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生 王曉輝 王 偉 老 圃 喬宜男
紀連彬 劉 佳 孫 磊 李 軍 楊 聲
岳海波 張 望 張正民 林容生 范治斌
趙建軍 姚鳴京 徐永生 徐光聚 隋 牟
曹寶泉 姜永安 曾先國 韓 瑋 韓 璐
(按姓氏筆畫排序)
‘展覽時間’
2019年1月5日-2019年1月15日
‘開幕時間’
2019年1月5日下午15:30
‘展覽地點’
大美墨韻美術館
(濟南市市中區馬鞍山路15號新世界商城9、10號客梯至五樓)
‘主辦單位’
李可染畫院 山東省文化館 山東省書畫學會
‘承辦單位’
大美墨韻美術館
‘協辦單位’
山東優度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山東中晨藝道展覽有限公司
山東源元藝術中心
山東明星傳媒
華陽藝術中心
大雅堂美術館
東方水墨藝術中心
祥草源茶莊
‘媒體支持’
雅昌藝術網 山東商報 濟南時報 鳳凰網
優酷網 新浪網 新華網 魯網 舜網
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文/鄭崗
眾所周知,中國畫是一項綜合了中國人的社會與自然理念的文化性事業。它偏向于人的審美,而且更是以愉悅人為目地,秉性里充滿了喜感和樂觀。
然而,就中國畫家而言,它是嚴肅與認真的。這就是中國畫千余年來傳承中最至關緊要的精神內涵。
大美墨韻一直堅持以學術意義下的中國畫的推廣。他們認為,中國畫的未來應當是以堅守并保持認真態度,以有序的當代意義探索為前提的發展之路。
因此他們推出了10年計劃,目的就在于此。
大美墨韻的10年計劃形成并推廣于七年前。如今,為大美墨韻所關注與研究并推廣的畫家,都已成為中國畫領域中青年畫家的領軍人物。
可見,大美墨韻的成果在中國畫的推廣方面有著鮮明的思考性,深刻的學術性。在推進書畫產業建設方面他們所倡導的學術性、經典性、研究性、可讀性推介理念,逐漸產生出其前瞻意義,在深化中國畫普及體系里有其獨特的價值,并日漸其影響。
現在來到2018年展季,所邀請的畫家天南地北,涉及中國畫的諸多門類——有首展就參與進來的,更有新晉者,總體上保持著原有的形態
這些畫家代表了當代中國畫目前的學術水平,更呈現出一種態勢——回歸有理性的探索,有理性的繼承才有歷史價值,當代前途才會明朗。
明代的徐渭一生貧苦,但他把繪畫意義與嚴肅態度看的極高“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新時代里畫家更該以此為境界。以此為序,共勉!
藝術家及作品簡介

姜永安
生于煙臺,1989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本科,2010年獲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執教于魯東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現為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一級美術師。
肖像的意義--姜永安人物肖像畫芻議
文/王揚
格奧爾格·克里斯朵夫·利希滕貝格說:“世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乃是人的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雖怒時而似笑,即瞋視而有情”,這是曹雪芹《紅樓夢》里的賈寶玉。“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是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但凡杰出的文學作品,無一例外離不開對人臉的精妙刻畫。現實生活中,臉部表情的意義也非同小可。托雷多大學的兩名心理學學生與他們的教授弗蘭克·貝爾尼里一同進行了一項研究。結論顯示,面試官根據第一印象,特別是人的面部表情,在最初10秒鐘可以就對象作出評判,而剩余時間只是為了驗證這樣的評判。醫學研究表明,人面部的表情肌有42塊,起自顱骨的不同部位,可以牽動面部皮膚,顯示喜怒哀樂等情緒。正因為人臉傳情達意的精神性作用,在繪畫中,肖像畫成了古今中外重要的一類繪畫題材。畫家姜永安近年以來,著力于對人物肖像進行刻畫,他的作品以臉書的形式,傳達其獨特視角下的人文關懷與深度思索。
初見姜永安的人物肖像畫,讓人產生極為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他的作品明顯有別于其他以記錄為主旨的肖像畫,在客觀的描述之外暗含了畫家主體情緒的流動,不動聲色,卻令人動容。他的作品對象有歷史人物,如張愛玲、李潤青、顧城。有普通黎民百姓,如村頭老人、臨時工、伴兒。張張無聲的臉都能牽起人心頭莫名的震顫。顧城的臉,蒼白空洞,眼角的血絲反射出詩人內心的神經質。李潤青的臉,平靜中帶著落寞,那是一個人權力得而復失之后回歸平凡的狀態。而他描繪更多的,是底層百姓那一張張枯槁滄桑、飽經風霜的臉,面部溝壑縱橫、須發凌亂,傳達出無言的孤獨和蒼涼。可以說,姜永安的肖像畫關注的始終是歷史上的悲情人物,或者困苦的黎民百姓,透露出一條持續的主線,那就是人生的苦難和悲愴。

《少年》 水墨紙本 96cmx190cm 2017
對于人生的無奈,大多數人都有體會。佛家說人生有幾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歷代王朝歌舞升平、夜夜笙歌之后是無一例外的國破家亡、山河破碎。富家子弟往往幾代顯赫之后便面臨家道中落,門庭冷落。因此有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感嘆。唐詩宋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道出了人生苦短的悲情,吟出了世事無常的感傷。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過去一切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到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人是群居動物,但永遠無法拒絕孤獨感的存在,它不僅發端于每個生命個體的獨一無二性,更是無奈的社會現實使然。姜永安把對每一個體的關注納入整個社會的龐大系統之下,表現出一個現實主義畫家對于人與社會關系的深度思考。他畫美國槍殺案的主角趙承熙,展示現代文明掩蓋下的人性喪失和毀滅。他畫被美軍從洞穴中拖出來的薩達姆,和死亡現場的卡扎菲,展示風云人物面臨絕境時的潦倒和慘烈。他畫遭受家暴的婦女和在強拆中受傷的群眾,以人物悲憤的神態,無助的絕望控訴那染血的現實。他的作品脫去了唐詩宋詞式的小資情調,充滿客觀冷靜的直視和嚴肅的批判。在他的筆下,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褪去光環后的真實和蒼涼。

大屏1 紙本水墨 190cm×96cm 2017
姜永安對筆墨呈現方式的嘗試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他力求在肖像中表現敘事性的情節。中國繪畫自宋元以來講究逸筆草草,特別是文人畫興起之后,更重心境營造,繪畫似乎成了文人之間清談雅集、淺吟低唱的自娛墨戲。20世紀初,康有為等一批愛國人士提出改良中國畫的主張,并由“徐蔣”體系的確立和延伸,構筑起現實主義繪畫的雄厚地基。一時間出現了許多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優秀作品,為中國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姜永安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吸取了前輩的精神,表現出他的執著與堅定。他和許多迎合市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畫家不同,以對藝術的絕對忠誠,和對自我的絕對真實,擔負起一個有良知的藝術家內心深處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作品沒有欲說還休的矯揉造作,沒有推杯送盞的紙醉金迷,而是在人臉這一有限卻最為傳神的介質中,訴說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于唏噓感嘆之中提出對于現實的思索和警示。

大屏2 紙本水墨 190cm×96cm 2017
而他駕馭筆墨的能力也極為高超,畫面中濃淡干濕的層次感,線面交匯的融合感,掌控得恰到好處。他針對不同個性和場景下的人物,以千差萬別的表現方式來呈現對象。有的人物造型精準,有的則變形夸張;有的肖像臉部大筆平涂,通過墨色的暈染來造勢,有的則細細勾畫,每一道皺紋,每一寸翕動都不放過;有的注重整體呈現,有的則表現為碎片化。他以自身對生命的體驗融入筆、墨、水的世界里,把中國畫的水墨氣質和西方思辨哲學結合起來,使筆墨服務于情節,形式統一于內容,以中國畫的形式語言,將西方哲學的批判和追索精神進行到底。

號碼(1) 紙本水墨 192cmx96cm 2016
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這是作家對人生失望后的決絕闡述,而對于畫家姜永安來說,他不做主觀的闡釋,只是客觀的呈現。他筆下的人物,不美化,不丑化,穿越了古今中外的時空間隔,指向人類共通的表情語言。和他的肖像畫相對,人會猝不及防地被拉向現實無情的壓迫之下,沒有任何言語,卻蘊含著令人震撼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他的肖像畫拋棄了精致的利己主義,映射出社會的沉疴痼疾,以冷靜的視野和獨特的角度,揭示人生里赤裸裸的灰暗,展現普羅大眾嚴峻的生存現狀和滿目瘡痍的生命本質,他的作品承載的已不僅僅是筆墨本身,而是沉甸甸的,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白朗寧曾說:“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當我們與姜永安筆下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肖像畫相對時,靈魂得到洗盡鉛華的凈化。而畫家的人格品性、社會責任感,他的高貴與純粹,已然在這方寸的肖像畫之中了。
作者介紹:王揚,原名王飏,江蘇省國畫院美術理論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號碼(2) 紙本水墨 192cmx96cm 2016

號碼(3) 紙本水墨 192cmx96cm 2016

號碼(4) 紙本水墨 192cmx96cm 2016

號碼(5) 紙本水墨 192cmx96cm 2016

號碼(6) 紙本水墨 192cmx96cm 2016

號碼(7) 紙本水墨 192cmx96cm 2016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