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城連日陰雨,今天又是大雪節氣的第一天,憋了多天的沉悶,總想尋找一絲靚處,讓人可散心、可聊天,總之,可放飛心情。于是,前幾天好友的信息,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江蘇省美術館“繪素澡心”——王小椿中國畫作品展,便作為首選之處,相約的都是疏影軒好友——同好、同道。
一進展廳,大家很是欣喜,這么親切的筆墨語言,朋友們低聲切磋著:這幅畫取法宋人圖式、那幅是王翚筆下之境,什么線條、渲染、峰巒、舟橋,那顆想印證和探究之心,讓人覺得溫暖和感動!
其實偌大的南京城,文化大都市,像這么地道的傳統繪畫展覽,也是不多見的。這云煙之氣的詩意山水畫,讓人寧靜、讓人向往。正如作者所說,他對作品的追求是寧靜,“可望、可居、可游”是他的心聲,也是中國山水畫重要的審美標準。
王小椿先生儒雅、溫厚,作品清逸古秀,不急不厲的狀態,正與他的繪畫氣質十分相合,如同一個眼神,便知這畫是親生的。
朋友們的詢問請教,小椿先生一一作答,大家合影、留信息。我們羨慕他的藝術高度,小椿先生也懂我們的夢想——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門闌。飗飗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今日中午,吾與疏影軒眾好友于江蘇省美術館,觀“繪素澡心”——王小椿中國畫展,其作品清逸、古秀,深得我心,亦有幸聆聽小椿先生繪畫心聲,并合影留念,受贈精美畫冊。
右錄 唐 劉長卿詩,借“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為王小椿先生祈福!
戊戌 大雪 柳正梅





王小椿先生贈送精美畫冊
下面截取部分專家學者對王小椿先生繪畫之評述,與大家分享。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屠曙光先生:
小椿在繪畫上取法宋人。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更多的關注不僅僅是筆墨趣味,而是背后更為廣大涵容的世界。宋畫的零度自我,之于自然偉力的無我之境,也許是今天更多藝術從業者所難以理解的。這樣的創作,風格何由生?小椿沒有這樣的困惑,用他自己的話說:風格無需追求,大可一任自然;刻意追求的風格,往往是欲望的疊加和慣性思維的無限放大。

書法家、導演周祥林:
小椿的山水畫嚴格秉承了中國人的這種思想。“可望、可居、可游”既是他筆墨的寄托,也是他從宋元圣手處得來的體悟。
很顯然,對于傳統,小椿有著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傳統中精工一路,可謂惟肖,這大概于他所擅甚多有關……小椿以其獨特的悟性、勤奮的柔毫、豐富的閱歷、開闊而又精準的視野在為我們呈現了優美畫卷的同時,也讓我們對當下和傳統有了深刻的思考,堪為難得。

《美術報》蔡樹龍:
事實上,開放多元的中國社會,已經有一批“放養”的藝術家蓬勃成長起來,有一部分絲毫不遜色“正統圈養”的優異才俊。這里無須對王小椿個人做過多宣傳,而是他的古風濃郁,守舊如新,中國文化符號強烈又嵌以個人情感的繪畫帶給畫壇啟迪與意義……復古入古之路非天才加勤奮有頭腦者不能為也。歷史上真正超一流的書畫大家沒有一人不首先走復古入古之路,并且直到他們的生命終極之前斷不會放棄復古入古的旅程……今天的學畫者“言必宋元”,而一細究,畫壇能有幾人在刻苦鉆研?絕大多數學老師,或學近現代時流,再要么去尋找“歪門斜道”,正本清源做學問的苦行僧式的學習反而遭遇疏遠,徒效浮華,安得精妙之妙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