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藝術家張天志、李山策劃的“2018上海界外藝術雙年展”于12月6日下午在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展覽由上海朵云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法國界外藝術雙年展(BHN)組委會、上海大學出版社主辦,將持續展至12月15日。作為16位中國參展藝術家之一,鳳英的作品也受邀展出,并廣獲好評。

2018上海界外藝術雙年展現場

展覽現場,鳳英作品
鳳英實際上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藝術家,當原生藝術的概念尚未在中國扎根時,鳳英作為藝術家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因此,鳳英也可認為是原生藝術界的新人,此次上海界外藝術策展人張天志認為,把鳳英放在《原生藝術》的“新發現”中做推薦十分合適。
2014年,張天志在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家中第一次接觸到鳳英的作品,當時便覺得她的作品很有自己的藝術語言,有些作品中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痕跡,但是她將這些元素演變為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與民間繪畫形成了很大的差異。

觀眾在鳳英作品前仔細欣賞
鳳英今年已經年近80歲。出于對藝術的敏感,張天志認為有必要認真研究她的一些作品。作為藝術推廣人,要了解鳳英的作品就要了解她本人,這樣才能對其作品有發言權。
鳳英出生在黑龍江省蘭西縣的一個農村貧困家庭里,她從小就喜歡畫畫,卻因貧困而無法學習繪畫,只能在家里幫助老人做家務,空閑時帶著弟弟妹妹在鞋面上描花樣、繡花,或者在墻上地上寫寫畫畫。十幾歲時,她就到生產隊干活,但她始終堅持繪畫。1958年,鳳英來到哈爾濱,婚后在哈爾濱市北江船舶修造廠學習電工,一干就是幾十年。退休后,她又開始在家里作畫。1994年,鳳英的老伴因病去世,這給了她沉重的打擊,但與此同時她對人生和繪畫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1998年,鳳英開始信仰基督教,每周按時做禮拜,她敬畏耶和華,認為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她總是說:“上帝給了我聰明和智慧。”2008年,她最寵愛的二兒子患重病離世,這讓她的生活雪上加霜。

藝術家鳳英
現在她獨自生活,空閑時仍舊會作畫。她的作品中有些是對過去的回憶,有些則是她想象出的生靈,這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并不存在。其作品的色彩都比較厚重、濃艷,她將民間傳統符號轉變為自身特有的藝術語言后,這些濃重色彩下往往流露出一種神秘感。可以說,這是鳳英的潛意識,也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更是其真性情的流露。很多知名藝術家、理論家都對鳳英的作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她的多幅作品也被蘭西原生藝術館收藏。法國里昂界外藝術雙年展BHN組委會主席吉·達勒維更是對鳳英的作品贊譽頗高,他認為中國符號在鳳英的畫筆下已經成為其與外界交流的特殊的語言符號。
目前,鳳英的身體狀態良好,精力充沛,雖已年近80,但她每天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的秘境。她的作品尺寸較小,以4開、8開居多,也有少量的16開。材料以粉筆和水粉為主,大多數是在紙上創作的。


展覽現場,鳳英作品
鳳英生活在一個神秘的、色彩艷麗的、充滿理想的世界里,作品呈現出的厚重感與蘭西淳樸的民風有關,也與她的信仰有關。她的作品用色純度極高,這恰恰體現了鳳英內心的純凈以及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雖然媒體很少關注她,但是她的作品猶如埋在沙中的金子,將永遠熠熠發光。我們無法進入鳳英的內心世界,但是通過作品可以對她本人有更深入的了解。相信觀眾看到的絕不只是畫面上的東西,更有其內心的獨白和對未來的美好想象。她獨特的藝術語言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是一個靈感源,希望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們都能關注鳳英,給老人家一些心靈上的慰藉。
鳳英作品展覽現場





鳳英作品高清圖

鳳英《記憶1》,紙上水粉,48cm x 33cm

鳳英《記憶2》,紙上水粉 , 48cm x 33cm

鳳英《記憶3》,紙上水粉 , 48cm x 33cm

鳳英《記憶4》,紙上水粉 , 48cm x 33cm

鳳英《記憶5》,紙上水粉 , 48cm x 33cm

鳳英《記憶6》,紙上水粉 , 48cm x 33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