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館在2019年首月即迎來一個大展,“風格派及未來”中歐當代抽象藝術家聯展將于1月11日在合美術館三樓五、六、七號廳開展。參加展覽的有六位外國藝術家(其中二位為荷蘭藝術家,一位為德國藝術家,一位為英國藝術家,一位為烏克蘭藝術家,一位為華裔德國藝術家),六位為中國藝術家。以下為藝術家介紹。
藝術家介紹(排名不分先后)
Henrie tte van ‘t Hoog
個人簡歷:
荷蘭藝術家,1943年生于阿姆斯特丹,現于阿姆斯特丹生活和工作。
作品闡述:
她的抽象幾何,例如折疊或緊湊的體積總是似乎漂浮在彩色光線下。為了加強這種效果,她有時使用熒光涂料或材料。Henrie tte van ‘t Hoog也制作了多邊形體積,當它實現簡單的顏色系統時,其明顯的簡潔性變得像切割鉆石一樣復雜。對角線橫截面可以提供兩個面,甚至三個面。即使是她以冷酷和硬邊的方式應用于形狀的顏色,也不涉及任何東西,甚至沒有形式的附帶。
作品展示

Wedge XIII, 44x42x13cm,acrylic and reflective paint on MDF中密度纖維板上反光漆和丙烯,2017

Foton (Golden Edge) II, 25x21x14cm,cmacrylic and reflective paint on zinc鋅上反光漆和丙烯,2012
Iemke van Dijk
個人簡歷:
荷蘭藝術家,在萊頓居住并擔任策展人和教師。她是Leiden Academic Artcentre LAK的老師,也是萊頓IS項目的聯合創始人。 Iemke van Dijk曾在世界各地的畫廊,藝術家經營場所,博物館和藝術博覽會上展出。
作品闡述:
Iemke van Dijk的作品通常是建筑環境的一部分。 既可以作為墻上的圖畫,也可以作為墻或墻上的浮雕。 這些作品基于自然過程,默默地要求有經驗,不被理解。以版畫為背景,她的興趣轉向解脫。自2010年以來,她制作的墻面圖和地板塊基本上都是錯視畫面,通常是特定場地。
作品展示

Aluminium disc,? 40cm,Spray paint on aluminium鋁上噴漆,2017

Aluminium disc,? 40cm,Spray paint on aluminium鋁上噴漆,2018
Veronika Wenger
個人簡歷:
德國藝術家,出生于1967年,在慕尼黑生活和工作。
作品闡述:
我遇到的第一行是物理“鏈”。通過縫紉線,我意識到一條線的意思是:“收集線”,“絞線 - 直線”。由單線構成的表面可以通過“收集鏈”來定義。它看起來像一條美妙的線。線的這種處理用于剪裁以獲得真正的直線。當我站在蒙德里安的De Stijl作曲面前時,我看到終于有人清理了。我認識到秩序,安排,系統和構圖,它可以顯示整體的鏤空;一種通用語言,用于講述所有細節,自然和抽象的現實。所以De Stijl終于讓我清楚地處理了一切,我周圍和整個世界發生了什么,包括語言,思考,寫作,生活,現象學。我找到存在的最佳位置是公共空間的墻壁,包括秩序和無序,組織和解體,意圖和巧合。我今天正在尋找整體,有些人稱之為精神抽象。
作品展示

3,100 x 65cm,pencil, marker, spray on plastic鉛筆、馬克筆在塑料上,2016

Ж,160 x 125cm,tape and marker on plastic塑料上膠帶和馬克筆,2018
Michael Wright
個人簡歷:
生于1955年,Hertfordshire(英國)在倫敦(英國)生活和工作。
作品闡述:
賴特被蒙德里安的發展工作和他的作曲實驗所感動,抽象了大自然的力量,特別是“碼頭和海洋”系列。具體的節奏在蒙德里安的工作中,對稱的動態平衡,隨后影響了賴特的理解和實踐,并深刻影響了與荷蘭混凝土藝術家Henri?ttevan‘tHoog合作所產生的作品。
作品展示

Intervention 2,40x40cm,Digital Painting數字繪畫,2018

Fushsia intervention 5,40x40cm,Digital Painting數字繪畫,2018
Oleksiy Koval
個人簡歷:
1979年出生于烏克蘭基輔。1997-1999在基輔美術學院學習。 1999-2005慕尼黑美術學院Meisterschüler學習。 2010年創始節奏科。 2011年創立美麗的公式集體。精選講座和工作坊:2012年當代藝術學院新加坡。 2013年德黑蘭大學美術學院。 2016年赫特福德大學藝術創意藝術學院。 2017年武漢湖北美術學院。
作品闡述:
經驗可以被理解為將大量媒體組合成表格組合的過程。如果你把一幅畫看作是一種混合物質的組合物以及它們之間的反應,那么問題就出現了繪畫的基本組成部分(媒體)可能是什么。我區分了八種繪畫元素:顏色,表面,運動,時間,空間,光線,物質(各種材料),最后是畫家。在這里,空間和光是創造繪畫(形式)的環境的元素;顏色,表面,運動,時間,物質和畫家都是環境的元素,也是一幅畫。我通過數字方法試驗繪畫時的經驗是,這8個元素中的幾個之間的比例(關系)發生了變化。即使在使用計算機處理器進行繪畫時,空間仍然是環境的一個要素。與模擬繪畫相比,數字繪畫中的光是環境的一個元素,也是繪畫本身。由紙,織物,石頭或木材制成的表面吸收環境中的光的顏色。
作品展示

1,1,1,2,3,130 x 140 cm,marker, tape on MDF中密度纖維板上的膠帶和馬克筆,2013

sublunare welt,80X75cm,tape, ink, marker on MDF中密度纖維板上膠帶、墨水和馬克筆,2014
黃拱烘
個人簡歷:
德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壁畫系客座教授。畢業于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Jerry Zeniuk 畫室。
作品闡述:
我的繪畫通過一種自由的、不定形卻又具體的方式,探索一個與形象世界沒有指稱關系的,平面的、在視覺中卻又能夠產生空間和光及深度張力的物理表面。它是一個由畫布和原料色彩的對立統一構建填實的、直指視覺的、既自我敞開又自我封閉的真實存在。我的作品,不指稱任何觀念與對象世界,也沒有情感的介入。我著迷于材料作為視覺因素之間的對接,更在乎作品自我顯現的邏輯是否清晰鮮明,努力讓我的視覺判斷在作畫過程中能夠保持銳利而中立。以繪畫自身內部的視覺因素為依據,發問或者回答任何一種關于視覺問題的立見,并且最終落實在以材質所承載的視覺框架上。是我作畫的常態。 如何呈現作品,尋找一種作品能夠獨立自足、自我澄明的途徑,也是我工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認為,在繪畫過程中,沒有任何認知比視覺的領會更加純粹深刻。它既是當下,卻又永恒。我喜歡“形式——材料"之間來回游走!”
作品展示

Without Title無題,340 x 340cm,Acryl on Canvas布面丙烯,2018

Without Title337無題337,240×155cm,布面油畫Oil on Canvas ,2015
陳亮
個人簡歷:
1982年 生于河南鄭州
2004年 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獲文學學士
2011年 慕尼黑造型藝術學院畢業,自由繪畫與版畫專業,獲美術學碩士學位,同時獲得德國藝術 “大師弟子”(Meisterschüler)榮譽頭銜
作品闡述:
“風格派運動”這一藝術史上的“個案個例”至今已經過去百年,如同一次生物的基因突變,其影響還將繼續。繪畫其實是一個過程,即作品在一段時間來完成,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時間在一幅作品里或短或長,最終作品呈獻給觀者的時候是一剎那,我在畫畫開始的時候,盡量不去取舍自己喜惡,而把客觀的顏料和直覺在畫面中呈現出來。
作品展示

《無題2015F4》Untitled2015F4,198x189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2015

《無題2015F2》Untitled2015F2,190x180cm,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2015
李鵬
個人簡歷:
1977年 ,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2000年 ,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并獲學士學位
2006年 ,畢業于幕尼黑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大師弟子稱號
2006年 ,至今工作生活于武漢
作品闡述:
長時間面對Piet Comelies Mondrian 的樣式會讓我感到非常枯燥,但他依然是對我影響很大的偉大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我希望能找到一種豐富視覺的形式來闡述空間和色彩的理解(顏色本身在光線下觸覺的變化)。每當我面對Josef Albot 時也總會將它們聯系在一起思考,還有某些Paul Klee的畫,宛如深夜中聽到的Frederic Chopin:Nocturnes。
作品展示

Without Title4無題4,150X160cm,布上丙烯Acryl on Canvas,2018.04

Without Title2無題2,150X160cm,布上丙烯Acryl on Canvas,2018.02
劉可
個人簡歷:
1976年出生于湖南寧鄉
2003年研究生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第五工作室主任
歡樂海岸盒子藝術空間執行館長
華僑城盒子美術館執行館長
廣州美院油畫系系主任助理, 廣州美術學院青年研究會秘書長
中山大學抽象藝術與創意設計研究所研究員
現工作生活于廣州
作品闡述:
劉可的抽象藝術一直在追求一種持續生長的實在性。用多個層面迷宮式組合先將這個世界的“度”組織起來,然后在這確定的層次里讓橫豎條塊碰撞出交錯的能量外溢,產生力量對陣。當一個方塊的層面確定時,他的邊界也是對整體面的分割。對不同層次覆蓋與重疊時邊線就會發生視覺力量的變化,縫隙變得越小意識的力量就越大。不同的邊界是不同的意識的深度組合,每一條縱深的縫隙也是對空白層感知厚度的探測。與畫框邊緣之間的距離是這個層域所企及的欲望力量限度。直線與直角線是分割與覆蓋的痕跡交流。直角與直線加上層的有限與無限構成了這個游戲的基本。純粹的關聯是拉開張力的深潭。在畫面呈現的這種視覺過程里有一種不斷變化的力量,騰挪中不斷深入探求生長的力量。劉可一直以來是將個體的抽象藝術實踐與實驗藝術教學、公共空間藝術實踐三方面同時進行,之間互為能量源泉。
作品展示

日食Solar Eclipse,180x165cm,布面綜合材料mixed media on canvas,2016

月食之二Moon Eclipse NO.2 ,180x165cm,布面綜合材料mixed media on canvas,2016
馬樹青
個人簡歷:
生于天津
1976,畢業于天津工藝美術學校
1989 ,就讀于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自由繪畫專業
1994 ,移居法國巴黎普羅旺斯
2003 ,回到北京
從2015開始作為特聘教授任教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生導師
現居北京、巴黎
作品闡述:
有關風格派的個人見解:風格派繪畫中蘊藏著的數字邏輯關系為抽象繪畫輸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每件作品中的數字邏輯關系又都來自藝術家自己獨一無二的規則。個人對自己繪畫的闡述:時間、空間和色彩,是我繪畫的全部,每天所面對的是如何在畫面上憑借可視的色彩將不可視的時間、空間得以呈現。
作品展示

《無題2015 12-9。》,33X33cm,丙烯木板 ,2015-2016

《無題2015 12-10。》,33X33cm,丙烯木板 ,2015-2016
唐驍
個人簡歷:
1976年生于中國武漢
2006年畢業于德國慕尼黑造型藝術學院
現工作和生活于武漢
作品闡述:
荷蘭哲學家蘇恩梅克爾(Schoen-maekers)認為,人們通過冥想深入自然,透視現實隱秘的內在結構,這個內在結構就是“造型”。自然中存在相互對立的一對對元素,如積極與消極、男與女,空間與時間,黑暗與光明等等,都可以通過簡化而壓縮為水平線和垂直線。這個論述與蒙德里安(Mondrian)早前的“加減構成”實驗不謀而合,且拓展到更深遠。這種對于造型的理解方式同樣深深的影響著我的繪畫。通神論哲學是受東方思想影響的一種神秘主義,關于對立的二元,在我看來,和中國的《周易》中太極兩儀的演繹有著共通之處,中國哲學關于對立轉化的道家思想,以及陰陽在中國山水畫中的表現方式,再參照蒙德里安的藝術的話,或許能為中國抽象找到更多可行的出路,而不必局限在以修行名義進行的“極多主義”的重復動作中。
作品展示

sponge,160x100cm,硬海綿,有機玻璃hard sponge,plexiglass ,2017

fake grass,160x100cm,人造草皮,有機玻璃artificial grass,plexiglass,2017
王曉鳴
個人簡歷:
1965年出生于湖南。1988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學士畢業。1999年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油畫系碩士畢業。2001年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客座教授、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兼職副教授。現居東京。藝術家、策展人、日本美術家聯盟會員。
作品闡述:
知道荷蘭風格派是在1984年我就讀廣州美院油畫系的時候,當時我們有色彩構成課,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蒙德里安的作品,那時中國還沒有地方可以看到原作,我們只能通過學校圖書館的畫冊了解古典繪畫之外的西方各新流派的作品。只用單純的色彩和幾何形象來表現純粹的精神的風格派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和進入現代藝術的大門,直到今天,風格派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古典音樂繪畫創作。
作品展示

莫扎特六首維也納小奏鳴曲1Mozart‘s six Vienna Sonatas1,45.5×53cm,綜合材料Mixed Media on Canvas, 2018

圖畫展覽會,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綜合材料, Mixed Media on Canvas,200X200cm,2012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