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境——李象群當代藝術展
策展人:吳鴻
主辦單位: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美術家協會、魯迅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文體局)、招商蛇口、華世象群(深圳)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展覽時間:2018年12月15日-2019年1月10日
開幕時間:2018年12月15日(周六)15:00
地點: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望海路1187號)
策展團隊:ZERO零藝術中心
展覽統籌:林棟、王剛、蔡一鳶、蔣坤、陳峰、楊智超、盧亞利
視覺設計:柴亞晶
展覽文案:王華棟
外聯:初芳岳
東方意境 人文品格
李象群雕塑藝術的美學特質及精神內涵
文/吳鴻
李象群的雕塑創作在中國當代雕塑史中是獨樹一幟的。他的藝術風格是以嚴謹的學院派造型體系為基礎,但是又通過他的獨特的雕塑語言和造型手法,將這種西方古典雕塑造型的嚴謹性融入到東方的象征性和抒情性的美學意境中,從而形成了他既是最古典的又是最東方的,并將二者有機融會在一起的藝術風格。
同時,在李象群的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精神內涵又是一種具有人文關懷和人性觀照的思想境界。在他作品所表現的對象中,不管是作為普遍人性載體的抽象的人的形象,還是中國古代及近、現代的文人形象,乃至人民領袖的形象,在李象群的作品表達中,無不散發出鮮活的人性光芒和深沉的人文關懷。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通常所談論的雕塑藝術形式是在上個世紀初從西方引進的。與油畫不同的是,在中國傳統的造型藝術體系中也有名為“雕塑”的藝術樣式,雖然名稱相同,但是,我認為兩者之間從造型方法上所體現出來的對于空間、物體的觀察和分析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具體地說,與中國傳統造型體系下的“雕塑”用實體來體現一種虛擬的線性的韻律關系所不同的是,歐洲造型體系中的雕塑概念是用實體來占有體積和空間,它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運動的實體”在某種經典瞬間被凝固之后的空間形態,這種造型觀念體現出來的是“物體的實在性”和“材料的實有性”。也就是說,材料不僅僅是一種造型的媒介,同時,它還因為自身的物質性實際存在以及對于空間的實際占有,證明了它所表現的世界萬物的物質存在性。這不僅是一種藝術觀,同時也是一種世界觀。
所以,西方傳統雕塑所表現的實際存在的“物”,即使為想象、虛構的對象,也是按照其實際存在的邏輯來處理的;同時,作為塑造媒介的材料,也是最大限度地體現其“物質性材料”的屬性。而在中國傳統雕塑中,表現的是非物質性的精神和理念。即便是表現那些實際存在的對象,也要增加它的虛擬性色彩。作為雕塑的材料也莫不是去除或改變其自然物質屬性為正宗的,以期不以其物質的具體性而成為精神虛擬性的羈絆。
自上個世紀初,中國整體引進西方的近代藝術教育體制之后,我們所建立的新的“專業”雕塑傳統實際上就是上述的基于西方理性主義背景下的古典主義雕塑傳統。它與中國傳統雕塑之間的根本區別倒并不在于造型手法和塑造技術上的差異性,其本質性的區別乃是二者之間所依存的世界觀的不同。在學院體系下的專業雕塑界雖然也有過“民族化”的嘗試,但是多以表面的“平面化”、“線條化”構飾性塑形手法來進行,而未能真正觸及對于這兩種“雕塑”語匯中更為本體性的問題的探討,最終無非是落入到表面性的“裝飾性”俗套中。

《布衣鄧小平》玻璃鋼著色,182x250x245cm,2004

《紅星照耀中國》玻璃鋼著色,63×77×200cm,2005
所以,在以專業學院派教育為主導的中國雕塑藝術體系中,通過系統的對于西方近代美術學院模式的移植和學習,在具象寫實風格的雕塑創作中,已經掌握了較為純正的西方古典雕塑樣式和手法,但是,這其中能夠形成可識別性的個人化雕塑風格和語言的則很少。
故而,在具象寫生雕塑的范圍內,如果除卻那些可識別的對象和造型的不同之外,僅從造型手法和雕塑語言而言,往往是千人一面,而談到傳統雕塑,似乎只是在專業藝術院校的課程設置中,象征性的有一些古代雕塑的造像臨摹而已,難以真正觸及到作為一個文化整體的傳統雕塑空間和造型美學的內核。即使有一些雕塑家在創作中偶爾為之,一是往往成為創作中的孤例,并不能成為一種在明確的美學體系和系統的方法論的前提下的個人創作邏輯。二是凡涉及到傳統風格的雕塑創作,往往就又會將西方古典和中國傳統形成對立,為了突出傳統雕塑的特征而將盡量弱化古典寫實性的結構和造型體系,其結果大多成為上文提到的只有形式外表而無文化內涵的裝飾性雕塑,與真正的傳統美學精神和境界謬以千里。

《走我們自己的路》玻璃鋼著色,83×83×198cm,2008

《徐悲鴻》鑄銅,65x65x210cm,2008

《太行山》白銅,134x41x53cm,2009

《印象CHINA》白銅,80x70x190cm,2011
而真正能將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和西方古典造型融為一體,并在完整的造型方法論指導下,進而形成穩定的可識別性的個人風格特征的,李象群可能是中國雕塑界為數不多的一位代表。
具體而言,李象群雕塑藝術創作的風格特點和美學特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北方的文化和地貌特征,作為一種地域性藝術風格形成的外在性氛圍,形成了東北美術傳統中靜穆、內斂、渾厚的造型特征。這也是魯美雕塑體系的一個重要的風格特征。只不過在很多東北藝術家的創作中,這些造型特征僅僅意味著是一種風格化的地域性特點。而在李象群的創作中,上述的造型特征已經轉化為個人主動性的文化象征和美學訴求。
二、在上述的文化象征和美學訴求指導下,李象群在古典具象寫生性雕塑的造型嚴謹性的基礎上,弱化那些細節性的結構和體積特征,以形成一種整體性的氣勢和韻律。這種造型手法,和體現在中國傳統國畫和書法中的美學意趣是一致的。
三、在李象群的雕塑語言中,還有一個最具個人風格性的造型特征,就是他在處理人物衣著的褶皺或形體表面肌理的時候,往往在寫實的基礎上,又能體現出“計白當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等這些中國傳統造型美學的特征。所以,在觀看他的雕塑的時候,又像是在看一幅書法或一卷國畫山水,其中的審美意趣和美學特征都是相通的。
四、在李象群的雕塑手法中,還有一種通過泥的流動性,以及手指和工具與塑泥之間運動之后的肌理痕跡,能夠使人達到一種像看水墨畫時的畫面暈染和“虛實相生”的視覺效果。

《大紫禁城》白銅+白鋼底座,817.8×662.4×87.5cm(分割前),2011-2012

《大紫禁城》展覽現場

《大紫禁城》展覽現場
綜上所述,在李象群的雕塑藝術創作中所體現出來的東方審美意境和美學特征,并不是簡單地通過那些傳統圖式和紋飾的表面性的嫁接和拼湊,而是將傳統美學融入在自己的雕塑語言之中,進而和人物造型和作品的精神內涵水乳交融。
而在李象群的作品中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內涵,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與其雕塑語言的東方性審美特征又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從其早期作品中對于生命力的贊美,以及對于普遍人性的觀照;及至后來對于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人文精神的追溯和挖掘。在他的作品精神邏輯中,一直是以人本、人性、人文為主要線索,并漸次展開的。

《行者》玻璃鋼著色,75x60x40cm,2012
通常,通過雕塑作品來傳達精神性內涵,無非是或者通過人物及場景的敘事性關系的空間設置,將戲劇性的瞬間固定下來,以完成一個文學性的敘事過程;或者通過人物肢體關系的符號化夸張和強調,用這種外在的肢體空間語言來傳達一個象征性的精神意象。
而在李象群的雕塑語言中,上述的文學性敘事的構圖方式以及肢體符號性的結構方式,絕少在他的創作中出現。反之,他的人物造型往往是內斂的、靜穆的、沉郁的。甚至,雕塑創作中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傳情達意作用的五官特征,在他的作品中也會被省略掉。所以,獨特的雕塑語言在李象群的創作中是具有很強的表意功能的。甚至可以說,他的作品的精神發展邏輯和他的雕塑語言的演變邏輯是同步的。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那種對于生命的勃發和人性的甦醒的謳歌和贊美,是通過飽滿而極具形體張力的人體表現出來的。由此也奠定了李象群雕塑藝術創作邏輯的人性基礎。
在其后,他的創作沿著兩個并行的線索繼續前行,但都是基于對人性觀照的主題發展而來。

《元四家——黃公望》高鉻不銹鋼,168×25×26cm,2013

《元四家——王蒙》高鉻不銹鋼,145×127×115cm,2015

《元四家——倪瓚》高鉻不銹鋼,168×25×26cm,2016

《元四家——吳鎮》高鉻不銹鋼,175×90×25cm,2016
一個線索是由近現代及古代的歷史文化名人的肖像組成。在這個系列中,李象群在面對這些“文化名人”的時候,并沒有采取那些符號化或神圣化名人的俗套,而是從普遍人性觀照的角度出發,將之還原為一個代表著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文化人,一個在社會歷史的瞬間面臨著巨大的內心抉擇和磨難的普通人。
李象群在塑造這些作為中國文化精神傳統的代表的文人系列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和他們對話的過程。故而,這種基于心靈對話的文化認知是真實而有人性體溫的,并非那些符號臉譜化的冰冷軀殼。我們可以預想,這個系列如果漸次延展下去,李象群是試圖建構一部關于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史的圖像演繹。

《旗幟》青銅,106x48x63cm,2016

《縱橫西北》玻璃鋼著色,54x41x61cm,2018
另一個線索則是由“新人文精神系列”作品構成。如果說在上一個線索中,李象群是在充分尊重對象的客觀性的前提下,作為作者的雕塑家和對象之間對話的一個過程的話;那么在下一個線索中,李象群要呈現的是作為主體的雕塑家如何去觀看、分析、判斷客觀對象的一個過程。
也就是說,在這個系列中,李象群要表現并不僅僅是對象本身的客觀性,而是借助對象作為載體,表達的是自己對于中國傳統的歷史政治、文化的一種主觀態度和判斷。比方說在《大紫禁城》和《堆云·堆雪》系列中,李象群分別是通過空間的解構和重組,以及從人性和情欲的角度,重新審視和解構了傳統的政治權力與空間及性別之間的關系。而在《元四家》系列作品中,李象群則是綜合了當代審美重新去理解、分析傳統美學意趣下的文化整體性。而以《同行》為代表的作品,則是將古代圣賢在人生的某個節點中所發出的對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追問,通過時間隧道,延展到當代社會中。時間過去了上千年,我們如何去面對古人的追問?古人又如何面對今天的社會人生?這個系列是李象群的創作中最具當代性意識和當代語境的作品。
人民領袖系列的肖像系列,是李象群的雕塑創作中另一個廣為人知的亮點。與過往的那些臉譜化、程式化的領袖肖像創作不同的是,李象群在面對這些政治偉人的肖像創作的時候,仍然是從人性的深處去發掘并強化人物的性格閃光點。之前的很多偉人肖像更多的是強調他們作為政治符號性的一個方面,而在李象群的作品中,他往往會將人物放置在一個平民化和普通性的一個狀態下,細心去揣摩他們在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狀態下的情感、思緒和體態。從而使人物性格更為豐富和真實。這種對于政治偉人肖像的藝術處理方式,在面對價值觀多元的年輕一代觀眾的時候,或許他們會更為認同和接受。

《圣·彼岸》白銅,90x70x185cm,2018

《仁·彼岸》白銅,70x40x185cm,2018

《賢·彼岸》白銅,180x40x185cm,2018
本次李象群的個人作品展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先驅和樣板的深圳舉辦,其意義更有其不同凡響的地方。
其一,其作品中的紅色主題系列所包含的革命戰爭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時代以及改革開放時代三大主題匯聚在深圳,又時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重大歷史時刻。在人性觀照的方式下,政治偉人像普通凡人一樣,款款走來,與觀眾重溫崢嶸歲月。
其二,將中國的人文傳統歷史和文化精神并置在深圳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化背景中,在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碰撞下,激發觀眾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其三,本次展覽中,藝術家還嘗試了將當代雕塑語言與現代多媒體藝術語言相結合,通過跨媒介的藝術語言實驗,拓展了傳統雕塑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表現空間,從而也實現了古典藝術形式與深圳所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文明之間的一次對話。
崢嶸歲月與平凡生活,人文精神與都市文明,傳統審美與現代科技,交融在一起,構成了一種新的美學意境和文化境界。這也是本次展覽主題“如境”的意義所在。
2018年11月28日 于北京
(吳鴻: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國際主編,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執行館長,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
藝術家簡介

李象群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東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副主任
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
全國城市雕塑指導委員會藝委會副主任
第五屆、第六屆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策委會委員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遼寧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獲中宣部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榮獲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
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入選第三批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
英國肖像雕塑協會會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