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引江濟淮工地掠影(油畫,2018年) 楊國新 項春生 趙振華 李峰
安徽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10月,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冒著生命危險簽下了分田到戶的“生死狀” ,如同一聲驚雷,成為我國全面改革開放的先聲。安徽歷來具有創新的文化傳統和稟賦,回顧百年中國史,“五四”運動的興起、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詩的誕生、革命文學的創立等都與安徽人密不可分。在4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中,安徽的貢獻一直在延續。國家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國家醫療制度改革試點、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等多項改革措施都在這塊熱土上成功試點。
回顧40年的歷程,每一次改革創新都為中國當代社會的全面發展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文藝的繁榮發展也同樣離不開改革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 。40年來,安徽文藝秉承“徽文化”厚重的傳統,發揚改革創新的精神,在文藝觀念、文藝實踐、優秀傳統文化轉化、文藝式樣和文藝服務方式等方面創新創造,繼往開來,創作生產了一大批優秀文藝精品,為安徽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逐步提高貢獻了精神力量。
觀念創新推動文藝實踐創新
改革開放初期,撥亂反正與推動社會變革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主題,“從文化專制主義”禁錮中走出的安徽文藝家們,開始了向文藝自身的回歸,向創作者與研究者主體意識的回歸,向對人的生命意識、獨立價值與人性豐富復雜性的確證回歸。文藝思想觀念的解放帶來了文藝創作實踐的繁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鼓舞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領安徽文藝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廣大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藝創作呈現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的良好態勢。近兩年,安徽共獲國家級獎項29項。其中原創文學獲得突破,陳先發的詩集《九章》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季宇、李鳳群分別獲得“弄潮杯” 2018年度人民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和長篇小說獎。小品《等愛回家》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舞蹈《命運》和舞劇《大禹》分別獲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現代舞獎和舞劇獎,攝影家汪強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紀實攝影類大獎, 《清明》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等。此外,394件美術作品入選國家級美術展覽, 43人入展中國書協舉辦的各類展覽。多個文藝選題入選中宣部、中國作協優秀扶持項目。
文藝理論評論和文藝創作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40年安徽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同步并進。以蘇中、錢念孫、趙凱為代表的一批文藝評論家,關注文藝界重大理論爭議并積極參與,對安徽文藝家的創作成果進行建設性的研討與評論,成為文藝皖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中的許多人出版了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的文論和專著。如蘇中的《蘇中文學評論選》 、朱良志的《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 、錢念孫的《中國文學史演義》 、趙凱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 、劉繼潮的《游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理論本體詮釋》 、丁夢周的《中國書法的線條藝術》 、王長安主編的《中國黃梅戲》 、唐先田等編著的《安徽文學史》等。
守正出新推動徽文化時代創新
安徽是先秦老莊文化、魏晉建安文化、明清徽學文化、桐城派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的發祥地,民間文藝、戲劇、音樂、版畫等傳統文藝資源豐厚,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同時他還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在全國較早出臺《安徽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 ,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作為長期性系統工程抓實抓細,取得了應有的成效。作為安徽文化品牌的黃梅戲,在改革開放40年中,經過在音樂、題材、劇本和表演方法的持續改革創新,實現了向全國性重要劇種的歷史跨越。 《孔雀東南飛》 《徽州女人》《六尺巷》 《大清名相》等一批優秀劇目獲得全國大獎。安徽的版畫藝術繼承漢代畫像石、漆畫和明末徽派版畫的傳統,在表現現代生活、賦予時代精神方面,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賴少其、鄭震、陶天月等為徽派版畫的當代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朱曙征的系列版畫《九華山》郵票和師松齡運用版畫元素設計的《黃山(小版張) 》郵票,分別榮獲全國最佳郵票獎。安徽作家在開掘傳統文化方面也收獲頗豐,季宇的小說《新安家族》 《淮軍四十年》 、許輝的《每個人身體里都有一點老子和莊子》 、趙焰的《徽州文化系列》 、胡竹峰的《中國文章》等受到文藝界肯定。徽州三雕、皖北剪紙、花鼓燈、壽州鑼鼓等民間文藝煥發生機,許多作品頻頻在全國大賽中摘金奪銀;安徽花鼓燈藝術多次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群星獎” ,并走向世界巡回演出,贏得廣泛贊譽。
科技創新推動文藝樣式創新
文藝發展到今天,各種文藝門類齊頭并進,互滲互融,呈現各種藝術形式交叉融合的態勢。特別是互聯網影響廣泛而深刻,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因此要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成果,著力增強文藝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文藝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文藝借助科技的翅膀飛得更高,成為當代文藝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
近年來,安徽網絡文藝出現了青子、步千帆、楊治、安意如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網絡文學作家,創造出一批富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如數次位居作家主榜第一名的江南的《龍族》系列,安徽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制作的百集微廣播劇《安徽好人》等。安徽省文聯加快推進“互聯網+文聯”建設,實現信息傳播方式的現代化、集約化,開通了安徽作家網,形成了省文聯和所屬協會、創研機構和文藝期刊組成的“1 +N”微信矩陣,做到信息資訊及時發、新人新作重點推,努力打造全省文藝工作者、愛好者的網上家園。安徽演藝集團推進藝術與技術融合,打造“有戲安徽”直播品牌,通過劇場、電視、網絡、手機、廣播“五位一體”傳播戲曲藝術,為全國首創;目前,已直播41場,瀏覽量近千萬人次。同時,拓展線下體驗渠道,制作并推介祁門目連戲、皖南皮影戲參加烏鎮戲劇節。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制作安徽的電視紀錄片,實現了拍攝技術和藝術效果的全面升華,獲得了業界的一致稱贊。如紀錄片《大黃山》的成功制作,除了優秀的劇本、黃山的自然美景之外,很重要的是借助了現代科技無人機、陀螺儀技術,實現了多角度、不間斷的立體呈現。
與時俱進推動服務方式創新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
近年來,安徽文藝將服務人民與深入生活相結合,積極探索、建立“深扎”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為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服務人民創造條件。省、市、縣文聯上下協同、各藝術門類攜手聯合,組建近千支“文藝輕騎兵”小分隊,以“聚焦美好安徽扎根江淮沃土”為主題,“采、創、送、種”相結合,開展了近千次采風創作和“送文化年貨”到基層、“送文化”進高校、送志愿服務到農村等活動。組織部分文藝家帶著創作任務蹲點創作,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鳳陽小崗村、千里淮河兩岸、大別山革命老區、科技創新的一線等都活躍著作家藝術家的身影。積極幫助配合有關市、縣開展群眾性文藝節慶、會展和文藝品牌創建活動,如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滁州中國農民歌會、合肥國際文化藝術品博覽會,阜陽中國書法城,埇橋、壽縣、固鎮等三縣(區)的中國書法之鄉創建等,形成了服務人民大眾的文藝品牌。今年,安徽省文聯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主題,精心策劃組織了“中國文藝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動。活動歷時10個月分8個批次,邀請包括鐵凝、吉狄馬加等在內的200多位全國知名文藝家到安徽采風創作,成就了一批精品力作。承辦“東方之韻·劇薈江南” ——長三角地區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尚長榮等32位“梅花獎”“白玉蘭獎”獲得者,為安徽省千余名電力、環衛、交警、醫療系統的基層一線工作者開展慰問演出,深受人民群眾歡迎。
安徽文藝在反映時代、服務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主題上也形成了優良傳統。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來,狠抓主題性創作,連續開展“我們的沃土我們的夢”和“聚焦美好安徽扎根江淮沃土”的主題性創作采風實踐活動。每年進行創作評獎、表彰,一批以“金寨紅”“大淮河”“高科技”為題材的文藝精品應運而生。近年來,安徽省文聯發揮行業優勢,聚焦扶貧公益,助力脫貧攻堅,在做好定點幫扶的太和縣大張村、雙王村脫貧攻堅的同時,大力動員開展全行業的文藝扶貧行動。將定點幫扶村作為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動聯系點,組織“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專場文藝演出,幫助貧困人口實現物質精神雙脫貧。圍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重點,以“項目化”形式加強重點創作組織生產。組建創作專題班,聯合《人民文學》 ,以科技創新和“引江濟淮”等安徽省重大水利工程為主題,進行兩部大型報告文學創作。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批示精神,與上海、江蘇、浙江文聯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 ,通過藝術聯通四地,推動實現文藝資源共享、文藝平臺共建、文藝合作共贏。
時代在發展,文藝隊伍的組成結構、組織形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培養教育、聯絡溝通、服務管理方式方法出現了許多不適應之處。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具體化、分眾化的工作機制和手段,不斷擴大工作覆蓋面,創新組織形式,延伸聯系手臂,特別是“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的文藝組織、新的文藝群體” ,引導、團結、吸引好這支隊伍,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近年來,我們進行了安徽新文藝組織(群體)發展狀況綜合調研,了解現狀、問題,總結經驗,提出了改進服務的意見建議。舉辦了首期新文藝群體代表培訓班,在思想上引領,業務上幫助。結合各文藝家協會換屆,加大新文藝群體代表的比例,提升他們的影響力,在評比獎勵、職稱評定上為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和提供方便,幫助他們更好地從事創作,搭建作品發表和推介平臺,引導他們各盡其能、各展所長。
40年安徽文藝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的歷史。實踐無止境,創新也永不停步。面向新時代,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開創安徽省文藝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為全面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何穎(安徽省文聯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