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擔任國立藝專校長,吳冠中尊敬地稱他為“偉大的宗師”、“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閃亮的星”。
趙無極在杭州藝專學習時,因不喜歡國畫臨摹之法,從潘天壽課堂跳窗逃課,考試時還在試卷上涂了個大墨團,題為《趙無極畫石》。潘天壽怒要開除趙無極時,是他好言相勸,甚至在趙留法后為其預留教授一職。趙無極曾說:“沒有林校長,就沒有我的今天。”
他在任校長期間,竭力倡導“中西一體”的理念,所有學生中西畫兼修。學校圖書館里不限古典畫集,從印象派到立體派諸流派百家爭鳴,在相對閉塞的年代,塞尚、梵高、高更、馬蒂斯及畢加索等大師畫冊為學生打開了眼界。
他,是林風眠。
作為中國二十世紀現代美術教育家以及中國現代藝術的開創者之一,林風眠以自由開放的態度,以及“中西融合”的藝術觀念,引領中國美術走向一個廣闊視野的天地。而他的作品,更可被視為中國現代藝術試圖融匯古今中西的一個重要起點。
本次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將有幸呈獻六件來自林風眠的藝術精品,邀請全球藏家共賞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傳奇。

林風眠(左)與林文錚、吳大羽
林風眠1900年出生于廣東梅州的一個農村家庭。自幼喜愛繪畫的林風眠在19歲那年赴法勤工儉學,先后就讀于法國第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及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并積極參于巴黎秋季沙龍等藝術活動,也因此受到蔡元培的賞識。
林風眠于1926年回國,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他力排眾議,邀齊白石、法國畫家克羅多來校講學,首創中西教學合并理念。1928年,再受蔡元培之托,林風眠負責籌備國立藝術學院,并任首任校長。
他開創了充滿現代美學意識的繪畫新道路,并深深影響著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眾多大師,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杭州藝專這株存活了10年的蒲公英,飛揚出去多少種子?多少種子飛到了世界各地,讓有心人去統計吧,這些開花的、結果的新生代,都繼承了林風眠的藝術思想。”
——吳冠中

拍品編號51
林風眠(中國,1900-1991)
《京劇人物》
水墨 設色 紙本
款識:林風眠 (左下)
68 x 68 cm。
藝術家鈐印一枚
估價:港元 6,000,000 - 8,000,000
來源:
2001年4月29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36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亞洲私人收藏
展覽:
2005年6月11日-7月3日”林風眠畫展”大未來畫廊 臺北 臺灣
2009年11月1日-11月27日”延 。 革”耿畫廊 臺北 臺灣
文獻:
2009年《延 。 革》耿畫廊 臺北 臺灣 (圖版,第36頁)
1951年,林風眠移居上海,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潛心創作,并對中國戲曲產生濃厚的興趣,戲曲人物遂成為林風眠最喜愛的創作題材之一。
戲劇給予他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看法,從分場與分幕中理解對“立體主義”時間與空間的掌握。林風眠參考舞臺形象,用塊面切割、簡化的造型、強烈的直線,以及黑、紅兩色的對比,刻畫出空前強烈的戲劇性場景。
在色彩上,林風眠則大量融入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用色偏好,常運用赭石、石青、墨等天然礦物顏料取代現代西方顏料,也使他的作品帶有非常強烈的中國傳統特色。

拍品編號50
林風眠(中國,1900-1991)
《難忘的年代》
水墨 設色 紙本
68.2 x 68.2 cm。
款識:林風眠 (左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1958年作
估價:港元 3,500,000 - 5,500,000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文獻: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 臺北 臺灣 (圖版,第213頁)
2007年《體艷》太活藝術中心 臺灣 臺北(圖版,第63頁)
“一個美術工作者,仍然關在畫室里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民群眾,那創作出來的東西,是沒有甚么用處的。”
——林風眠
獨特的題材和表現主義的形式風格,使《難忘的年代》成為了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利用現代藝術表達時代性及社會題材的最早作品之一。
林風眠融匯了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特質,卻始終將其主題緊扣土地與人民。在《難忘的年代》利用極為現代的手法,使用灰暗深沉的色調、擁擠而平面的切割,粗獷簡略的線條來描繪一張張扭曲的臉孔。林風眠更以一種“三度空間”式的手法,創造一個無邊無際如夢魘般的連續幻境,前景墜落的麻雀與閃動的幻影產生鮮明的層次。
好比歐陸的戰火激發出畢加索創作出憤慨洋溢的巨作《格爾尼卡》,而那“難忘的年代”則促使林風眠用其前衛革新的藝術語言為武器,用激情動蕩的線條與筆觸抒發主觀感受,直擊社會現實,寫就凝重深沉的時代巨作。

拍品編號48
林風眠(中國,1900-1991)
《紫藤花與黑衣仕女》
水墨 設色 紙本
69 x 66.5 cm。
款識:林風眠 (左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1947年作
估價:港元 2,500,000 - 3,500,000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文獻: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 臺北 臺灣 (圖版,105頁)
2007年《體艷》太活藝術中心 臺北 臺灣 (圖版,第53頁)
不同于50 年代以后的古典仕女,林風眠40年代的仕女作品以隨意不拘的筆法、風格寫意的形式、大筆重復暈染的色彩與墨色布局,再以快速利落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形體為一大特色。
線條是林風眠作品的靈魂所在,他以一種輕快、活潑而有力度的線條,勾勒人物形象。他曾說:“我是比較畫中國的線條……用毛筆來畫就不一樣了,這東西要練得久……一條線下來,比較流利地,有點像西洋畫稿子、速寫,而我是用毛筆來畫的。”
林風眠不僅在線條上試圖融會傳統,在色彩與構圖上亦極力嘗試。他經常將水彩同墨一起使用,使作品帶有一種東方的色感,特別是利用生宣發散的效果賦予色彩自然的變化,顯得艷而不俗,具有濃郁的抒情性。

拍品編號53
林風眠(中國,1900-1991)
《仙人掌花》
水墨 設色 紙本
68.5 x 68.5 cm。
款識:林風眠 (左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1956年作
估價:港元 1,500,000 - 2,500,000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文獻: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 臺北 臺灣 (圖版,第195頁)
對林風眠來說,靜物的探索也是一種對物象本質的探索。此次呈現的靜物系列,屬于1950年代上海時期 (1951-1977) 較早期的創作,代表了他致力于探索與調合創新藝術形式的成果。
林風眠在《仙人掌花》中極力單純化的造型與張揚的黑色背景、幾何的窗棱線條,頗有受現代藝術風格影響的元素。平面分割的構圖、鮮艷對比的色彩及富有裝飾性的畫面,呈現了一種歡快的情緒。
相比西方藝術家,林風眠描繪花朵的手法相對細膩典雅許多,除了因為媒材所造成的透明質感以外,還有明顯繼承自毛筆技法的纖細筆觸,先以濕筆打底、再以干筆描上層層色彩,留下明顯的筆觸痕跡,與揚州八怪黃慎創作《牡丹》時的運筆方式頗為類似。

拍品編號52
林風眠(中國,1900-1991)
《蓮池》
水墨 設色 紙本
68.5 x 68 cm。
款識:林風眠 (左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1960年作
估價:港元 1,500,000 - 2,500,000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文獻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 臺北 臺灣 (圖版,第249頁)
《蓮池》繪于1960 年,此時的林風眠已能熟練的駕馭他所獨創的、融貫中西的藝術語言,可在畫面中看到流暢的毛筆線條、精準的構圖與暈染,將林風眠50 年代專注于藝術探索的心得完全呈現出來,更展現了一種孤寂卻詩意的美感。
《蓮池》改革了傳統山水的平遠式構圖,以多條的地平線與45 度角的蘆葦構成了一個“之”字形的楔形空間,對畫面有延展視覺與變化豐富的效果,成就了空間的縱深。
郎紹君曾評價道:“平遠風景的特色是沉靜、淡遠、平和,但也容易呆板。林風眠處理這類構圖時,極注意平遠中的直線、斜線、弧線和圓形,以及動勢和色彩變化,給平和沉靜的氣氛以活力。”

拍品編號49
林風眠(中國,1900-1991)
《紫藤瓶花》
水墨 設色 紙本
68.5 x 68.5 cm。
款識:林風眠 (左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1957年作
估價:港元 1,800,000 - 2,800,000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文獻: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 臺北 臺灣 (圖版,第161頁)
基于西方寫實基礎,林風眠尤為重視對自然物象的如實把握,他相信對物象的描繪基礎,是改革中國繪畫長期側重氣韻而忽略形式的重點。透過對造型的深刻把握,林風眠逐漸由繁化簡,嘗試調合中西不同技法,發展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此件靜物作品中,平面化且變形的表現明顯帶有印象派與立體派的影子。在林風眠的觀念中,立體主義的審美基礎是幾何,也因而他在幾種畫類上皆運用不同程度的幾何以改變原有物象的造型,對空間進行重新分割,類似的表現也出現在學生趙無極早期的靜物作品中。
林風眠曾說:“中國藝術之所長,適在抒情。”因此他雖吸收了西方現代藝術之長,卻把握了中國文化的本質與精神層次。他盡畢生精力探求中西融合,透過墨與色的交織,將抒情縹緲的意境與富于理智秩序的構圖融于一爐,為中國繪畫注入了更加豐富而鮮活的生命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