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北京畫院聯合主辦,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共同承辦的“人中奇逸——李鐵夫藝術精品展”于12月12日上午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油畫家鐘涵,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著名油畫家張祖英,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謝昌晶,廣東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校長、廣東畫院院長李勁堃,廣州美術學院副校長王躍生,北京畫院黨委書記劉寶華,中國油畫學會秘書長雷波,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北京畫院副院長杜軍山,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中共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惠紅,中共鶴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招文娟,鶴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胡杰,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原院長尹吉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原館長王璜生,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原館長王見,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鐘文彪、胡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媒體界朋友等出席開幕式。靳尚誼、邵大箴、李勁堃、吳洪亮、周惠紅為開幕式致辭。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薛良主持。
開幕式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先生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致辭

廣東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校長、廣東畫院院長李勁堃先生致辭

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先生致辭

中共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惠紅女士致辭

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薛良先生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

嘉賓合影留念
01
李鐵夫作品首次走出廣東
作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與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系列最重要展覽之一,及北京畫院2018年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家系列展”收官之作,本次展覽以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李鐵夫作品為主,同時匯聚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的珍藏,全面涵蓋李鐵夫創作的油畫、水彩、國畫、書法、手稿等多個藝術門類的精品力作73件套。本次展覽為建國以來李鐵夫作品首次走出廣東在北京展出,為首都藝術界與公眾認識、欣賞李鐵夫藝術提供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02
“中國油畫第一人”

李鐵夫
李鐵夫出生于廣東鶴山,晚清時期赴北美洲謀生與學藝,在海外生活長達四十余年。他曾追隨美國藝術大師薩金特、威廉·切斯等人學習,對油畫寫實造型和表現有深入研究,同時又擁有良好的傳統文化底蘊,在西畫人物、靜物、風景以及中國書畫方面都有突出造詣。他的藝術業績為我們研究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西畫提供了一份獨特而深具價值的樣本。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李鐵夫被尊為“中國油畫第一人”,孫中山先生曾稱贊他是“東亞畫壇第一巨擘”。李鐵夫不僅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學習西方藝術的中國人,還是同盟會的元老、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李鐵夫曾言:“平生兩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藝術。”
1952年,李鐵夫在廣州去世,早在生前他便表示要將自己身邊的美術作品與遺物全部無償地捐贈給國家,這部分作品由其生前供職的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保存,后來該學院并入廣州美術學院,由此廣州美術學院也成為當今集藏李鐵夫作品最完善的公立藝術機構。
03
“人中奇逸”
展覽標題“人中奇逸”出自李鐵夫轉錄龍門石窟刻字“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的對聯,極能體現他跨越東西洋不同時空的行跡以及奇崛的人生。該展著重于以代表性作品結合文獻的方式專題性地呈現李鐵夫油畫、水彩和書畫作品中的藝術語言特點、思想意涵以及相關革命活動、游蹤和教育傳承的線索,力圖展現一個更為立體的李鐵夫藝術形象。
展覽依據李鐵夫的藝術創作和人生軌跡,共分為四個策展單元。
第一單元“油畫創作與革命時刻”
集中展示李鐵夫在海外的革命經歷與歸國前后的油畫創作,如《老年音樂家像》《未完成老人像》《馮鋼百像》等堪稱中國油畫史上的經典名作。

《老年音樂家像》 布面油彩 67.5×56cm 1918年

《老人像(未完成老人像)》 布面油彩 61×48cm 年代不詳

《馮鋼百像》 布面油彩 90.5×71.2cm 1934年

《魚尾》 布面油彩 62×75.3厘米 1930s-1940s
第二單元 “水彩寫生與動亂萍蹤”
重點梳理李鐵夫歸國后輾轉多地的人生經歷,展現其在早期中國水彩畫史上享有盛譽的名作如《瓶菊》、《四川峨嵋》等。

《瓶菊》 紙本水彩 38×58cm 1933年

《四川峨眉》 紙本水彩 38×57cm 1947

《帆船》 紙本水彩 38×58cm 1936年
第三單元 “書畫言志與隱喻象征”
則突出李鐵夫于中國傳統水墨領域所進行的探索,尤其是鷹、虎等題材的水墨作品,集中反映了李鐵夫的耿介性格與關心國家命運的責任感。

《臨水飛鷹》 紙本水墨 81.3×46cm 1945年

《臨岸虎姿》 紙本設色 59.3×95.2cm 20世紀30、40年代

《行書藏虹驚隼五言聯》 宣紙 131.8×33.9cm×2 20世紀30、40年代
第四單元 “李鐵夫與廣州美術學院”
詳細梳理了李鐵夫與廣州美術學院的淵源關系,述說過去六十余年間李鐵夫對廣州美術學院教學的諸多影響與貢獻。此外,本次展覽還專門設置“李鐵夫與齊白石”板塊,反映“北齊南李”兩位藝術大家的藝術觀念。

《灰髯老人側面像》 布面油畫 61×50cm 年代不詳

《行書開張奇逸五言聯》 宣紙 107.8×37.5cm×2 1949年
與展覽同時推出的,除了展覽畫冊,還有匯集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所有李鐵夫作品的圖錄以及輯錄較為全面的李鐵夫生前身后各種史料的文獻集。同時,為有效推動李鐵夫及近現代中國美術史研究,主辦方邀請國內外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二十余人,于開幕當天舉辦專題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李鐵夫藝術、李鐵夫作品的背景史料、李鐵夫早期活動、李鐵夫的美術改良思想與教育、李鐵夫與廣東美術、李鐵夫與香港早期藝術發展、研究李鐵夫藝術的意義和方向,以及館藏李鐵夫作品修復保存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研討。
本次展覽展期至2019年1月13日。
展覽地點:北京北京畫院美術館三、四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