慢慢淡忘。為此,展覽特別在新春到來之時,帶領觀眾去追憶曾經(jīng)那份“年”的味道。講述“福”字的來歷、剪紙的樣式、年畫的拓印、信箋的寄語。觀眾可以來此剪一枚窗花,貼在窗上,守望春暖花開;寫一個福字,粘于門前,請福祿平安到家;寄一張信箋,紙短情長,送出新年祝福;印一幅年畫,年年有余,祈愿豐收富足。展覽期間,北京畫院為感激多年來社會各界觀眾的支持,開展畫院名家送“福”活動。從除夕到初五,來北京畫院美術館參觀的觀眾,有機會獲取名家“福”字一件,喜慶過大年。
展覽將持續(xù)到2019年2月28日。
【展覽作品賞析】

仇英(款)《春夜宴桃李園圖 》 明 北京畫院藏
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在自家庭園邀請好友雅集,一起欣賞書畫、飲酒賞景、焚香品茗。作品中的紅衣老者即為庭院主人,他攜同家眷與好友一起在秉燭夜宴。桌上擺放的白色瓷質(zhì)酒杯與朱漆盞托是明代文人飲酒的典型用具,而收起的卷軸畫則表明主人剛與賓客一同欣賞完書畫。茶酒席后的紅木條案上,放著古籍、卷軸、賞石、青銅觚以及酒具若干,這些均顯示了此次聚會的高雅。

齊白石 《讀書圖》北京畫院藏
1919年五四運動后,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才出現(xiàn)了橫排版的書籍。在此之前,古代的書籍都是右起豎排的格式,也因此中國人養(yǎng)成了自上而下的閱讀習慣,于抬頭與低頭間俯仰天地。

李鱓《三友圖 》 清 北京畫院藏
松樹,生機勃勃,常青不老,于逆境而生,與竹子、梅花在寒冷的冬日共同生長。因此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這三種植物是高風亮節(jié)的象征,并稱為“歲寒三友”。文人寒士喜歡與歲寒三友為伴,并將其入畫,體現(xiàn)了他們對孤冷、高逸、不食人間煙火的追求。

于非闇《直上青霄 》 1958年 北京畫院藏
不同于西方的靜物,中國人的繪畫喜歡表現(xiàn)自然的盎然生機。鳥,或展翅高飛,或啾啾鳴啼;蝶,或翩翩飛舞,或留戀花叢。畫家于非闇擅長畫花鳥,為了便于觀察鳥的神態(tài)與動作,他還在家中養(yǎng)鴿。畫中的兩只鴿子,一只昂頭直上,一只回首顧盼,活靈活現(xiàn),好似一對夫妻。這是畫家從對生活的觀察中得來,可視為寫生,而畫中的祥云圖案則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經(jīng)典紋樣。

齊白石《雙螳螂》 北京畫院藏
古代的中國人通過觀察自然得知時節(jié),從而指導農(nóng)事耕作。寒冬過后,時至驚蟄,昆蟲破土而出,預示著耕種時節(jié)的來臨。因此,中國人對昆蟲是十分喜愛的。如果說山水是中國人對宏觀世界的思考,那么草蟲就是他們對微觀世界的探索。畫家齊白石熱愛生活,即使是微乎其微的小生靈,也成為他樂于表現(xiàn)之物。而且他描繪的草蟲極為真實,連昆蟲學家也贊不絕口,對于細節(jié)的處理更是精妙絕倫。

齊白石《發(fā)財圖》 1927 年 北京畫院藏
畫中之物是中國古代的計算用具——算盤,始于宋代并沿用至今。在計算器出現(xiàn)之前,中國人一直使用算盤進行計算與統(tǒng)計工作。無論是客棧、酒家、茶館、藥店,家家都有一只算盤,用來計算當日、當月、年度的經(jīng)營收入。于是,算盤漸漸又有了另一層含義——發(fā)財。畫家齊白石沒有畫錢幣,而是用一只算盤來代指發(fā)財,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與含蓄。

齊白石《十二生肖冊頁 》 1940年 北京畫院藏
十二生肖是中國特有的紀念方法。關蔚山向廠肆委托齊白石創(chuàng)作《十二生肖》,每年求兩三幅,用了整整四年時間,才集齊一套。隨后二人接下墨緣,成為好友。這套《十二生肖》并不是按生肖順序進行創(chuàng)作的,其中《如此千里》創(chuàng)作時間最早,畫于1940年,而《桃猴圖》則畫于1944年。白石老人在畫中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各種動物的特性,同時也傳達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與情感。

關良《戲劇人物》 1953年 北京畫院藏
關良所創(chuàng)作的四幅戲劇人物作品,表現(xiàn)地均為中國藝術的國粹——京劇。京劇約產(chǎn)生于清乾隆時期,是由徽劇演變而來。它在形成之初就進入了宮廷,所以對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就更高。劇目創(chuàng)作、鑼鼓唱腔、戲服臉譜等均有一套完整的程式。不同于西方的戲劇,京劇的表演藝術講究虛實結合。無需造景,一個手勢就可以表現(xiàn)推門而進;無需道具,一個動作就可以表現(xiàn)策馬奔騰。而這種以形傳神的舞臺要領,又與中國式的哲學有關。

齊白石《翠鳥大蝦》 北京畫院藏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