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慶龍
2018年12月23日,中國美協召開九屆一次理事會議,江蘇省美協主席周京新全票當選中國美協副主席,陸慶龍全票當選中國美協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現場
陸慶龍,1964年生于江蘇射陽,1987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委員、文化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水彩·粉畫藝委會主任、鹽城市文聯副主席、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江蘇省書畫院副院長。

那方厚實的大地——陸慶龍作品展序
陸慶龍辦畫展,我是應該為他寫幾句。
因為他以一顆真誠的心描繪了大地上、陽光下,憨厚、善良、勤勞、純樸的農民工。那強光下睜不開的雙眼,眸子里映著深藍的天,那老實巴交的嘴,厚厚的唇邊帶著干裂,微張著,在吮吸泥土的芳馨,那布滿老繭的雙手緊握著工具,默默地看著夕陽下山……
這些仿佛雕像的軀體屹立于大地,他們超出地平線,在天空下,訴述著勞動的歡樂……
這些以人為中心的刻劃,使得作品親切感人,水彩、水粉、油畫的光色歌頌的是天底下永恒的美。
當然,與此同時,生于蘇北平原的陸慶龍,還將月光投向這片深情的大地。在這坦蕩無垠的原野,挺拔著白楊,縱橫網狀的水溝是大地灌溉的脈絡。粉綠的油菜,黑灰的土壤帶著春天的希望;蔥郁的莊稼,如墨的小河,伴著夏云,洋溢著生機;金黃遍地,橙染叢林,天高氣爽的秋一片靈明;白雪皚皚,車轍綿延,冬的沉靜預示著春耕的農忙……
這,也是我家鄉的土地。
勤奮,執著、敏思的陸慶龍運用平涂漸變,底色覆蓋,冷暖相間等藝術手法,使得水彩這一畫種從輕盈、透明向厚重、凝練的審美轉化,非常貼切地表現了蘇北大地的人和景。這是可以認得出地名的繪畫,所謂“認得出”是指氣息、氣象。這也是可以呼得人名的繪畫,所謂“呼得出”是指慶龍畫出了人的性格,畫出了人與人不同的鮮明特征。“認得出”、“呼得出”是作者長期深入生活,將自己融入其中的結果,這種似曾相見而又熟悉得像老朋友的真切感受,融匯了作者對生活,對表現對象深深的理解,也體現了作者藝術的提煉,在“類型化”與個性之間的分寸把握,我更為感動的是作者面對普通農民工,既是“平視”,也是“仰視”。他以平常的心,溫潤的情,寫實的基調為他們造像,挖掘出其平凡中的高尚,在同情、歌頌、贊美中描繪出他們的心相。看他畫的農民工,我們是可以聽到其“鄉音”的,可以走上去問一聲“老鄉,你好!”,我們也可以見到額上豌豆大的汗珠,向下順流滴在松軟的土地上,握著他們粗大的手,感受到其體溫……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后,在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他們遠離了故土,來到城市。新的見識,新的生活,在茫然、希望等復雜情感交織中塑造了自身的性格與品格。他們為新建設出力流汗,暫居都市的角色使他們成為特殊的群體。多年來,他們成為畫家,雕塑家表現的題材。有調侃的,有獵奇的,有故作同情的……因此,奇相、怪相被印刻在對農民工的記憶里。近代繪畫史上,也有表現普通勞動者的,如司徒喬筆下的《老華工》等,那是帶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而今天的農民工滿懷著向往和憧憬來到城市,他們的孩子也入了專門的子弟學校,他們看著大樓崛起,勞有所酬……
農民工,應當是美的表現對象!
陸慶龍不為題材而題材,不為流派而流派,不為主義而主義,也不為空泛的理論而作畫,他將發自內心的感動、感恩流于筆端,化為陽光下彩色的世界,表現“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人群,表現那方厚實的大地,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這是他心中的“巴比松”,是理想的樂土。
胸中有人民,筆下有乾坤。
作為國家美術殿堂的中國美術館,其根本的價值取向就是發現人才,弘揚大美,由中國美術館主辦并得到中華藝文基金會支持的學術邀請展,便是在這樣的理念下開展的。通過作品發現人才,通過培養人才而創造作品,良性循環,促進事業不斷發展。
我們恭逢盛世,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如春風,吹拂文藝大地。我們相信,為人民抒懷的作品一定會為時代所點贊!
愿作品中的陽光溫暖著我們。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2017年9月26日于紐約
作品欣賞:

《漁歌》系列之一布面油畫 200cmx250cm 2017年

《漁歌》系列之二布面油畫 200cmx250cm 2017年

《漁歌》系列之三 布面油畫 200cmx250cm 2017年

《望果節》布面油畫 180cm×200cm 2015年

《集市上的人們》布面油畫220cmx400cm 2017年

《大地之子》布面油畫 200cmx360cm 2017年

《工閑時分》布面油畫 200cm×180cm 2009年

《我們的父輩》布面油畫 200cmx180cm 2017年

《喜迎親人歸》紙面水粉145cm×145cm 2012年

《卸甲》布面油畫200cm×180cm 2014年

《祥》紙面水粉 130cm×160cm 2013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